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摘要]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通过对其形成、发展的因素和内容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张闻天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张闻天孜孜不倦地探求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规律,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分别在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时期的经济思想他各有侧重,把握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向。
一、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因素
(一)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分析是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正确认识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托洛茨基等人认为,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不够强大,革命时机不成熟,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提上日程。1931年1月,任曙撰写的《中国经济研究·绪论》竭力支持、鼓吹托洛茨基的观点。这实际上是要取消党的领导,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这年6月张闻天撰写了《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研究》,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和数据批驳任曙等人的错误观点。关于帝国主义,张闻天认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只能破坏中国经济,而不能发展中国的经济。它只能使中国的经济殖民地化,而不能使中国的经济独立发展”[1]p16,中国只能永远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产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入地。关于封建军阀,张闻天认为中国的军阀是依靠帝国主义、封建剥削而存在的上层建筑,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当时张闻天批驳任曙等人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目标。他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剥削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而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还批驳任曙等人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批驳道,在“估计中国革命动力时,他们从没有把占全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放在眼里”。张闻天明确指出:“中国土地革命的动力,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工人和农民。他们所要打倒的,是帝国主义,与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1]p49限于时代条件,此时的张闻天还未能意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需要争取团结的对象。
(二)在中央苏区、东北解放区的实践探索是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央革命根据地为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到“二苏大会”,张闻天当选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并主持苏维埃政府工作。上任伊始他便研究根据地的经济方针政策问题。经过系列调研,他开始纠正中央苏区经济建设中的这些“左”的做法,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央苏区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避免了根据地经济受到破坏。中央苏区时期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东西是持排斥态度的。为打破敌人封锁、发展繁荣中央苏区经济,张闻天提出了要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观点,对繁荣苏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北解放区为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成熟进一步提供了实践空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可以说此时争取东北成为我党重要的战略任务。于是,张闻天向党中央提出到东北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请求,并很快得到批准,他年底抵达东北开展工作。张闻天在东北的四年时间里,先后在北满分局、合江省委等任职,他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提出了许多适宜的政策措施,受到党中央和东北局的赞赏。譬如,在合江省土改过程中,针对有些地方出现了损害和侵犯中农利益的现象,省委书记张闻天及时提出了“依靠贫农雇农,紧紧团结中农,争取富农,争取或中立小地主,集中力量打击恶霸地主”的方针。期间,他还提出保护和发展工商业。1948年7月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任东北局组织部部长的张闻天,在同东北地区各地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联席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途问题,及时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何不能过早实行集体化的问题。同年9月,张闻天又提出了东北解放区经济成分划分的思想。
(三)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善于调查研究是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观因素。张闻天有着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1925年底,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莫斯科的五年里,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状况,并且勤于研究经济建设的问题,这为他日后纯熟地运用马列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的留学生们都戏称他为“四大教授”之一。他还被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曼努伊尔斯基称赞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在苏联期间,张闻天参加了马恩列斯著作的笔译工作,这对他学习马列主义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此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30年底启程回国后,张闻天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并推动了马列著作的编辑与出版工作,曾担任马列研究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内马列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领导人。
张闻天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认为它是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工具和钥匙。他指出,“调查研究工作,不是什么一个时期的突击工作,也不是只在工作的某一阶段才需要的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2]p195。1942年9月,张闻天亲任“延安农村调查团”团长,赴晋西北区(今陕北、晋西北一带)调研。在调查中,他亲自整理材料、设计调查表格、制定调查方案,最后还亲自撰写调查报告,先后完成了《贺家川八个自然村的调查》《碧村调查》,还有《土地问题研究》《村政权及其他》的报告。在《兴县十四个自然村的土地问题研究》中,他着重分析了租佃关系变化与政策执行情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943年,张闻天在晋西北调研后,在《出发归来记》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的起码态度,就是一切工作必须从客观的实际出发,必须从认识这个客观的实际出发”;“要从实际出发,要认识实际,其基本一环,就是对于这个实际的调查研究”。张闻天不是空谈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是努力去践行。这次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社会调查,是他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根据地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他写的《米脂县杨家沟的调查》,为党中央制订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二、张闻天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划分的思想。