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比较研究述评

2016-05-14 02:55谢志杰
法制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界债务行政

谢志杰

摘要:本文收集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索地方政府实践管理和价值判断方面的相关论文,主要从比较地方政府行为过程、横向关系和行政体制三个个内容支点而展开梳理,总结了学界对地方政府比较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和价值所在,展现比较研究方法的特有分析框架,厘清我国地方政府之间治理方式的异同和特色,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未来学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做了展望。

关键词:地方政府;比较研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215-02

一、地方政府行为过程的比较研究述评(一)地方政府行为过程的比较研究综述

1.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比较研究

我国学界关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比较研究大体上是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的,从文献的研究主题和数量来看其重点领域就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形成、发展、类型以及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此外也对国有资产和采购预算管理做了微量的研究。

第一,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研究。刘昊(2013)通过对现行债务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定的总结梳理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我国未来政府债务理论的研究方向;第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研究。王立国、董微微(2014)则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理论视角出发,对比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先进经验,指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监管法律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效率质量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地方政府债务类型的研究。李湛、刘苡丹等(2010)立足地方债券类型研究,通过横向比较各省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和偿债能力,发现东部各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劵规模要要小于中西部地区,这是由国家宏观统筹的结果,另从风险和监管两个视角分析发现城投债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地方政府债券,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建议;第四,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微观行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相关学者对地方政府财政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还有就是微观上的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和采购预算管理以及财政自给能力的对比分析。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

学界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研究。针对就业政策的研究,石晓天(2007)通过比较一些典型地方政府的就业派遣政策,发现存在很大的地区政策差异和对比政策的效果,吸收成功的政策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难问题提供参考借鉴;第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研究。刘寅斌、马贵香(2010)从比较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着手,构建评级指标模型并运用模型计算得到分析数据,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做了分类,发现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公共服务能力是正向适应的,同级别的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侧重点也是有差别的。

3.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改革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其中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感越来越明显。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根本,因此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陈家刚(2004)通过研究政府创新,比较了典型的政府创新的案例,发现政府面临的权威性危机和管理危机是推动政府创新的基础动因,政府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逐渐的扩展了创新的领域,进而推动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变。(二)地方政府行为过程比较研究评析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管理的研究,学界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从宏观上剖析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地方财政的一系列微观管理行为。这一研究视角开端主要是以我国分税制开始实行为背景,探究其设施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另外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在国有资产和预算管理等微观财政行为,本质上是探究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管理能力;另一类则是微观的债务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债务管理模式和债务类型三个维度而展开,充分说明地方债务问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

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面入手的。无论是从那一个层面出发,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就在于探究分析我国区域差异是造成地方政府的政策差异的根本原因,从实践效果层面检验,我国的区域政策应该是具有地区特色和符合地区实际的,为避免我国中央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一刀切”,提供理论指导正是其价值理念所在。

另外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也是学者比较钟爱的,对创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最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就在于探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二、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比较研究述评(一)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比较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横向关系也称为府际关系,学界研究地方政府横向关系,主要侧重从合作的视角分析,从合作视角分析地方政府横向关系,有方式、领域、强度等方向,而从合作方式研究政府间的合作关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刘舒怀通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合作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合作方式与新型合作方式并存、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的一种合作局面。郑春勇则通过比较民族地区我国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立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比较研究了民族区域形成的跨省协作模式、上级政府主导模式和联合党委模式三种典型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探究适合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模式,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政府间合作提供新思路。(二)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比较研究评析

学界无论是对地方合作方式的探讨,还是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本质上都是探究建立政府间公平竞争、协调合作、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不难看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将会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主要形式。这种由竞争到竞争-合作共存再到坚持合作共赢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充分展现了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演变过程,但是部分地方保护主义依然盛行,没有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的体制机制。学界对地方政府间合作方式和模式的总结和梳理变也就得极为必要,同时把现行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模式上升为一种理论研究层面,从个性中剥离出共性,为未来地方政府间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将会是学界未来研究新的增长点。三、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比较研究述评(一)地方政府政行政体制比较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学界关于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研究,不难发现从比较对象看主要是以中外对比研究为主,比较内容侧重行政管理方式、机构改革、行政权利的运行、行政职能的实现,研究的时间阶段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

第一,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张荐华(1998)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体制的差异不会对地方政府的职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已经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为我国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的职能的转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第二,地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研究。学者黄伟从这一视角出发,分别从宏观层面比较分析了民族自治的地方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差异,从微观层面上比较了自治区政府分别与“较大的市”政府、经济特区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权力的异同,普遍看来民族自治地区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要大于其它地方政府,四种地方政府模式对比发现我国政府行政权力的设定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作出针对性的调整的。(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比较研究评析

从整体上看,我国学界针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侧重中外对比,而国内横向之间的地方政府比较较少,只有比较民族地区与其他地方政府;而比较的内容有从宏观上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也有从微观视角分析行政权力运行和微观管理体制的。无论是上述何种比较方式和比较内容的差异,本质上都是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所促使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的表现为地方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型和重新定位。这样一种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上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也就促使我国学界站在国家实践应用和理论建构的层面,来探索与我国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理论和政策;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不断的立足吸收世界优秀地方政府管理成果和发扬本国地方政府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的在理论上扬弃实践上创新。四、研究展望及启示

笔者认为关于地方政府比较研究未来的两个侧重点:一、地方政府购公共服务的绩效比较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突破所在,对于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具体条目和设施效果的差异研究,为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比较研究,这有利于梳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做的实践,总结有效和成功的评估模式,以期达到推广应用全国的目的。为我国实现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昊.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国内研究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1).

[2]王立国,董微微.中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4(06).

[3]李湛,刘苡丹等.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的比较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0(12).

[4]石晓天.地方政府劳动者派遣政策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5]刘寅斌,马贵香等.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0).

[6]陈家刚.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变迁-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比较研究[J].

猜你喜欢
学界债务行政
行政学人
学界亮点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