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包容:文学期刊里的散文高地

2016-05-14 04:56王克楠
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县城散文

王克楠

2016年已经过了一个季度,为了总结和提高,笔者再次认真解读了2015年岁月论坛里的所有精华散文,感到非常振奋,一年又一年,岁月论坛在扎扎实实地提高。2015年,岁月论坛在默默无闻地耕耘,佳作不断。

2015年岁月论坛的风景散文佳作不断,秋其是其中的一位,而敬一兵的格物散文写得更加成熟,堪称标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样的自然顿悟在很多作者那里都有呈现,但敬一兵在这方面功力深厚,不仅在岁月论坛,在全国其他文刊也受到了一致公认。他对中国边陲植物细腻入微的体察,对音乐有着奇特的感觉,总是给文字带来新的惊喜。他的《风从河西走廊掠过》,亦是对河西走廊大自然的体察,这里地势奇崛,狂风暴烈,粗狂、力量、坦荡、激情、豪迈,凝集到一起,从歌曲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地理含着地气,地气传达人文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作者是南方人,在文中却彰显了北方汉子的大气。

秋其的《微物之语》是一种恬淡的写法,像是芙蓉出水,带着水滴的轻灵,一个人低语,她的散文少有轰轰烈烈的事件,甚至连人物也不多(出现最多的是她自己和女儿叮当)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庐山。她是以童心来打量庐山的,写出了心中的另一个庐山,她笔下的庐山,不再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地方,不再有争斗和陷阱,有的只是和谐。《叶子》写了叶子,也写了猫,猫是可爱的,叶子是有灵魂的,“叶子未散的精魂。这是一个洁净安静的空间”。还有“生活的碎片”生活确实是由碎片组成的。别人是一片片地体谅大自然的,而秋其是一丝丝地体谅,这样的感觉,和当年冰心女士去美国的大船上是一样的,文学可以跨年代继承,对这点,笔者坚信不疑。《布衣裙》和核心是“布”,因此联想到了棉花,联想到了农耕,这是一个生态链条,“布衣裙似乎在静默中经营脆弱微妙的诗意和低唤:婉约、书香,还有棉与麻的淳朴质感。”“归到一株安静荨麻或是一朵柔软棉花的秘密幸福中去吧。”用了意识流手法“叮当画了一棵草,草长着长着,就变成一件衣裙,穿在妈妈身上。”这个由草儿到人穿的衣裙本来是长长的过程,被秋其三句话就概括了,透露出了美。别人穿裙子是为了臭美,而秋其穿裙子则是为了“每年我会穿若干次,为了感觉风。”“她的色彩、肌理、质感与这件衣服的灵魂是般配的。”由衣服想到了人,这样的人也应该朴实的。如果说秋其的散文有小资情调的话,是热爱生活的小资,是心中大爱的小资,绝不是闲得发慌的那种无所事事的“小资”。

菡萏的《春日絮絮》也是写风景的,写得非常唯美,“微雨,薄湿。薄荷样的空气如绿绸,在清水里漫开。霓虹尚在,晨,已拉开序幕。”一如敬一兵老师所评价的“清新雅致,语言纯熟,风格毕肖,笔触干练。”家,是一个人的港湾,作者写了在家里的劳碌和幸福,也写了江津路和护城河,当然也写了卖书后的心情“书卖后,很后悔,独自跑到废品店,蹲在堆中一本本过。”不仅写风景,也写人,比如令人感动的黄主席的邮件,还有论坛里有个朋友,对于文字的分量有自己的标准“朋友絮絮,想起一段写一段,不成章不成节。零碎地写,大家零碎地看,但看着看着就没了,于屏前也是一笑。”这样的写法,叫做享受文字,也是笔者赞同的。“一个朋友的文字相当寂寞,寂寞到大年三十还在写。如自拍图片,逆光、疏落、斑驳,寂静无声,又如吃饭,日日不断。这样的文字无关文学,这样的人不关名头。但好,看几行就知道好,风干淬火,简净平白,不输大家。”在互联网时代,大作家和一般写作者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徐淑红的《遥远的平遥》也是写风景的,是写他乡的风景。作者从南方到北方,自然有一种风景上的反差。“才真实地感觉到了北方的寒气,特意加厚的衣服不堪一击”。作者善于寻找细节,以树说事,说南方的古城和北方古城之间的差别。把凤凰古城与北方古城比较,“平遥古城的街上也是商铺林立,但它的宽阔和整齐,却让人几乎能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还有小吃“一种叫做碗脱的小吃是第一次吃到,端上桌来外表看起来有点类似我们家乡的粉皮,吃起来很爽口。”还有“一位身着古代衙役衣服的男子正走进门楼之中,那一刻,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我们也仿佛穿越千年,成了这古城和古老年代的一部分。”穿越时空,无法脱离物质的东西。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在近代经历了两次土改,第一次是1949年,土地从地主那里分到了农民手里,第二次,是1980年,土地从生产队又一次分到了农民手里。有的专家把近几年开展的“城镇化运动”理解为第三次土改,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城镇去当市民…….几乎在每个乡村,青壮年农民去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下乡下,土地大量地荒芜。在这样的背景下,薄暮写《垦荒》写了土地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是有文化担当的。薄暮写了农村的现实“村里的农田被种田大户租种后,人们都外出干个体或打工了,离家近点的自留地便由家中老人操心着。离村庄稍远一点的自留地,大多抛荒了。”“一有空就是玩牌打麻将,把吃饭家什也丢弃了。”而作者的父母亲却去村子最西边的叫做“野贰亩”的地里垦荒。“它的地势偏高,地形像一把古琴,又像姑娘的长发,面积也是所有自留地中最大的一块。”老一代人珍惜土地,珍惜粮食“她们大半生在挨饿受苦,在最苦难时期,她们是靠挖野菜啃树皮活命的”“我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之心,还有和土地的相互依存情感,这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情感。”土地和耕作也培养人的感恩和知足,“在潜移默化中,秉性越来越淳朴厚道,生活清贫而知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土地与植物的关系,自然而单纯。”虽然作者的表述是温和的,却对中国的土地深深担忧。

