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32年)中提出来的。“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而是要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地“教”;“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而是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深入、独立学习的境界。
笔者利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在文本解读、指导阅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文本的能力,并求教于方家。
一、巧选“解”点,窥一知“豹”
阅读的目的在于构建意义。这个意义的建构既来源于文本,更来源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在某一点相遇,交织成一个新的“意义结构”。这个“意义结构”可看作是处理教材的切入点。而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是否恰到好处。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举一纲而众目张,举重若轻,有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就是“少教”;而学生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举一反三,将文章解读到位,这就要“多学”。如《逍遥游》这篇文章本来编排在人教版高中第一册,后改编在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现安排在人教版必修5,说明课文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如果能抓住节选部分的“三笑”,文章其实也并不难理解。“一笑”蜩与学鸠笑之,“二笑”斥鴳笑之,“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作者对“笑”的双方以及顺便提及的事物和人物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即是庄子“笑”万物!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的观点。《失街亭》中诸葛亮三“哭”,马谡三“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李甲的四“哭”,都栩栩如生,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有利于读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二、巧设疑问,激趣阅读
从读者的角度看,真实阅读应是原滋原味的阅读。从读物看,吸引力是根本。教师要做的就是寻找吸引之“物”。教师在导学案或课堂上巧妙地设问,就能很好地找到文本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如何巧设疑问,这是“少教”;教师的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不断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式地学习,这就要“多学”。巧设疑问,就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而所谓恰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窦娥冤》中谁是害死窦娥的真凶、《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自然能在教师的引领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个性阅读品质的目的。
三、欣赏插图,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课文,不仅让学生大饱眼福,提高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还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反复咀嚼,结合插图揣摩诗“心”,驱驰想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沉入诗人描写的艺术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水平。教师利用插图作文章,这就是“少教”,而学生在掌握文体的基础上,欣赏插图,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这就要“多学”。在教《石壕吏》时,笔者以教材所选取的插图为切入口,先寻景(寻找写了哪些景物),再构境(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最后析情(分析这个画面渗透出怎样的情调)。据此,笔者利用插图,对诗歌文本进行了赏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所选插图用文字进行改进。是谓争鸣。
四、重组文段,提升读写
入选教科书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最终广受认可的经典之作,几乎无可挑剔,不可删改。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赏读作品后,能对所选作品文段进行重组,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少教”;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讨交流、达成共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创新解读,这就要“多学”。语文版第四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即诚恳地希望高司谏能为范仲淹说句公道话。《与高司谏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遗憾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却没能达到写信的目的,反而促使高司谏将这封私人书信上交朝廷,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令。如果高司谏看了重组后的文章,真能幡然醒悟、仗义执言,这就达到了欧阳修写信的目的;如果高司谏有苦衷,写一封类似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一定能传为佳话;如果高司谏执迷不悟,欧阳修再写封类似《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的文章,对高司谏进行痛快淋漓地开骂,也为时未晚。
五、反弹琵琶,巧立“新意”
几乎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大体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文本解读,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已有定评或定论的人物、事件,做出全新而又与众不同的解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如何选择有新意的作品,或对定论提出新的看法,就是“少教”;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细致解读文本,真正领会文章的新意,就要“多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选择同一素材逆向思维的佳作,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感悟作者如何反弹琵琶出“新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诗词,在《史记·项羽本纪》讲到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时,参考作为文人的杜牧、李清照,与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毛泽东对项羽做出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有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辩证地理解项羽。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定论的文章,教师能引领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新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失街亭》这篇文章,大家一般都认为马谡这个人“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但实际上,他也有可爱的一面,面对危难的挺身而出,面对失败的勇于承担等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借鉴创造,鉴赏争鸣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词、背词、赏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模仿填词,再让学生从意象选择、手法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赏词并改词,从而达到深度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以课文为范例,确定词题,明确要求就是“少教”,而学生要填词、赏词、改词就得“多学”。在赏读了语社版第三册第二单元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八声甘州》、《虞美人》等作品后,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可以从填词的角度去欣赏词,从而真正掌握词。笔者让学生围绕三八节和植树节,进行构思,模仿刚学过的宋词进行填词(上半阕),再从手法、意象、情感等角度去赏词和改词,并作为节日礼物送给母亲或同学。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就文本阅读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该让一线的老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创造,运用好“少教多学”的策略,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刘清群 福建省柘荣县第一中学 3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