刘茜
【摘要】乔治修拉是法国新印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新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画家之一。他影响了二十世纪的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开创了科学与绘画、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先河,在艺术史上开启了新世界。他的《喧嚣舞》是一幅打破传统的印象主义作品,把广告图片的色彩装饰感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并把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极端。在这一作品中作者对创作意图、创作主题的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一位非常理性的画家,他认为许多前辈在绘画着色方面是不科学、不严谨的。因此,创造出了新型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艺术风格,就是“点彩派”,也叫“点描派”或“分割画派”。同时他把物理心理学、数学等理工科思想和色彩紧密结合,严谨而理性的把公式化的思想带入到画面构图当中,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喧嚣舞》就是此时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修拉创造了绘画的新形式,开启了绘画的新纪元,使绘画的艺术表达得到突破达到另一个高度。
【关键词】修拉;《喧嚣舞》;创新;艺术风格;影响
一、修拉
乔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1859—1891年)生于法国巴黎一所宗教气息很浓的保守家庭,他自小家庭优越,并很早开始学习油画。然后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了两年,在勃莱斯特志愿服役了一年。随后,他继续在卢浮宫研究古代希腊雕塑艺术和历代绘画大师的成就,从委罗纳斯、安格尔到德拉克洛瓦,还埋头攻读勃朗和谢弗勒尔的论述色彩的科学资料。伦勃朗的论断:“服从于一些肯定规律的色彩,是可以像音乐一样地教授的”令他信服。他思索谢弗勒尔提出的规律:“当人们的眼睛同时看到带有不同颜色的物品时,它们在物理构成上和色调的亮度上表现出来的变化现象都统统包含在颜色的同时对比之中。”修拉在绘画上是非常严谨而理性的一个人,他不仅把自己研究的色彩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而且在着色方面也是按照一定的公式来完成的,他还把物理学、心理学都带到绘画作品当中,并且不断创新寻找绘画的新方向,他在这种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内心所坚守的原则,就像黑格尔所说:“艺术是心灵的产物”,其中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以及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认知和审美创造。修拉被称为新印象主义的先驱,这正在于他的改变、创新,也就是有了他的敢于尝试才给后人带来了那么伟大的作品。
二、《喧嚣舞》
《喧嚣舞》是修拉突破印象主义传统绘画题材的作品,他把目光转向了当时更为热闹的咖啡厅,而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经常看到的法国康康舞中最热闹的一场舞蹈,并由此创作而成。
1、《喧嚣舞》的主题内容
在画面内容上,画家将第一个舞者的脸做了细微的变型,可以使观赏者看出他作画的方向,画中舞者的动作整齐划一,给人一种做作的错觉,在画面的正对面是一个拉大提琴的男人背影,左边是一个吹笛子的男人和指挥的男人,右边则还有一个侧面的伴奏者,画面从右下角的男人到跳舞的女人,再到抬起的脚构成了对接线构图,并且在这幅作品中修拉第一次使用了人物重叠的方式。整幅作品中大部分都是曲线的运用,与画面中乐器的直线形成了对比。就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线的强烈走向极具愉悦的效果,起自右端向左延伸的线自框边一脚绽出,在另一脚收起,就如花一般的欣然开放。”在这幅作品中修拉对曲线的运用,不仅使人有种愉悦的感觉,而且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喧嚣舞》的色彩运
《喧嚣舞》作品中有种装饰的意味是受当时广告图片的影响,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谢瑞,他是一位广告绘制者,他的广告绘制颜色亮丽,构图大胆,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这些人当中当然也包括修拉,修拉把谢瑞的广告绘制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喧嚣舞》中修拉绘画的色彩运用,虽然作品的大色调给人是棕色等暖色的感觉,但是仔细看时会发现画家还是加了绿和蓝等冷色的。因此,这幅画在给人以欢快感觉的时候,也能感觉到画者对生活的讽刺,修拉并不是直接向观赏者展现他的想法,而是通过这种颜色的运用所产生的距离感以及画面中舞者那种看似愉快且做作的形式来表达画者的内心世界。画面中人的面部嘴角和胡须都是微微上翘,但是结合整体面部表情又感觉不到是快乐,反而带着些许的忧伤,更能让观者带着疑问去看那梦幻的世界。
三、《喧嚣舞》对修拉的影响
1、《喧嚣舞》的创新对修拉的影响
在《喧嚣舞》中修拉抛弃了早期人物造型的那种慵懒的姿态,而是转向了另外一种活泼、动感的极端状态之中。这幅作品中他打破了人们对以往的构图造型的期待,给绘画带来了新的血液。他把心理物理学中的特征,如刺激和反应、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等方面设为主题,将绘画和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使作品有力的成为修拉的绘画风格和新印象主义的一个转折点。
(1)身体的物理变化