小说可以表达人的命运,散文也可以,不过散文不是依靠线条,而是点穴。孟澄海写的《县城往事》是写了一个县城的命运,通过一个县城的变化而折射人的命运。作者居住在祁连高地三十多个春秋,“焉支山顶的白雪,萦绕的是窑坡山村的炊烟、雾岚、朝暾和夕照。”祁连雪峰相伴“岩羊雪豹,神鹰古隼,亿万斯年过去,依旧安静、自由,悠然,无悲无喜,犹如神之遗址,万物皆沉寂于此,在浩大苍茫的隐喻中,眺望远去的时光,如烟如霞,似梦似幻。”大自然本身就是哲学,作者活在富矿带。笔者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写作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孟澄海是相信宿命的,从青年时代就在这里的一所学校教书,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县城规模极小。东西南北被村庄和田野环绕、包围,是典型的村庄里的城镇。”一个县城的历史,一定文化媒体变换的历史,“电影院是县城最宏伟的建筑”,还有“县城除电影院外,还有录像厅”,还有秦腔“秦剧团是县城美人云集的戏班子。”一个县城的历史,也一定是吃和用的变换的历史,在这个县城,后来,来了温州修鞋的,后来,兰州牛肉面传入县城,“娱乐业刚刚兴起,唱卡拉Ok,跳迪斯科。那种活动都在晚上举办,参加者为男女青年,大家穿着喇叭裤,登着高跟鞋,唱呀跳呀”,“来理发馆剃头的老人很多,他们喜欢这里理发师的服务态度和人缘,更喜欢喧谎、扯蛋、吹牛的气氛。”“八十年代,国家最严格的政策就是计划生育。”“过一段时间,县上就要举行一次公判大会,极隆重,也极严肃。”“公安部门过几年就要处绝一个要犯,杀场选在县城北面的沙河里。去看热闹的人极多,他们就站在不远的高坡上,敛声屏气,听那一声枪响。”“里边的纸页已开了几个天窗。因为那篇小说里有爱情故事,描写性爱的段落就被读者偷偷裁剪了,以致留下满纸的窟窿。就是八十年代,有关男女情事、性爱,对青年人而言,还是那么新奇,那么神秘。”

作者不仅写一个县城的风俗的变化,还写县城普通人的命运,比如两个患有智障的人,“从我见到他们的那一刻起,两个男女就在县城大街上游荡,出现,消失;消失,再出现。游魂般的影子,在正常人视野里,成了一种古怪、诡异的移动风景。”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谁说出真相,为什么要说出呢,在那两个单纯如雪的心灵世界里,只要还有梦,在梦中能看见明天的蓝天和太阳,就是最大的幸福。”还有学校电视机的故事,算是喜剧。还有因贫而盗者“那小偷是城郊一农妇,家极贫,有嗷嗷待哺的小孩。那一天,她只是偷了一包奶粉,是打算拿回去喂自己的心肝宝贝。”这些穿插其中的悲喜剧,给小城的回忆带来的丰富的色彩。至于匈奴的历史,“那些饮马弱水、弯弓射雕的游牧民族,什么也没有留下。未留下一座城池、一个坟丘、一枚鸣镝……”令人怅惘。

