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016-05-14 17:33刘继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教学

刘继江

[摘 要]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能确保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提高;原则;方法;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课堂导入形式和技巧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导入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下面谈一谈在我校由我负责的区级优秀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研究以来,本人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及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成功经验小结:

一、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和目的性原则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逐末。

(二)科学系统性原则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三)启发趣味性原则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操作简洁性原则

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

(五)关联时效性原则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导入必须既简洁又紧凑。

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顺利爬上获取新知识的阶梯。

例如,以“反比例函数”教学为例,常规的导入方式是——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其性质,想一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但在创新教学下的导入,可以设计为——师问:“我们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kx,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并且,在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我们猜一猜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又该研究些什么内容呢?它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组织大家预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找到了同化新知的旧知,那就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二)史话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开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初一“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可先组织学生做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能猜中你们中每一个人的年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不信!”“那就试试看,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另一位学生报上一个数字2.5,我脱口而出:“13岁。”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接着让同学们相互试着猜,很快他们找到了“诀窍”。“原来如此,只要把这个数字加上4后,再乘以2便是所猜的年龄!”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你们每个人的年龄,可以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那么我猜第一个同学的年龄问题,可写成这样一个等式:a÷2-4=3,解这个简易方程得a=14。”进而指出:“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四)情境导入法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上概率的预测这节课中利用学生喜爱打篮球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在首发球权的确定方法。可引导性地给出几种方案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公平性,从而极大地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课堂上,这样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疑导入法

例如,备“圆的周长”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师:泉州七中举行遥控模型赛车比赛,有两辆赛车分别沿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3米的圆形赛道进行比赛。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同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回到原出发点?学生1:走正方形的先回到出发点。学生2:走圆形的先回到出发点。师:你是怎么判断谁先回到出发点的?生3:比较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谁的周长大,谁就先回到出发点。师:我们怎么来求出圆形的周长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又如,备“圆的面积”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师:一只小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绳子(无弹性)栓在大树上,小羊能在什么范围内活动?生:在一个圆内。师:在怎样的一个圆内活动呢?生:在以大树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内活动。问题:小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引导学生回答:小羊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可以用以这根绳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来表示。以小羊吃草作为情景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一个圆面积的世界。

(六)实践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导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分式时,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八)媒体导入法

从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上节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曾经听过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至今记忆犹新。上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离、相切和相交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上矩形的判定时,可以用学生到店里买矩形的镜子发生的故事录象,从而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比较好的方法快速地判定所买的镜子是否是矩形。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而且又体会到了数学乐趣、数学的美及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理。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在运用时要因人而宜,因教学内容而宜。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要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每节课都要绞尽脑汁去设计,有时简单的温故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从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张有德,宋晓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途径[J].数学通报,2010(12).

[2]陈文明.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09(10).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教学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