在《喧嚣舞》中人物造型体现了动力发生原理,外在环境对人身体的刺激和反应,即是一种内在情绪的波动和肌肉紧缩的反应。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产生了悲伤的情绪,人的肌肉运动的方向就会和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产生快乐的情绪,那么他的肌肉反应就会和重力的方向相反,这也就是物理中力的作用,人的面部为什么可以有那么丰富的表情也是一种相似的原理,是肌肉紧缩的效果。而修拉在这一作品中把它变成了一个公式,就是愉快就是上翘的嘴角,上弯胡须还有抬高的腿部,都是这一理论。显然,对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个解释,在哲学中也说过,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且事物都是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如中国的成语“乐极生悲”,就像有时不能表达某种感情而用它相对的一种极端的情绪来表示。所以修拉在这幅作品在表现快乐的同时,也包含着悲伤。其中就是说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独立、单一存在的,也不是每个孤立的瞬间,而是相互联系转换的瞬间,一个发展的方向。
(2)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修拉在这幅作品中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画的四周画了一个深蓝色边框线,使整个画面更为突出,这样有助于让观赏者把目光放在画面的场景中,从而与外界形成一个自然的隔离。这也与亨利的光圈实现有关系,通过外部深色的边框线,不仅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向外延伸的纵横感,而且有一种向内集中的压缩感,正是这种特殊的边框处理才能使人产生分离感,让观赏者更能融入到画面中来,感受作画者的世界,体会画家的内心世界。
(3)画面构图
这幅画的构图在远处观看是个大整体,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面的一排舞者她们是一个个体,中间男人的背影是一个个体,左边和右边又是各自的独立体,而整体的布局又是非常的恰当,缺一不可。还有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神态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表达。它一方面是人体本能的一种反应表演,形成了特定的习惯,只要到了特定舞台场合,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而舞动,因此,这幅作品一方面是画家对当时法国人生活片段的描述。另一方面又是对社会罪恶和娱乐恶毒的一种批判。总之,由于多种原因让修拉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走出了原先狭隘的视角,找到了光明道路,这也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多种依据,并得到很好的效果。
2、舍夫雷特、鲁德、亨利等人理论对修拉的影响
新印象主义是印象主义的一个延续,它流行于1880年后期,是由于在印象主义作品中创作者的情感是次要的,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客观、科学、以忘我无我的境界去描绘瞬间看到的自然和生活中的片段。而为了记录所看到的事物,这些画家就利用偶然性颜色的碰撞来完成,所以,印象主义不再一味的追求古典主义写实的精神,而是为了记住瞬间的变化,用了更为感性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莫奈是最为执着的,他把这一精神坚持到了最后,在光与雾的效果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逐渐放松了对边缘线的要求,并转变为淡化的边缘效果。而修拉则是以延续印象主义中光的一些特点,再加上自己所独有的构图形式,以科学理论为创作的依据,不刻意追求用重色的颜色来表现明暗,而是以颜色互补的方式,追求色彩与色彩之间所偶然性发生的明暗关系的变化,找出色彩对比原理与补色它们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公式来进行颜色的填充,也就如修拉本人所说的那样:“用视觉的混合来代替颜色的混合”。
在修拉的绘画理论发生改变以前,他对各种色彩理论都有所了解。修拉来自巴黎美术学校,对德拉克洛瓦的理论和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在当时,无论是印象主义还是新印象主义,他们都注意理论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关于色彩构成这方面的书籍研究较多,如:莫奈就较熟悉舍夫雷特的色彩理论,而修拉是通过对布朗的《图画艺术法则》学习了解到舍夫雷特的《色彩的科学理论》,在这一书中舍夫雷特主要表达了人们的眼睛对于色彩的感知以及色彩对比类型的研究,他通过研读物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著作,把物理中的能量守恒转化和身体肌肉的刺激反应与绘画相结合。而鲁德的《现代色彩学》则讲述的重点是 “增光色调”和“减彩色调”之间的区别,也使修拉在着色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在修拉的作品中也时常可以看到亨利的理论观点。
修拉与新印象主义的另一位画家西涅克很早就相识,并且经常相互讨论各自的观点,这对修拉也有一定的影响,正是由于对众多理论的研究,使修拉对先前的绘画形式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以前先人的绘画填涂形式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绘画是可以用特定的公式来进行描绘。他在1891年以前,在绘画上实现了色彩与线条表现和情感特质的关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原则,创作出了新的绘画理论形式,是因为他突破了印象主义的绘画技法和内在精神追求的束缚,开创了新的绘画形式,创造“点描法”,使他的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他自己成为新印象主义的先驱人物。
四、结论
修拉对于科学色彩理论的探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他基本上是继承了修拉的分色主义,并且十分坚信这一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作为他绘画的基础;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高更早期的绘画形式受到修拉的小色块影响,但是在这基础上跳出修拉了束缚,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绘画的天地,展现在了他创作的所有的作品中。修拉所创造分色、散色的形式,运用颜色补色之间的色彩关系来进行表达,也就是用视觉的混合来代替颜色本身的混合,形成了分光点描法的绘画技法,而且他的这种执着的研究精神,也使新印象主义在法国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