还写了本校的两个相爱的年轻教师,先是浪漫的爱,后来女教师“得了一种肌无力的疾病。肌无力被称为运动神经之癌,患者概率极底,但死亡概率极高。”“又为了财产,双方对薄公堂。法院开庭那日,我看到兰坐在轮椅上,由娘家人推着,去打那个寒彻心肝的关司。”婚姻和爱情之间的墙壁就这样容易破碎啊。“两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人相继离世,本应该悲剧已经落幕。殊料摩尔的老父竟怀揣炸药,将法院炸了个天翻地覆,自己当场殒命不说,还牵连了诸多无辜生命。”这样一场事件,教育了作者“只有透过他们的生活、爱情及婚烟,才可以窥见一个人心灵的光明与黑暗,透视到人性的斑驳复杂。”再就是写作,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作是一件丢人的事(多么悲哀啊),所以只能偷偷摸摸去搞。往往在夜晚,”“一个不需要诗歌的时代,诗人的价值还不如一个乞丐。”历史虽然可以“再现”,但是无法还原,“没有谁能真正回到事件的原点,当岁月流逝之后,所有的记忆已经被时光删减、修饰甚致篡改。”而人的写作就是一种证明,作者明白这点“我要证明的是,三十年过去,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还能看见这片大地上的雪山、云朵和星空日月。历经沧桑后,我依然爱着这个偏僻、荒寒、孤独的山城。”在此,深深地祝福作者,祝福山城。

历史从来不乏英雄的身影,而文学更多的时候写小人物,在这个方面,老歌牧童做了有成效的尝试,他的《村庄人物四题》都是乡村里的小人物,柴师傅“比较随和,随和的有点过头。”柴师傅和作者的小叔同在一个村子长大的娃娃,“一个在家里当着村里的唯一理发师傅,兼种田种地;一个却永远地挣脱了黄泥巴,去了遥远的大城市。”这就是命运!散文基本全用了白描法,文风朴实,叙述得体,注意细节“一张旧长椅,是专门为排队理发的人准备的”。另外,“师傅还刻意地往墙上贴了几幅明星画。其中一张是被复印了无数遍的‘霹雳虎”,除了写柴师傅的外表,还有内心“柴师傅是爱热闹的,但他的内心却是寂寞的。”“柴师傅家有两个儿子。妻子常年有病缠身。”柴师傅一旦出现在公众场所,从不见他有一丝的不高兴。他是位懂得掩藏的人,藏得越深,内心越寂寞。他又不愿将悲伤呈现于世人。“多么符合一个喜剧演员的标准。但柴师傅不是演员,是一位活生生的、饱尝苦难的人。”多么善良的一位乡村理发师啊。

在散文里写人物的性格,是很多作者感到为难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却是显得游刃有余。比如在作者笔下的木匠老王性格鲜明,“啰嗦、做事不利落……王叔做活细致。”“是我见过最老实的、没有原则的乡间手艺人。开始,王叔要的工钱并不多。”有这样一个细节“老王一辈子很知节俭,所以他就赶来东家吃早饭。”黄新成“一辈子打光棍儿,但人勤快,不是那种好吃懒惰的人。”他也是这样生存的,“谁家要栽树挖坑、打井挖洗井池子、垒个花坛子啥的,若人力不够就会第一时间想起黄新成。”作者善于抓人的特点,如“黄新成说话吐字不清,耳朵也有些聋。村里的闲人常拿他开玩笑……黄新成不会因此而郁闷,常常付之一笑,笑得傻傻的,很有几分可爱。”但是人老了,就没有劳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新成的命运也同王木匠一样——年老没人请了。”于是这位老汉只好捡垃圾,这就是农村孤寡老人的真实生活。另一个人物是农村知识分子,张老师“很普通,在老师群里,不仔细你很难发现他——默默无闻,只知道教书,备课,上学,放学。”至于张老师和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介乎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感情。”然而,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张老师当时在外校监考,睡在课桌上就再也起不来了。”作者不仅写人物,还写人物生活的背景,写出了农村由民风淳朴到消失的过程,“过去乡里乡亲要是帮个工啥的,根本不谈钱,大不了互相换工(你家干完了,干我家的活,我家的没事了,帮你家)。现在可不同喽,只要有出力的活,首先谈好价钱,谈不拢还不乐意去呢。”通过人物的命运的抒写,来表达对时代的认知,这是很难得的。

岁月论坛是一个纯文学论坛,自从建立以后,推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对全国各地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笔者当年也是从《废墟》在岁月杂志刊登后,而和《岁月》和岁月论坛建立了终生难于割舍的缘分,笔者在岁月既看到了全国散文名家的作品,也看到了年轻的作者在这里成长,十分感佩。由于篇幅的缘故,这篇综合评述无法把2015年的全部精华散文进行评述,只是选了一部分,希望能对论坛里的散文作者有一定的启示,再次祝福岁月,并祝朋友们越写越好!

猜你喜欢
县城散文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