首先,关于中央苏区经济成分划分。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属于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必定具有俄国十月革命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所具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张闻天根据列宁的经济思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成分进行了认真分析。1933年5月10日,他在《斗争》杂志发表了《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一文,指出中央苏区存在着四种经济成分,分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国营经济。其中合作经济和个体经济占主要地位,私人资本主义占比很小,国营经济也仅限于苏维埃政府的军工厂、造币厂和印刷厂,国家资本主义还没有。张闻天还提出了针对不同经济成分采取不同的政策。例如:合作经济可以“同资本主义的投机和抬高物价做斗争”[3]p345;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活跃苏维埃经济,采用“利诱”“让步”的办法来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其次,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方针。1948年9月15日,张闻天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得到中央肯定。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多种经济结构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基本设想被中央采纳,后经刘少奇修改,收录到七届二中全会的文件中。他在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东北经济的构成,提出了东北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分别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秋林式经济(苏联在华国有企业)。他还提出了东北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即坚持“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紧紧依靠群众的合作社经济,改造小商品经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防止与反对商品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投机性与破坏性”[1]p86。他强调,只有坚持这一政策和路线才能加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前途开辟道路。
(二)关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第一,由农村包围城市转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思想。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历经艰辛,探索出了一条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48年以后,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大中城市逐步为人民解放军接管,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成为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而东北地区最先面临这一问题。为了加强党对大中城市的领导,1948年7、8月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会上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工作中心转移的精神。张闻天在会议闭幕式作了总结报告,提出了东北经济工作重心应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观点。他指出,“城市代表更高的生产力,代表工业、技术、科学与文化”[4]p8,完全有资格、有能力领导农村,“离开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城市工业和城市工人阶级,社会不能前进,社会主义也不能实现”[4]p11。如果没有城市中的大工业与技术的支持,仅靠农村分散的手工业,人民解放军的军需品就无法保障,人民革命的政权就无法存在。张闻天还提出了城市中的阶级路线,即依靠无产阶级劳动者,联合中小资本家,打倒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及代理人。
第二,由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思想。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如何正确认识东北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成为摆在东北局面前的主要问题。同年11月23日,张闻天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了《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决议》,指出了经济建设已成为东北工作的主要任务,“东北全党今后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4]p11,为东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稳固奠定经济基础。1949年5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张闻天在辽东省第一届青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东北的敌人已经被打垮了,生产建设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务”[4]p90。他还批评了一些地方为开会而开会,耽误了生产建设。他指出,只有奠定了强大雄厚的物质基础,才有能力去保卫和平、保卫民主、反对帝国主义。
(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首先,关于经济核算制与厂长负责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的国营企业承担着保障战争需要的任务,由于经验缺乏、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管理较混乱。1933年张闻天进入中央苏区后,就十分关注苏区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他在《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一文中提出,“经济核算制度同样的适用于国家企业之内。必须用一切方法提高国家企业的生产力,使生产合理化”[1]p62。张闻天是较早注意并一直坚持探索这一问题的。1934年2月,张闻天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制定了劳动纪律、厂长负责制、经济核算制度以及其他鼓励生产的措施。此后,中央苏区国营工厂的管理得到了很大改善。
其次,关于政府与国营企业间的关系。张闻天较早提出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提出,应该打破把国企当成政府的供给部门的观点,“政府方面必须保证各工厂以一定自动流转的资金,在经济上同它发生平等的买卖关系,尊重它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使之独立的发展下去”[2]p214。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国企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想。在城市工作中,如何对待民族工商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解放区张闻天就十分注意区分敌伪资本和民族资本,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和打击敌伪资本的政策。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繁荣解放区经济,他积极总结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经验,在1946年11月为合江省委起草的《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决议中,大胆提出“为繁荣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战争,必须承认,大量的吸收私人资本,是非常重要的任务”[1]p67。该决议从贸易、物价、税收、工资与工业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具体政策,是我党历史上较早系统地总结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历史文献。○
参考文献:
[1]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2]张闻天文集(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3]张闻天文集(1)[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4]张闻天文集(4)[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