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环境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2016-05-14 07:25谢艺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展示博物馆

摘 要:如今博物馆展示环境中存在信息传达不足,时常会有观众对展示内容产生理解偏差这样的现象出现。图像,作为辅助展品,具有生动、直观、易解读的特点,对于辅助展览传达信息、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帮助观众理解展览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今设计者对于展示环境中图像的处理,关注度不高,引发信息传达不足等问题经常出现。结合实际案例,浅析图像在博物馆展示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地位,引发设计者对于博物馆展示中图像的关注度。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信息传达

一、博物馆疲劳与有限阅读

本杰明·吉尔曼艾夫斯是最早提出“博物馆疲劳”的学者,他在“Museum Fatigue”(1916)中提道:观众会在浏览完大部分的展品过后体力透支,疲劳不堪[1]。有学者在系统地研究了观众的整个参观过程后发现:参观开始后的20~30分钟是观众集中阅读的时间;此后,由于阅读疲劳加剧,观众会意识到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完所有的展览文字,阅读量便会急剧下降[2] 。

大部分的观众,在观展时,不愿意阅读大量的文字。Saul Carliner说:“当博物馆设计被专家和学者主导时,展示的中心往往是一系列的展品以及伴随展品的细节说明文字。这些大量的文字说明性信息主要是由这些专家学者准备给其他专家学者使用的,但是这种类似于参考文献的陈列展品的方法,给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带来了障碍,公众被大量的展品和专业用语以及文件的细节内容所压倒。”因此,处理好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的比例和谐,调配得当,并且能够充分地将展览中所要传达的信息直观地传达给观众,成为了展示设计师必须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博物馆展示环境中图像的力量

博物馆学者Burcaw提出了对博物馆展览的详细定义:“藉由观众在以意义引导或美感上来排序的展示单元间游移,并由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与技术性质的物件所构成的集合装置。伴随有解说板及(或)图示(图画或图表等)来阐述、解释和引导观众者的注意。一个展示通常涵括相当大的地面空间,并由一些各自独立的展示单元或大型物件所组成,并且不是处理一个狭隘的,而是广博的题材[3]。”Burcaw的这一定义阐明了“解说板及图示(图画或图表)”是用以“阐述”“解释”及“引导”观众的。图像作为展品“说明手册”中的组成部分,具有表现力强、直观、吸引人等优势,往往在展览中的“出场”频率很高。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案例,着重讨论博物馆展示环境中图像的优势。

(一)渲染气氛

博物馆的展览以实物为核心,运用在当前展示空间内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使文物、标本等实物与艺术融为一体,共同哄托出一个感人的展示氛围。大幅的照片或画面通常可以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烘托展览的气氛,同时达到阐释展品内涵的作用。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地球生命的时间轴”展项选用摄影照片表现诞生于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物种。通过高低错落的摆放方式,将图像安排于墙面上。每一幅图像都配有简单的说明文字,以描述这些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在图像的选取方面,加州科学博物馆所采用的图像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图像的组合方面,不同尺寸的大幅超高清摄影图、错落有致的排版方式,赋予了图像磅礴的气势。在信息的传达方面,设计的形式呼应展示的内容,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观众通过了解不同物种的出现时间,观看亿万年来地球所孕育的多样生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上各物种的演化进程。

(二)唤起情感

贡布里希在论述“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时谈到“图像的唤起能力优于语言”。认为拥有丰富表现力的视觉图像可以轻松地唤起人的各种情感:高兴、恐惧、悲伤、愤怒、敬畏等。这些情感加深了人们对于所传达信息的记忆与理解,传播效果也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为显著。同样,在展示空间中,图像的唤起能力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一些特殊意义的图像,容易引发观看者的共鸣。

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Hall of Names”,上面放置的照片都是尚未被确定身份的人。对犹太民族稍有了解的人,也能轻易地把犹太人和悲惨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并且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示同情,这些感受源自于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也就是“观看者的本分”,即我们根据储存在心里的图像对任何一种再现物所作的解释[4]。正是在了解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基础上,看待这个环形照片墙,才会有悲悯、伤感、痛心这样的感情涌入观看者的内心世界。展厅内的照片本是一个个不明身份的犹太人的肖像,但通过大量组合排列的表现方式,赋予照片不同的感染力,唤起参观者对于遇害犹太人民的同情与悲悯,将人们的参观情绪推向高潮。

