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当严重,健全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中国农村存在的“贷款难”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是从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触发,基于对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认识,从而构建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 信用担保 担保体系
一、前言
农村的信用担保是解决当中农村金融市场供求问题的关键内容。目前农村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民有效担保物匮乏、担保范围窄、方式落后等,使得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面临重要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农业银行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其对农业支持严重不足,出现了农业银行非农化的现象;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吸收的资金统统上划到地市级以上机构,然后转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收入,使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如何能够扩大有效担保物以及改善担保方式,如何能够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成为了服务农村信贷需求、环节农村融资困难、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关键环节。
二、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划分
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产品存在着动产与不动产交互、隐形与有形并存的特点,丰富多样的基本格局使得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呈现了多元化。为此必须对信用担保体系有着清晰的划分标准和依据,才能服务和构建全面、完善、合理的信用担保体系。当前影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构建的因素主要是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及发展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偏好以及信贷需求者的特征等等。这些成为了信用担保体系划分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当前信用担保体系的划分主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农民三个角度出发,同时也可以考虑到契约机构、产权特点、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存在形式等综合因素[1]。
三、正式制度下的担保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业务的重要先决条件就是将担保贷款作为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运行的主要担保方式包括了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由于是通过合约缔约的书面契约形式,因此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具备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一)保证
保证人和金融机构约定,农户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即是保证。这是一种外部激励措施,是约束借款人履行信贷约定的机制,也是防止道德风险的方式。保证是农村金融市场中发展时间较长的担保方式,在漫长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户联保、担保基金、互助担保、担保公司等诸多保证形式。
(二)抵押
农户通过一定的财产作为担保的方式,从而获得信贷支持的金融行为即是抵押。在国际范围上,抵押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抵押往往是以“物”的形式存在。我国抵押担保是从1995年开始的,不过由于法律的约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不过在近年来,国内不断尝试扩大抵押物的范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对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四荒地”使用权以及林权等抵押贷款。随着发展需要,又开始尝试了不动产抵押,并且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三权”抵押和财政直补抵押是当前国内探索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重要方式[2]。
(三)质押
农户将动产移交给金融机构从而获得信贷支持的金融行为即是质押。由于质押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获得信贷支持方面要高于前面的保证和抵押两种担保行为。不过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由于农村抵押物的限制,使得质押行为发生概率较低。并且在抵押物的类型以及实现途径上还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质押将会是未来信贷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近年来国家较为重视质押担保信贷模式,并且通过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应收账款、商标专用权等开展质押金融行为。当前农村主要是存单质押、保单质押以及养老保险证质押等方式。
四、非正式制度下的信用体系
从发展角度分析,非正式制度的信用体系早于正式制度下的信用担保体系,直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抵押品替代机制。这是由农村农户抵押品缺乏以及农村社会网络机构所决定和影响的。因为在缔约形式上是采用了口头形式,是没有具体体现担保条款的方式,所以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的行为。不过乡土网络的社会资本具有着很好的监督、约束和保障功能,因此保证了信用体系的发展。目前非正式制度下的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了小额贷款、关系信贷、口头信贷、借条信贷等四种。
五、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着类群机构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二元机构、四种层次”。其影响和规定了信用担保体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具有着统筹功能。而其他类型形式的存在,则是发挥着具体的实质要素,也是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目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来说,主要是担保形式的创新。特别是在对农村不动产权利担保的限制,使其客观上促进了质押、保证等有关衍生品的发展,这样也给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划分和构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今后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方面应当是从信用体系建设和抵押担保角度出发,解除不动产的担保限制以及产权的法律约束,从而全面的激活整个农村信用体系[3]。
(一)保证农村金融二元机构与信用担保体系的相辅相成
农村金融二元机构事实上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担保体系的偏好、农村非正式金融部门对信用体系的偏好整体上的路径相吻合。不过在路径方面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也会存在着交叉性。在正规金融机构方面,由于其更多的是强调金融制度的运行机制以及理念的契约精神,因此在担保物偏好方面选择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在非正式金融部门方面,由于其受到的是农村人文环境以及非契约精神影响的,因此在信用偏好方面具有着现实必然性和理论可能性。但是从整体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方面看,农村金融的二元机构跟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在机构上的对等性、操作上的科学性以及业务上的可执行性,都是符合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
(二)农村金融担保体系需要创新和发展
作为最佳的金融支持制度,担保体系是降低农户信贷约束、减少信贷缺口、缓解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着契约性质担保贷款的偏好。而担保体系可以说是现代金融契约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担保体系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贷约束、信贷缺口、信贷供给等问题的核心因素。在今天,随着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得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面对农村土地的“三权抵押”更是存在着现实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构建方面,必须要通过试点、调研和反复论证,从而真正的全面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制度的创新和发展[4]。
(三)激活和培育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非正式制度下的农村信用体系无疑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常而言,理想的担保品存在着损失感、可销售性、可处置性、交易成本、耐用性等特点。但是在农村中,农户所拥有的担保品存在着难以评估、耐用性差、法律盲区、成本较高、市场短缺等特点,因此其并不在理想的担保品之内。同时,在农村当中大量的信用资源并没有被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所成功的激活和开发出来。加上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及识别方式并没有形成。因此给予了农村非正式金融部门发展空间。在农村非正式金融部门中,往往“人保”要大于“物保”,这使得信用贷款占据了农户贷款的主流。所以,当前激活和培育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的重要突破口。
(四)建立农户信用激励机制,推进农户信用评价的应用
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对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及时发现优质农户,对其生产和经营进行信贷扶持,以更好地支持“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利用农户信用信息和评价信息,完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户联保”、“大联保体”等贷款模式,提供伞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的成效。
(五)构建失信惩戒与信用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农户信用体系的目的足减少乃至杜绝失信行为,但仅靠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还不能完全担负这一重任,必须建立多种信用协同机制。一是司法和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行使职权,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峰决打击赖账户,维护金融债权。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户真实、完整的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对信者采取联合惩剀行动。三是探索建立农村信用联保组织,实施民问惩戒,如在农村成立信用担保协会,变个体信用为集体信用,对农户的信用行为引入更多的信用约束。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如地方政府出资没市信用风险补偿基金,
六、结语
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农村各个利益主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制定总体改革方案,才能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东平,张蕴嘉,康泽清.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张时飞.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J].东岳论丛.2013(04).
[2]苗民培.山西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会议暨山西信用与担保协会2009年年会在太原召开[J].山西财税.2014(12).
[3]马文良.创年代的“普世教育”和“普惠金融”——凤凰岭观山论坛第二期“金融沙龙”素描[J].中关村.2015(12).
[4]朱喜,马晓青,史清华.信誉、财富与农村信贷配给——欠发达地区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13(08).
作者简介:陈开强(1986-),男,汉族,福建省政和县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