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2016-05-14 05:28胡波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孙中山品格纪念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官方、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大家都不想错过表达情感、重温历史、再造文明这一特别难得的时间节点。但是,人们大都是为纪念而纪念,活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表象取代本质,对为什么要纪念和如何纪念,似乎并没有认真的考量。而何以纪念与以何纪念,恰恰是纪念活动的关键所在。

严格说来,孙中山逝世之日,就是纪念之时。在他逝世后的90余年里,海峡两岸除了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的小规模纪念活动外,逢五逢十的诞辰和忌辰,大范围的规模性的纪念活动似乎未曾中断。有关纪念孙中山的历史研究近年来也如火如荼地兴盛起来。但是,如何更好地纪念孙中山,或拿什么成果和采取什么形式来纪念孙中山,则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人员。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以何纪念孙中山仍然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孙中山:

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

纪念孙中山,首先应该在完整意义上了解孙中山和研究孙中山。正如中山先生在《孙文学说》中一再强调的“先有事实才发生言论,不是先有言论才发生事实”那样,①“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所以然者,盖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②孙中山相信:

凡能从知识而构成意像,从意像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功夫,则无论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无不指日可成乐成者也。③

对孙中山的认识和了解,同样需要从事实出发,从历史出发,然后才能对孙中山进行总体的评价和历史的定位,而孙中山生平事迹的历史研究,不仅是评价孙中山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对孙中山的一种最好的纪念。

孙中山研究如果从20世纪初章士钊摘译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梦》而成的《孙逸仙》一书算起,迄今有百余年,真正的孙中山研究若从黄中晃的《孙中山先生传》、戴季陶的《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以及施滉在斯坦福大学撰写的硕士论文《孙中山评传》等算起,到现在也几近百年。纵观百年孙中山研究,其重点主要是生平事功、思想理论、精神品格,相关人物、成长环境和时代条件等几个方面,出版了大批关于孙中山的选集、文集、全集、年谱、传记、回忆录等相关文献以及大量论著,发表了数以万计的孙中山研究论文,俨然成为一门世纪“显学”,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注。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孙中山的生平事迹、思想理论、个性品质以及人际关系和内心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存有许多空白地带,对孙中山的历史定位和总体评价因而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尤其是受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孙中山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禁区”和“盲点”。孙中山在海外流亡的历史仍然缺乏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如在孙中山短暂的59年生命历程中,有31年的时光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包括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教育期、革命思想形成期和三民主义成熟期。以地域计算,亚洲21年零10个月(其中香港8年零9个月,澳门5个月,日本7年零10个月,南洋3年零10个月),美洲9年零1个月(其中檀香山7年,美国大陆近2年,加拿大3个月),欧洲1年零8个月(到过英、法、德、比等国),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游历、活动和生活。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孙中山主要通过何种途径与哪些人交往,在交往中谈了哪些主要话题,这些与其交往的人对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产生了何种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都缺乏足够的资料和深入研究。关于孙中山的思想形成过程和思想根源,虽然已有不少专家做了初步的探讨,⑤但也只是根据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和相关人士的回忆进行考量的,并不是孙中山阅读书目的全部审视。事实上孙中山在海外居无定所,其阅读过的书籍大都如他所言阅后送人,不曾收藏,因此难以统计,也无从知晓其阅读的内容。尽管也有专家根据孙中山的全集统计到其文字中涉及的国家、地区、人物、事件的次数,在客观上有利于深化对孙中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资源的认识和了解,但这也仅仅是碎片化的知识罗列,而非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整体呈现。因此,孙中山的知识结构、思想来源和文化底蕴与他读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解答,而这恰恰是我们理解孙中山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之重要环节。

孙中山与华侨的关系,以及华侨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也存在不少模糊的区域。孙中山发动数十次武装起义的经费,华侨到底支持了多少?他在海外流亡期间所需的一切费用又是从何而来,是哪些人捐赠的?这些都不十分清楚。他在海外筹款时采取了哪些方式方法,碰到哪些困难,得到哪些人的支持,目前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弄清孙中山筹款的方式方法,较准确地统计出筹款的总数,了解支持者的身份、地位和支持参与程度,深化、拓展对孙中山和华侨的认识,客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和华侨的历史地位,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全面、具体、深入研究孙中山,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孙中山,不仅是知识界和学术界的责任,也是对孙中山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只有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历史,全面认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论以及精神品格,才能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学习孙中山和宣传孙中山。也就是说,先弄清事实然后才有历史评价,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才是孙中山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逻辑,也是纪念孙中山的最基本的基础和前提。

二、学习孙中山:

从道德判断到审美判断

如果说研究孙中山是认识和了解孙中山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学习孙中山才是认识和了解孙中山的宗旨和目的。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学习孙中山,是学习孙中山的思想还是他的精神,似乎都不太明白。在媒体调查问卷时,甚至有不少年轻人不知孙中山何许人也,更不知道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品格。毛泽东同志曾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理解才能解决本质。①

学习孙中山,同样必须首先了解孙中山的思想和人格。只有了解了他的思想和人格,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价值和纪念的意义,更何况学习孙中山的思想和人格,本质上就是一次最好的纪念。

