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鹤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金融已悄然在中国兴起。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现状,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如何应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优势与短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抢占移动支付端、大数据的运用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寻找出传统银行转型的突破口。
【关键词】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 金融脱媒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虽迫使传统银行开发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通过一些介质进行接触式移动支付等产品来提升客户的体验,但面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转型的决心与魄力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及快速的发展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试问,为什么美国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候没有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什么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会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一波又一波强有力的冲击?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制度不同,而更多的是经营模式和思路的不同所导致。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林采宜(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和一个功能,一个方面为基于银行及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手段,另一个方面为加快金融脱媒,催促信用体制尽快完善,功能即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重新进行整合。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强。当前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难在中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发达程度不够,传统的银行需要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有效担保。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及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企业依据其大数据的分析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2.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当前金融环境下,不论是传统银行还是融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融资者只能通过各家银行公布的产品内容获得信息,银行主要通过征信系统来查询融资者的信息。关键在于不论是银行还是融资者,都会出现对对方的信息不能够完全知晓的问题。如很多客户没有征信信息,从未发生过借贷关系,银行很难进行判断。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可以根据日常的购物、水、电、手机等费用的缴纳等情况来综合考虑融资者的信用情况。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传统模式下银行作为资金的中介,扮演着融通的角色。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可以不需要了,搭建一个信息透明的平台,融资者可以将自己的项目内容完全展现在信息平台上,由投资者自行完成信息的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即金融脱媒。
(三)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平台功能。通过互联网搭建的网络融资平台,融资者及投资者可以通过平台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等限制进行交易。
2.融资的功能。互联网将传统的间接融资变成了直接融资,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融资的成本,信息相对传统模式的对称性较强。
3.移动支付功能。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传统的银行支付功能弱化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同时降低了支付的成本。
4.信息搜集和处理。传统模式下,银行仅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了保存,没有很好的对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信息资源分散庞杂,数据难以有效处理应用。互联网模式下,通过使用“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重新整合、运用,提升了使用数据的效率,更好的挖掘了有价值的客户。
二、传统银行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移动支付的态度
(一)传统银行对移动支付端的态度
由于传统银行长时间独占着支付端,在新产品的开发及运用上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对移动支付创新的态度较为冷淡。试问,为什么“支付宝”和“余额宝”可以存活并且能发展的很好?因为他们做了银行没有做到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信用卡可以实现货到付款功能,而中国的信用卡只能实时支付根本没有提供银行最基本的资金托管业务服务,就此“支付宝”应运而生,替代了银行的资金托管业务,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移动支付端的态度
