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苹
摘 要: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持有率,使得手机阅读在学生中的推广成为可能。手机阅读具有便捷、快速的优势,有利于图书馆开展多样化的服务。现有图书馆服务体系及专业人员的缺乏,成为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瓶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前景广阔。
关键词:手机阅读 学生 推广 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40-02
随着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和信息内容的保障,移动阅读正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行为[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时长稳步增长,在2014首次日均超过了半小时,达33.82分钟[2]。移动阅读的最普遍的载体为智能手机,当代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100%,在学生中进行手机阅读的推广成为图书馆员应当考虑的问题。
1 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条件
1.1 手机使用的普及率及互联网的应用让手机阅读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30 57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95.5部/百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1.9亿G,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手机上网人数6.20亿人,增加6 303万人。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过50%,达到 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3]。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普及为手机阅读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读者们或忙于学业,或忙于交友,或忙于创业……想阅读时却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有冲突。如果能够在学生中推广手机阅读,便于学生省去进出图书馆的时间,且什么时候想阅读都可以不受限制。而且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且质量很高的资源,不仅在娱乐休闲、小说等领域可以推广手机阅读,学术资源也可以进行手机阅读的学习和使用。
1.2 学生是手机阅读的潜在用户
不同人口特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差异明显。城镇成年居民、男性成年居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分别高于对应群体;年龄越小的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越高,呈阶梯递增趋势,18~29周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群体拉开较大距离[4]。学校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每一位学生至少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学生中智能手机拥有率高,为学校图书馆推广手机阅读提供了条件。
2 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意义
手机阅读具有便捷、快速获取信息的优势,此种阅读方法在学生中的推广也体现了学校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与学生读者接近了距离,便于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2.1 体现学校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学生通过手机图书馆APP软件,就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对图书进行预约、检索、借阅等功能进行操作。通过手机,让学生做到足不出户对自己的图书进行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体现了图书馆人性的服务模式。
2.2 随时随地便捷阅读、获取资料
课余时间、就餐之时,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及无线网络,都可以便捷地利用手机进行阅读,极大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找资料,不必往图书馆跑,只要拿出手机,就可方便地获取资料。
2.3 快速获取最新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十分快捷。学生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信息的互通,要想不被out,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就要时时获取最新信息。而手机阅读虽然只能作为碎片式阅读,但却是获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
2.4 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推广手机阅读打破了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广手机阅读不及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借阅信息查询、馆藏查询、查看通知通告等,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在线展览、在线讲座、在线阅读等服务,对学生读者进行手机阅读的书刊推荐、新书推荐、热点书刊排行等等进行定制化信息推送服务。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方便手机阅读的读者。
3 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瓶颈
手机阅读在学生推广有一定优势,但学校图书馆在手机阅读的推广过程遇到阻碍,碎片式的阅读及没有相应的服务体系是分不开的。
3.1 手机阅读是碎片式阅读
贵州大学校长、人大代表郑强说:“阅读和手机的区别在于,手机上很多都只言片语,90%都是碎片,系统高雅的内容太少,提升不了人的知识结构和阅读体系。”在学生中进行手机阅读推广要有方向,要往经典阅读方向进行推广。郑强认为文明发展都在书本里,很多社会大潮未必是健康的,民族需要理智选择。“我们提倡的阅读是让孩子从小接受健康的教育。但是现在中国有文化没文化的国民都玩微信。在大学里学生上课也玩微信,这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病态,还影响健康,实在令人担忧。” 碎片式阅读不能取代传统纸书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
3.2 现有图书馆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学校图书馆针对学生手机阅读服务还没有形成体系,应用的技术或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系统性联系,每项手机阅读移动服务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接口和信息流,亟待体系化建设图书馆手机阅读移动服务模式。
3.3 图书馆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整合进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中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虽然是教育科研的阵地、人才聚集的地方,但学校图书馆历来都是照顾安排家属的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更不会屈尊到图书馆。因此,要在学生中推广手机阅读,现有馆员必需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读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做到让读者满意。
4 手机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前景展望
手机阅读在学生中的推广,是学校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的发展,滋生了手机阅读的空间,实现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零距离的接触,满足学生读者超载空间限制的资源共享要求,增加学生读者对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图书馆成为学者科研信息的提供者。推广学生的手机阅读,将促进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4.1 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
无论什么时候传统的纸质阅读都占有主导地位,但手机阅读具有便携性,成为纸质阅读的必要补充。特别是手机的广泛使用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就可以满足很多读者的日常阅读以及查询资料的需求。手机阅读不仅可以省去进出图书馆借阅的麻烦,而且搜集资料更加便捷。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可以满足广大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
4.2 开发学校图书馆的手机APP软件
学校图书馆利用学校是科研的基地,具有各方面的人才,开发图书馆的APP软件,以供学生更好进行手机阅读的推广。对于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员来说,开发一款APP软件并不难。学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这种人才资源,领导能够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支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开发图书馆APP软件,将有利用学生手机阅读的推广。
4.3 逐步推广手机阅读主要应用于教育和科研
手机阅读的便捷性将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流,但手机阅读只有往应用于教育和科研方向发展,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娱乐休闲类的阅读可以作为辅助功能。在手机阅读推广的初期,读者通常会被娱乐休闲类内容所吸引。但是手机阅读要成为主流,必须与教育和科研密不可分,才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特别是对于学校培养人才和注重科研的地方。人类的文化需要传承,系统知识的学习将是读者最终希望的移动阅读,手机作为移动阅读最普遍的工具,手机阅读将对教育事业以及学术研究等成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4.4 以手机阅读推广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比印刷型信息资源更便于检索,使用户能最快速度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对教育、科研和技术开发都有很大的意义。但数字图书馆从提出到建设,至今已有20年时间,一直得不到广泛发展。能否以手机阅读的便利性,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让学生、老师、图书馆员在电子世界中漫游,不但在本地图书馆,而且在它以外的“虚拟图书馆”中也能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生读者、教师读者都可以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梦想。
4.5 调动学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手机阅读的推广,可以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工作作风,变被动的工作为积极的工作。图书馆利用手机图书馆APP,与读者进行互动,对读者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回复,让图书馆员积极地参与到读者中去,从而调动其工伤积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阅读在学生中的推广是可行的,学校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组织、发布、服务单位,应该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时刻注意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满足读者变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馆员应加强学习,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学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而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李卓.走出书斋——浅论移动阅读[J].现代情报,2007(2):188-190.
[2] 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2015-11-04].http://baogao.cnrencai.com/diaochabaogao/11508.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EB/OL].[2016-03-03].http://www.jwb.com.cn/gn/201603/t20160303-4607756.html.
[4]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OL].[2015-04-22].http://www.cssn.cn/st/st_whdgy/201504/t20150422_1596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