(三)解析示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可视化日渐成熟,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准确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图在阐释复杂的逻辑关系或处理庞大的信息量时具有巨大优势,因而在展览中应用途径十分广泛。其实,信息可视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贡布里希早已在他的《图像与眼睛》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他将语言学作为引子,分析比较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优势与特征。他认为:“一种为众人所理解的选择性代码,可以使图像制作者筛掉特定的信息,而只转译出接受者感兴趣的特征。因此,一幅表现了原理的选择性再现图画比临摹品更能提供信息[5]。”通过设计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进行信息的构架,选择适用于当下展示环境的信息,使展览所要揭示的内容更为显著。

(四)配合实物

博物馆中的物是见证历史的证物,然而物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逐步走向多元。设计者通过对展示内容的解读,选择恰当、合理并且能够体现实物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物的精神内涵传达,使观众有效解读和欣赏物之美。

上文提到,图像唤起情感的能力非凡,为了使得展览能够更为人所动,令观看者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在展示空间内,图像常常作为配合实物的角色出现。平面图像与展品的紧密结合使得实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彰显。位于意大利的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内有一个展示小提琴的通柜。通柜内的巨幅背景图像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图像通过模糊处理后产生了一种律动感,仿佛真的可以感受到音律从中流出。左侧的小提琴展品被巧妙地安置在小提琴演奏者的图片位置,背景图像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令展柜内好似充满了优雅的小提琴声。

(五)帮助认知

马克思认为人类对图像的哲学认知, 经历了原始图像、认知图像和艺术图像的发展过程。自然图像是人的朴素认知的反映, 认知图像则是人的一种发展的认知方式, 而艺术图像则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掌握方式[6]。人类利用图形记录事件、表达意义的时间源远流长,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3~4万年前。最早被发现的史前洞穴,位于法国西南部比勒高省的多尔多涅拉,洞壁上发现的手印图案是通过将颜料吹到墙上而形成的,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人类运用图像表达对世界的认知。考古学家通过对壁画的研究认为,绘画对人类的现代认知功能和象征行为的进化非常重要,同时也与语言的发展有关。不仅如此,图像对于视觉思维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7]”。让·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重点论述了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刺激、同化、调节。他认为个体对于外部的刺激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刺激与个体的内部进行同化,然后进行自我调节。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结构会不断完善,用以适应新的环境。

人类依靠五官接受信息,其中视觉所占比重最大,是高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是人来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博物馆中接受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统。人类对图像的认知过程,从能够看到这个世界起就已经开始,通过不断地与自身内部进行同化、调节、完善,从而对周遭的事物更为了解。

三、结语

图像,从人类文明之初缓缓走来,发展至今,已有万年。从原始人的“手印图”至现代人的“信息图”,人类走过了无数个日月星辰。作为“世界通用语”,图像对于观众的接受度较为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解读的困难,促进信息的传播,对于博物馆展示环境内的信息传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百年来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正遇到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时刻。许多现代博物馆免费为公众开放,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意味着在休闲时刻多了一个去处。观众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欣赏展品获得知识和感悟。但正因如此,博物馆展示所担负的责任也愈加重大:“看不懂”“不想看”的情况变得稀松平常,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作为展览的设计者,应致力于消除大众对于博物馆展示内容解读困难的问题。博物馆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应更致力于将信息正确、快速、易懂地传达给观众,消除社会大众“看不懂”博物馆的自卑感。重提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想让图像能够在“百花齐放”的博物馆展示手段中获得应有的重视,为社会大众散去少许迷惘的阴霾,增添更多智慧的阳光。

参考文献:

[1]Benjamin Ives Gilman. Museum Fatigue.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2,No.1 (Jan.1916):62-74.

[2]魏敏.博物馆展览文字浅析——观众研究视野中的案例分析[J].博物馆新论,2011.

[3][美]Burcaw,G E.博物馆这一行[M].张誉腾等译.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出版,2002.

[4]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77.

[5]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81.

[6]段钢.图像认知的哲学意识[J].社会学科研究,2006(04):35-40.

[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谢艺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展艺术与技术。

猜你喜欢
展示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