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晟
[摘要]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根据新的特征、新的制约因素坚持问题导向,从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构建运转有序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保障机制、打造覆盖广泛的区域化党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城市区域化党建服务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1]。当前,随着改革全面深化、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增加。城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2]。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常态下,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的特征
在党建新常态下,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按照“创新组织设置,拓展工作领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务实工作举措,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从整体而言,当前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强化资源整合,创新工作形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格局。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资源,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增强工作合力,形成了以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街道工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党组织,解决区域内党建重点难点问题。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优势得以互补,党员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2.加强沟通协调,增进互动交流,构建互联互商党建工作机制。一些城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横向纵向沟通,定期召开城市基层党组织、社区、驻区单位联席会议,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方式,增强区域党建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坚持服务理念,丰富服务载体,构建组团式双向服务机制。坚持服务导向,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区街中心工作,对接群众服务需求,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共同行动、协同开展组团式服务,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层面,把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服务发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作用。
二、城市区域化党建发展新的制约因素
区域化党建作为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创新,在推进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由于行政结构的条块分割,目前城市基层党建资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隶属关系不同的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与资源共享。区街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互动,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认同感不强,参与区域化党建热情不高,原因在于:一是驻区单位与区街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单位的人事权和利益分配权均受制于条条管理,区街党组织对驻区单位缺乏刚性约束力,党建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二是部分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认识模糊,担心参与基层党建活动影响单位工作,因此参与共建活动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三是个别层次较高的单位在参加共建活动中,认为和区街打交道级别不对等,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制约了区域化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利用。
2.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城市基层党组织如何处理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一是沟通协调定期化、制度化水平不高。由于各基层单位平时任务繁多,在时间协调上难以统一,缺乏定期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度推进。二是稳定性不足。目前来看,一些街道的社区党委工作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运行状态[3]。这种党建工作运行缺乏制度化的机制,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3.党员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党员管理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在职党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随着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在职党员生活、服务在社区,但是传统的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党员管理,使得社区对在职党员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新的在职党员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党员的跨区域流动日益增多,一些社区党员人户分离现象较为突出,对这些党员的管理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三是党员教育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在一些社区,党员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载体不够多样等问题,难以满足党员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影响了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4.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当前,区域化党建工作在服务保障上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制约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规划设计等诸多因素,一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或场地规模狭小等状况依然存在。社区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度发展。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财政每年都为社区预算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承担的事务日益增多,经费支出也相应不断增多,社区权小责大、经费不足、无钱办事等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区域化党建是一项新的党建工作形式,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区域化党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服务水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来看,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新的路径
新常态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发展需要坚持创新理念,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自觉遵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4]。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加强资源整合、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打造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逐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水平。
1.加强资源整合,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力量、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灵活划分党建区域,以街道社区统筹和街道驻街单位统筹等模式,形成动态开放的区域化党建组织网络,将区域内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以网格化方式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新的党建组织体制下,街道工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抓街政发展规划,抓社会治理,抓民生大事抓制度建设,为街域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社区党委发挥聚焦服务作用,利用社区资源,调动辖区力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驻区其他单位党组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党建工作。街道工委发挥联动作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形成多向服务、多向共赢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2.实行事务共商,构建运转有序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区域性党建工作议事机制,街道工委负责统筹协调,采取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协调驻区单位通过民主平等、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研究讨论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民生项目等方面的重大事项,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双向沟通服务机制。强化双向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区域内党组织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服务活动,畅通区域内其他党组织的参与渠道,切实提高共建共享水平。三是要强化区域内党群交流沟通和工作指导。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按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积极引导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合理调整和优化组织设置,与基层党组织步调一致地开展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多方共识,努力形成党建工作合力,推动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推进党员共管,建立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制度。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纪实制度,建立社区在职党员登记卡和志愿服务活动记录表现反馈表,形成在职党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广泛开展“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社区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逐步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二是要强化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加强党员管理工作联动,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无缝对接。对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主动予以接纳,及时跟踪对接,统一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健全流入地党组织属地管理、流出地党组织延伸管理、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无盲区无死角,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三是要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要紧紧贴近时代形势、贴近党员需求、贴近生活实际,积极采用党建微信、党建微平台等新兴载体,拓展党员教育阵地;注重党员互动参与,实现党员教育由“组织配菜”到“党员点菜”转变,使党员教育真正做到突出时代性、体现民主性、讲究灵活性、注重实效性。
4.坚持综合施策,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区域一中心”的标准,通过区街自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将区域内的党员服务中心、社区综合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等进行通盘考虑,集中财力,优化配置,以新建、改扩建等形式,建成集党员服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确保社区党员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活动有地方开展。二是增加经费保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党费列支和其他社会支持为补充,不断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实现社区办公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保障社区党组织正常的活动经费,确保社区党组织有钱办事,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从年龄、知识、经历、能力等多层面综合考虑,对社区居委会班子进行整体优化规划,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加强党务知识和社区管理知识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党务工作、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区党务工作队伍,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
5.注重服务导向,打造覆盖广泛的区域党建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要实要行重心下移、平台下延。将区级机关、街道中贴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下沉到社区,延伸服务半径,使社区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大力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努力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口式”服务。严格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社区服务群众制度,科学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创新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党员15分钟服务圈”和“1公里民情快递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要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党建”,加快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党建信息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引导公众舆论,切实发挥信息平台在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中的重要作用,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3]姚茂易.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