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有以此为题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著名长篇小说;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巴金的《家》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
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要像儿子,有为子之道。如此背景之下,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呈现的“父与子”的关系就很有了些离经叛道的意味。
文本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其散文世界却很是精妙,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读本上的一篇记人散文,文章秉承了汪老一贯的写作风格,在娓娓道来之中,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深情荡漾其间。两对兄弟般的父子,让人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件把握父亲形象。
2.把握两对父子关系,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
3.品读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4.反思自己的父子(女)关系,感受父爱。
教学流程:
导入:每当我们阅读到一些优秀作品时,我们的脑海里总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过《边城》,我们会感慨翠翠真好,人情真美;听完《冷雨》,我们会赞叹,原来散文也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来欣赏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领略这篇文章中的点点滴滴。
(一)问题设计:请用一句话简单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明确:如兄弟般的父子情盎然其间。
(二)问题设计:为了表现作者和他父亲之间兄弟般的情意,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到处给人看我的佳作——欣赏 不强求我的数学——宽容
只要及格就行——有底线 不指点我画画——开明、民主
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民主 给我和同学伴奏——有童心
我初恋写情书,他瞎出主意——开明 抽烟喝酒,他总是先给我——平等
(三)问题设计:作者的眼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体现在哪里?
绝顶聪明:画家,刻图章,摆弄乐器。
有生活情趣:养蟋蟀,养金铃子,养花。
重情义:素心兰
细腻:几箱子冥衣,四时不缺
随和:从无疾言厉色
有童心:领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风筝。
手巧:做各种形状工艺品;做各种灯。
(四)问题设计:文章似乎还写了一位父亲,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怎样处理父子关系的呢?
生读文章第5节,其他学生思考:这节文字写了几件事情?
用汉语拼音给儿子回信——平等 孩子和关进“牛棚”的父亲关系亲热——亲近
一次分歧——反思、理解、尊重
(五)问题设计:本文为表现兄弟般的父子情,为何要写两对父子之间的故事?
讨论解决:父子之间兄弟般的情意,得以延续,得以继承和发扬。
(六)语言品读:说说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生动风趣,散淡朴实。
(七)问题设计:汪曾祺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
写作目的探究:号召 呼吁
齐读文章最后一节
(八)讨论:现实中的我们往往也会去呼吁一些事情,比如,呼吁环保,呼吁和平。当我们去呼吁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是现实不尽如人意,当汪曾祺呼吁号召这种兄弟般父子关系的时候,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父子并不是如此,你和你的父亲是怎样的关系呢?
(九)作业: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回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在这些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你的父母有怎样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你又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在你的随笔上写一写,记一记。
课后反思:
在字典上、大纲里、各种教育杂志里,都会明确地我们告诉语文是什么。其实我想,每个语文老师的心里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我看来,语文应该是感性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在欣赏一篇篇优美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所触动,我们的思想有所提升,我们的灵魂有所净化,应该是一堂语文课师生最大的收获。这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内容很家常很温馨,但意蕴又是异常深远的。汪老用他笔下的两对具有传承关系的父子来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人子女。“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反观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最喜欢学生“说说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这个环节。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很自豪地说自己的爸爸就是如此,父子间有商有量,如同兄弟;有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爸爸很严厉很威严;有孩子甚至会说到爸爸平时特别忙,忙到无暇顾及到家里的自己。我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恰是想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反观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文本给我们呈现了有传承关系的两对父子,实际上是为了让阅读本文的第三对父子(读者)也有思有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父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加多元化。教授这篇文章,就文本内容而言,高中的孩子不难把握,文本对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启示恐怕要比单纯的知识点掌握来的更为重要。
笔者对自己还有很多不满意之处。比如评课老师建议的,引入朱自清的《背影》,对比阅读中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特定背景下的父子之情。但是,笔者想,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镇江市中语会优质课评比),收获总是大于遗憾。至少,这节课,让自己和学生们都有了一个机会去审视,为人子女的他们和为人父母的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去深思一下如何做好自己。这,不也就够了吗?
(潘青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