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

2016-05-14 09:10丁彦张良刘湛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丁彦 张良 刘湛民

摘 要:桥梁建设自古与文化相伴而生,传承历史和文明。作为江南水乡的常州有大小古桥几百座,却在逐渐消亡。从阐释中国桥文化的溯源和发展入手,接着阐明常州古桥的兴衰和变迁,通过对常州古桥数字化传承策略的构想,指出常州古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号召人们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中国桥文化;数字化传承;常州古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国桥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常州古桥的前世今生》,项目编号:czjd201613。]

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渊源,有不少桥梁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但由于缺乏重视和足够的保护,中国古桥却在逐渐消亡。常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古桥体现了浓厚的水乡文化和城市历史地位,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古桥由于保护不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甚至已经被彻底拆除,古桥的保护迫在眉睫。笔者从数字化传承的角度,指出常州古桥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一、中国桥文化的溯源和发展

(一)中国桥文化的类型

中国桥文化具有深刻的自然、历史、人性渊源,它的类型划分主要来自于它的功能。

第一,物质层面的功能。自然功能,人们通过造桥跨越山涧,到达对岸;攻防功能,人们利用城壕吊桥来阻挡敌人的进攻;寄情功能,亭台楼阁间,人们用桥来美化环境。

第二,精神层面的功能。精神层面桥的功能主要来自于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鹊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又如,奈何桥通常用来表达生离死别,但古人认为过奈何桥是到另一个世界里生活。

如今我们对中国桥文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物质层面上的实物载体的审美意识。

(二)中国桥文化的形式

中国的许多古桥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无论是桥碑、桥联还是桥名都显示出桥文化的文学艺术性。尽管古桥的交通价值已经退化,但它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旅游价值、考古价值都在深入开发中形成了独特的桥梁文化。古桥可以融入环境、美化环境,应合中国“天人合一”的哲思。

中国桥文化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桁梁式桥、悬臂桥、拱桥、吊桥、拉索桥、廊桥和组合体系桥。桥梁建筑形式的设计,切忌抄袭和雷同,要有新意,与环境完美融合,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美感,以此设计出的桥梁才能彰显艺术构思并传承历史。

(三)中国桥文化的发展

我国的桥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建筑学和美学价值。桥梁的美学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技术指标,因为建造桥梁不仅是为了交通便利,更是为了美化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视觉冲击的艺术享受。桥梁本身承载着岁月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的沉淀。

我们目前的桥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桥文化的发展相对单薄。桥梁建筑师较为内敛,桥梁的建设缺少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共同合作。

但在近年来,中国的桥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桥梁文化周”在浙江绍兴举行,桥梁文化周以“传承桥梁文化,弘扬自主创新,共建和谐交通”为主题,150余名国内外桥梁专家、知名学者来绍参观考察并探讨桥梁建设新理念。“中国桥梁文化周”的目的在于使中国桥文化能以自己的深厚底蕴和时代风采主动地走向世界。使现代桥梁建设朝着科技新型、现代美学以及人文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常州古桥的前世今生

(一)常州水系变迁对古桥的影响

最早的常州古桥是伴随常州古运河的修建而建造的,之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江南的水网体系初见雏形,古桥的建设逐渐兴盛,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大兴水利建设,在此期间修建了许多颇具特色的古桥,如状元桥、卧龙桥、舜宜桥等,这些古桥体现了宋朝时期常州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元朝时期,开凿了城南渠,为常州城区拓展了空间,水网体系趋于完善,此时修建古桥有凤凰桥、洋头桥等,其中洋头桥是常州市区建造的最早的三孔石拱桥。明清时期,常州内水系发展已趋于完善,古桥的建造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这一时期许多古桥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较有名的有觅渡桥、西仓桥、文亨桥等,其中西仓桥(广济桥)是当时跨径最大的桥梁。到了清代,重修重建了大量的古桥,如广化桥、飞虹桥、万福桥、芦墅桥等,包括石拱桥28座,石板平桥12座,古桥分布密集,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此同时,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水系调整频繁,古运河上的古桥损毁较多。改革开放以后,常州的水网体系和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细化,其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与生态环境功能也不断增强,但对常州古桥文化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总之,古桥的功能和价值是依赖水系而存在的,若水系发生变迁,其对古桥的影响也将是必然的。