未来互联网金融时代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大数据与云计算,而实现这个最核心的理念就必须要从移动支付端下手。创造“支付宝”马云还有一个目的——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欲垄断支付端。试想一下,如果客户都习惯了使用“支付宝”支付,且大家对“支付宝”的安全性得到肯定后,客户所持银行卡的粘性就会变弱。从马云的蚂蚁金融到现在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申请银行牌照的热度就不难发现,当移动支付市场被垄断后,马云也可以成立银行或直接控股规模适中且有一定市场的银行,推出“存款宝”等金融工具通过上浮活期存款利率的手段来取代银行卡。他们可以通过其擅长的“烧钱”模式,加上存款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及保险制度完善对客户储蓄习惯及道德风险的冲击,理论上可以较快的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支付宝”不断侵蚀移动支付端的同时,马云又开发了“余额宝”,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及收益,补充了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试图补充银行忽视业务的企业有很多,如电信推出了与手机绑定的便民服务,包括门禁、就餐、坐车、加油功能等。而电信只是一例,还有华为、腾讯等公司通过客户对手机的粘性开发了较多的移动支付工具及新的产品体验,如华为的天际通及微信支付等。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现在我来回答一下为什么美国的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其实很简单,互联网金融在美国只是一个经营资金的媒介,并不是核心,人们的选择有很多种,美国的银行也很专业,各司其职,他们只需要掌握资金的价格。而在国内,传统的很多银行可能还没反应过来互联网金融是个什么情况,它就像个“奇兵”一样突然冒了出来。简单的说就像“支付宝”、“余额宝”一样,通过资金的沉淀,也开始做银行业务,区别在于一个是在物理网点吸收存款,一个是在网络上吸收存款,谁能得到的更多则取决于谁的收益高、谁的风险低及谁的支付转账手段更为方便更为便宜。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较严重,且正处于经济下行期,现在的老百姓不能通过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增值就只能想办法将储蓄投放在收益率更高的金融市场上。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和期限又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时互联网金融就得到了发展的契机。那为什么他们就敢做这样的业务呢?银行可以通过尽职调查来了解客户、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又是如何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的呢?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基本都有网购的经历,不论你在“淘宝”还是“天猫”购物,不管你买多少,马云的服务器都会记录你买的商品及你的信用。前段时间“淘宝”发布了客户10年累计消费信息和总计网购的金额,便可看出大数据的功力。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自己的隐私,你的消费记录可以反映出你的生活习惯、生活品质、消费水平等等一系列的信息,这些数据就是互联网人士所说的大数据,通过云计算等手段完全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并找出有用的数据。热播美剧《纸牌屋》其实就是对大数据分析提炼并受益的最好例子。因此,大数据就是互联网金融大佬们最大的杀手锏,但要注意的是,马云的成功无非就是搭建了庞大的网商平台并依靠平台获取大数据的过程,现在来看好像并不神奇,但未来谁能掌握并能运用大数据,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互联网思维方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1.传统银行的思维方式受到冲击。现在有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传统银行的面前,那就是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以亚洲最大的银行工行为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网商平台,工行已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融e购”。不过工行的电商平台比起马云的,显得有些单薄和微不足道,根本对不起工行在市场上占有庞大客户资源的优势。马云说过一句话:“我需要通过望远镜来寻找对手”。听起来似乎觉得马云太轻狂,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仔细想想其实并非如此。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是类似U盘式的生活方式。正如罗振宇在他的自媒体平台“罗辑思维”上说的,当你进入一个工作单位,你就进入了一个系统,衡量你的尺子一般只有一把,就是你的领导,因此才会遇到韩愈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境遇。而互联网思维就像U盘一样,你所存储的数据可以插在任何一个终端上,你可以被复制,也可以被删除、还可以创建病毒侵入系统等等,衡量你的尺子多元化了,你能做的事情也多元化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互联网思维中,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摆在这个平台上并寻找相同价值观的人,而这些相同价值观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无缝的对接在一起,通过时间的发酵产生化学反应和资源重组,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其实,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一样,银行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忽略了用望远镜找对手的重要性。像工行这样资产规模的企业,很难去发现一些边缘化的业务,甚至有些本该银行做的业务都没有做而给了其他企业机会。某种程度上,这些企业就在寻找边缘化的业务。因为,这些大银行也许根本不会做,或者即使知道问题的所在也没有精力去改或者不愿意去改,而这些企业恰恰抓住这个点,并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发生基因突变,变成巨人。
