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研究

2016-05-14 21:25孙贝贝马双
关键词:产生表达成因

孙贝贝 马双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并持续扩张的弱势群体。在本文中,笔者选择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情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出发,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金字塔状,某一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欲望。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个人在同一时期会存在多种不同的需要,但在程度上一定存在主辅之分,即总有一种需要在特定时期占支配地位且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大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业不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任务,孩子们开始拥有更多元化的视野和思维。这种变化使得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产生;表达;成因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24-2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此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并持续扩张的弱势群体。

1.2 城镇化与城市人口增长、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迁

这一群体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从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来,却未能完成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转变,未被城市和市民阶层完全接纳,因而处于两种社会角色的边缘。由于居住地与工作地的分离造成了对他们管理上的相对困难,加之社会保障、管理制度的滞后和不匹配,使得这一群体在政治上、社会生活上、文化上、道德上乃至心理上都产生了严重的边缘化趋势,甚至往往连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已有超过 1 亿农民流入城市,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 3000万左右的速度不断攀升,大多数学者称这一群体为“农民工”。而截至2005年,我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人数约为 2000万,且同样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目前,这类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人将之称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弱势群体青少年”等等,本文中将之称为城市边缘青少年群体。

2 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问题的成因

2.1 利益诉求产生的成因

这部分青少年大多处在学龄期,且有相当一部分正处于大学阶段。在城市的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明显感受到自己与城市青少年之间存在的差别。在生活的富裕程度上,城市边缘青少年群体往往只能从父母身上获取基本的生活必需,发展和享受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在一些困难的情况下甚至会陷于缺食少衣的境地。在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工作职位上,城市边缘群体由于学历普遍较低,劳动技能也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靠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技能生存,加之社会资源的匮乏,许多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连最基本的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利益需求都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更莫论在政治上、社会生活上的权益和竞争力。因此,他们虽能依靠劳动营生,但在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上却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样的境遇对其子女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城市边缘青少年群体常表现出自卑、怯懦的人生态度,社会参与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显得难以逾越,这种强烈的不平等也不断加深着城市边缘青少年群体的被歧视感、被剥夺感、失望感、对立感和自卑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大学阶段,他们既要面对学业和择业的压力,又要调整与父母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伴随着成长接踵而来。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这一群体从行为表现到精神状态总难免留给人较为弱势的印象,经常处于社会和群落边缘,与中心保持相当距离,有时甚至会逆化为敌视社会和他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甚至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此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并置于社会大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

2.2 利益诉求表达方式选择的成因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们的一日三餐开始由自己做主。在食宿问题上,许多同学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而对于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而言,相对较高昂的食宿价格成了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身边的同学来自各种成长环境,经济条件的巨大差距和社交需求催化了他们通过打工等勤工助学途径和申请奖助学金的途径改善生活水平的诉求。

从高中升入大学,学生们开始面临人际关系的改变。从中学时期固定的班级和老师,到大学阶段的宿舍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课堂、社团、校园活动中的同学关系和在日益增加的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大部分大学生经过一个适应期即可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求,但对于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而言,成长过程中长期的不被接纳和自卑感使得他们更易遭遇人际交往问题。通过对部分在校的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的访问和调研我们了解到,相比起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这部分学生更多地选择了避免参加集体活动;而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中,他们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人群中,他们往往显得安静而敏感,喜欢独处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然而,同其他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们渴望且需要在各种关系中收获友情与认同,在他们的离群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不自信和表达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去了解和关注他们,进行适时的沟通和疏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入学伊始的适应阶段,树立正确健康的交友观。

社交需求的实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城市边缘大学生们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自信心。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心理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们开始渴望收获尊重、信任和来自外部世界的肯定。大到奖助学金评定和各类评比的公平公正,小到老师同学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他们被尊重的需要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容易发现,获得奖励和荣誉对这一大学生群体的激励意义远大于普通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尊重的双向性,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在大学生的自尊心受挫时培养他们的归因能力,进而进行客观评价。

当以上各种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意义。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更重视属于自我实现范畴的荣誉与成就,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达到预设的目标。此时就需要我们去激发他们的成功动机,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他们去追求自我完善。

3 结语

城市边缘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的困难较多,压力较大,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但即使在同一群体之中,共性和差别也是共存的。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研究群体学生的特征,归纳群体学生的共性,同时还要研究和发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制定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工作目标,也有利于城市边缘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 陈利波.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制度保障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 万小广.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4]曹晓军.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产生表达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