(二)常州经济发展对古桥的影响

首先,经济形成、发展的初期(京杭大运河开通前)。这一时期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自然经济,古桥多以单孔石拱桥和石板桥为主,较为注重桥的功能价值,比较悠久的有仁育桥、五熟桥、新坊桥等。

其次,经济繁荣昌盛。公元610年,南北大运河开通,使常州成为江南的交通枢纽,沟通南北。常州的经济飞速发展,古桥在数量和外观上都得到了发展,较有名的是西仓桥、文亨桥、白家桥、惠济桥。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桥梁建设增多,较有名的有滕公桥、甘棠桥等。

再次,当代经济背景下的古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这些古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立交桥的作用凸显出来,古桥的经济作用也逐渐被削弱了,许多古桥都被拆掉、迁移或改造另建。

总之,在经济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古桥的功能、规模和价值也必定会发生变化。

三、常州古桥的数字化传承策略

针对常州古桥的特点,我们秉承保护文化遗产项目必须遵循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原则,以支持古桥原貌为基础,采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之路,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常州古桥的保护、再现中,从而实现拓宽传承渠道,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力。

(一)数字化模拟与再现

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和再现常州古桥的风貌,一是可以记录和还原常州古桥极具审美价值的身姿,保存和保护常州古桥的历史风貌;二是可以搭建古桥爱好者之间的平台,号召人们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关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常州古桥数字化模拟与再现可以通过数字绘画、摄影、专题纪录片等方式来完成。数字绘画主要通过数字化软件完成对古桥全貌的绘画,通过模拟油画、水粉画、素描等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展现常州古桥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后期可以做成不同风格的明信片、宣传册等,便于古桥文化的传承;拍摄古桥的风光摄影照片,记录古桥原貌,以及古桥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古桥的逐渐消亡,现在的记录可以作为历史文化资料永久保存;还可以通过拍摄专题纪录片的方式对常州古桥进行数字化模拟与再现,这种方式动态记录了古桥的风貌,可以以与古桥相关的故事或传说为解说词进行专题片创作,还可以以当地居民的采访为主要内容进行纪录片创作来了解古桥的历史变迁。

(二)数字化展示与发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新技术的兴起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建立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如:水晶石公司为世博会制作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浙江大学鲁东明教授开展了“古代珍贵壁画数字化保护与临摹技术研究,南京大学三峡文化数字化展览工程等,从这些数字化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采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之路不仅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化遗产,还可较好地还原传承技艺、产品、环境的原貌,同时,利用相关的交互技术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交互。对于常州古桥,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造古桥模型,并利用3D打印技术实景打印;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佩戴VR眼镜,模拟人在桥上走的沉浸感。

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目的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常州古桥的可持续发展

“古桥保护必须当作一项事业来做。”除了常州古桥的数字化传承外,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常州古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古桥与环境捆绑式保护

古桥已经与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保护古桥,要与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保护,一旦古桥离开了环境,也就离开了历史。

(二)宣传促进教育和引导

切实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当地百姓对古桥的了解,提升古桥知名度,使古桥成为当地的名片,开发相关的旅游资源。

(三)责任、资金及科学的保护规划三管齐下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保护文件;对当地古桥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记录;开发古桥的经济价值,旅游开发与保护古桥相结合。

常州古桥历经沧桑岁月,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承载了历史的重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个常州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常州古桥终会走向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家玉.中国古桥一绝[J].文史月刊,2010,(02).

[2]黄毅松等.常州古桥资源特征及其保护[J].美与时代,2014,(09).

[3]项海帆.中国桥梁史话[J].地图,2004,(05).

[4]王其明.中国古桥艺术评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01).

[5]张勇.大运河边的常州古桥保护行动[J].中国文化遗产,2013,(06).

作者单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