通常,在纪念孙中山时,我们强调的是学习孙中山的精神品格;研究孙中山时,看重的也主要是他的精神和人格。孙中山逝世后,《醒狮周报》就刊文称孙中山富于革命精神,富于牺牲精神,富于创造精神,②突出的是革命、牺牲和创造。有的则认为孙中山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因为他尊重人生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在对待国家和民族事务上表现出爱国与革命精神大发扬;本身又格外重视伦理道德和人格,总是力求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并且始终清廉自律,生活简朴。③有的甚至认为中山先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不知疲倦不断前进的精神。鲁迅先生就说:

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工作。④

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提倡人们学习孙中山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和博爱精神,⑤较少要求人们学习孙中山的思想理论,了解他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以及人生观和文化观,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精神、品格比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更重要。其实,思想和精神是分不开的,有时思想比精神更加重要,因为有精神的人不一定有好的思想,但有好的思想的人一定很精神。孙中山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问家。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世界潮流,创立以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主干的完整的民主革命与近代化思想体系,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的经济建设思想和振兴中华的方案,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尽管目前对孙中山的思想理论的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还有不少贬低孙中山思想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的言论,但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言,三民主义即救国主义,其思想背后的道德情操和美好心灵是毋庸置疑的。对此,许多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熊克武就认为:

孙中山先生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终生为革命奋斗不懈,更在于他眼光远大,不断进步,在革命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头,能够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政策,适合于历史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孙中山先生这种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精神,是他能够对近代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重要因素。①

但是,在充分肯定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和精神品格的同时,也应看到孙中山思想的局限性和性格的复杂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②

其实,无论是了解孙中山的思想理论还是学习孙中山的精神品格,都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相结合,尤其是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是我们学习孙中山思想理论和精神品格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理论和精神品格的道德评价或审美判断,往往因人而异。政治家偏重于社会价值,而学者看重的是学术价值;政治家和大众社会侧重于道德判断,强调其正面的形象和道德的榜样,学者和知识界更倾向于审美判断,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学习孙中山,不仅要深刻领会其思想学说的内涵和底蕴,而且还要弘扬其精神品格的真善美;不仅要学习孙中山的思维方式和致思途径,而且还要像孙中山那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廉洁自律的品格,以及开放包容的气度,始终洋溢着真诚的天下为公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弘扬孙中山:

从创造性继承到创新性发展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③并坚信“事物总是发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同时告诫人们“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④其实,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就是纪念孙中山的方式方法和目的宗旨,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既要创造性继承,又要创新性发展。

研究孙中山和学习孙中山,从根本上说不是简单的历史研究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吸收孙中山思想学说中的精华,作为思想的资源和行动的指引,而且要弘扬孙中山的精神品格,作为自我修养的张本和昂扬向上的动力。但是,研究固然离不开创新,学习同样也需要创造性地进行,不能照搬照抄,一味地因袭守旧或统统拿来。严格说来,“继承”也是一种弘扬,任何优秀的文化传统都是在这种薪火相传、世代相沿中保存和发扬光大的。历史的因果性和文化的连续性就是在“继承”中实现的,在“发展”中展开的。任何形式的“继承”,在本质上都应该是一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弘扬”。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就是在“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原则下形成的。⑤近代中国,世界潮流滚滚而来,孙中山不仅始终是一位追逐潮流的革命者,而且更是一位超越时代潮流和不断自我超越的思想家。“他不仅择用中国先民思想遗产的精华和欧美的好经验,而且力图结合中国实际,有所创获,决心走有中国特点的路”。⑥他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斗争,在挫折和失败的年代里,“孙中山从不低头,他仍然挺起胸膛,忠于人民革命,他的继续战斗的决心毫不动摇。但他所有的不仅是决心。在他寻求中国革命的关键时,他严格地要求自我革新”。“就是这种自我革新的要求使孙中山在他亲历的中国革命的每一阶段中总是站在进步方面。他吸取着在他的时代里世界上最前进的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进步的愿望;他真诚地追求自我革新,这样使他能更好地了解国家所面临的每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并在人民完成这些任务时,给他们一种起鼓舞作用的影响。”①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创新性地发展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和建国方略,早日实现孙中山孜孜以求的振兴中华的梦想,也就成为当今纪念孙中山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事实上,这种“创造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发展”,一直是孙中山的后继者努力的方向。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物质建设、社会建设和心理建设相结合相统一的中国现代化设想,也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的这些现代化设想经过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的已经被验证了它的合理性,有的正在有序地推进。如孙中山当年规划的铁路、公路、水路和港口码头,在他生活的年代虽然被普遍视为空想或不切实际,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就不再是虚构的图景,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中山市,早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时,就明确提出“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的纪念法则,并在深刻领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的思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杠杆,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着重解决民生问题,首创全民修身行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初步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期盼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愿望,也真正做到了在创造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其纪念孙中山的活动,既回归到本源,又超越了纪念。

其实,研究孙中山、学习孙中山和弘扬孙中山,同样要像孙中山那样“远观历代,横览九洲”,既因袭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规抚欧美各国的思想学说,又有自己的创获和独见。尤其是弘扬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人格,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学习和表面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性与有效性相一致的行动,在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上真正实现中山人所说的“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而这种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纪念中见实效的做法,恰恰是对“以何纪念孙中山”的一种最好的回应。

【作者简介】廖大伟,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方向研究。

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史研究。

胡波,广东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岭南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杨莲霞】

猜你喜欢
孙中山品格纪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