2.加速金融脱媒。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充当资金中介的角色。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从融资角度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寻找交易对象,之后的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自己完成。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
四、传统银行开发网商平台的优势
(一)信用度高的优势
在中国,储蓄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对货币保值增值的手段,银行则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我国开展储蓄业务以来,老百姓心里最信任的就是银行,银行也是老百姓心中认为最不可能破产的企业。不论谁控股、谁经营,只要是银行,老百姓就会放心的把钱存进去。银行的信用在中国大众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二)规模稳定的客户群的优势
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为例,国有银行发展早且发展时间长,业务全面,在客户群中的信用度高,拥有客户规模庞大,信息全面。
(三)金融产品的开发的优势
前期的“余额宝”基本都是通过银行的大额存单获利,后期“余额宝”开始开发自己的金融产品。对于金融产品的开发银行更为在行,可以在原有的产品上开发衍生品,也可以进行产品的组合,混业经营后银行开发的金融产品可以更加的丰富。
五、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如何寻找突破
(一)提高对移动支付端的重视程度
银行可以先从升级U盾开始,将手机变为U盾,银行直接销售手机,手机可以打着银行和生产者的logo,品牌宣传的理念就是“真正的移动银行,手机既是银行”。银行的手机可以做到所有的银行服务,通过指纹、密码甚至瞳孔认证登入手机银行后台运行,就餐、搭乘公交地铁等均可通过手机无接触式的付款及累计消费优惠、积分等等。亦可以针对各级客户开发不同的、个性化的手机银行业务。
(二)加强对网商平台的运用及创新能力
以工商银行“融e购”为例,其弱点在于与其他电商网站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化和优势,甚至有很多他们自己的客户根本就不知道。而工行“融e购”前期的网上交易基本都是通过行内员工的消费带动的。与其他电商比起来只不过他们是民企,而银行是国企、一个是企业搭建的,一个是银行搭建的,并没有明显的卖点。但没有卖点我们可以增加卖点,这里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难道在工行“融e购”上购买的商品就一定是真的吗?这里我们要用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将全球最大电商网站“亚马逊”在这方面的长处全部拿来。
首先就是卖真货,这个很重要。马云的电商和“亚马逊”相比,夸张一点说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个卖“假货”的,虽然他已经将中国的“假货”发扬光大卖到了全世界,还强词夺理的说一些“假货”其实是“网货”,听起来挺可笑的,不过这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我们的国民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但“融e购”不一样,马云为了提高品质而搭建了“天猫”,“融e购”就要做更高品质的电商平台,但不能简单理解为价格高,而是商品真!不论多少钱的商品,银行的平台都必须做到货真价实。因为在中国,真的商品就是稀缺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工薪阶层以上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商品是否是真的,这是我们的卖点。在这点上银行很容易做到。如“融e购”上很多的客户都是与工行有业务往来的客户,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有多少使用“融e购”的消费者知道呢?即便是工行的融资客户,难道商品就一定是真的吗?消费者会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其实卖真货很简单。首先,工行可以将商城分为融资业务客户和现金管理业务客户,融资业务客户的“融e购”类似“天猫”,为工行高端网商客户,可免费为其提供工行的电商服务平台,将其在工行的信用等级或是商户星级公布在“融e购”的网站上,通过银行信用来为企业及产品增信;现金管理业务客户的“融e购”类似“淘宝”,银行也为其提供免费的服务平台。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两个平台的区别在于,融资业务客户在“融e购”上提供的一定是正品,且质量保证,售后无忧。现金管理业务客户在“融e购”上提供的不一定是正品,但一定是有质量保证的商品。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如发现不合格商品,严重者可以通过提高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金额及限制融资等手段进行管理,并实时通过网站公布,送达消费者知晓。上述两个平台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清出,类似股票市场。其次,支付方式采用货到付款。就像“亚马逊”的送件员一样,带着POS机送货上门,验货付款,或直接通过网银支付持有银行卡的可以延迟付款,在银行内部建立类似“支付宝”这类托管产品的资金池。上述两点可能会有个问题,公布客户等级会不会泄露银行的客户名单?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三点,充分发挥工行电子银行、银企互联、供应链融资、全球现金管理等先进的金融产品及技术手段,将“融e购”上融资业务客户及现金管理客户充分的连接起来,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企业,用运互联网思维,使客户依赖这个平台,同时可以城市为节点,充分发挥世界500强企业资源整合和规模的优势,在平台上开展P2P、B2B、B2C、O2O等商业模式。将“融e购”做成工行旗下最具品牌的网商平台,将品牌理念树立为“企业家的铁饭碗”,使客户融入“融e购”的平台,实现银企共赢的利好局面。
(三)灵活掌握大数据的运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做这么多事情其实只为一件事——获取大数据。传统银行具有大数据的量很大,但传统银行基本上不会用大数据进行业务的组合及分析。传统银行如果想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积累和掌握大数据的运用和分析。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客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规模再大的银行也有业务萎缩的时候,当业务急速萎缩时,为时已晚,因为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将要来临。传统银行,转型,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金融实务,20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