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丁媚英 梁贤东
浪遏飞舟,水花飞溅,久闻她的美名,但如此近距离、深入腹地地接触她、感受她,还是第一次。她是这般壮阔、这般清澈,又是这般秀美、这般恬静……
眼前这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湖泊,就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因四季常绿、处处皆绿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万绿湖。
万绿湖水量约139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360平方公里水域位于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为保护这一泓清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万绿湖水质得以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为保护东江水质和下游城市以及香港数千万人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未雨绸缪,应急处置保安全
如此宝贵的饮用水源,今年年初却遭遇到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
春节过后,阴雨连绵的天气带来了大量暖湿气流,水浮莲野蛮生长,伴随着暴雨从新丰江上游成片地袭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水库中扩张。
“15天之内必须把湖面的水浮莲全部清理干净!”针对水浮莲肆虐的状况,5月5日,河源市政府专门召开万绿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题会议,彭建文市长在会上下了“死”命令。
据估算,库区内水浮莲总面积超过6000亩,达到5万多吨。要在15天内全部清理干净,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东源的未雨绸缪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挂职东源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规财处处长刘玮感概地告诉记者。原来,东源相关部门在年初考虑到今年雨季会较早较大时,就提前着手,赴汕头、揭阳两地学习练江水浮莲治理经验,并预订了两艘同样的打捞船。果然,到了2月,连日暴雨,大片大片的水浮莲从上游被冲下来。
“船的制造需要周期,我们在4月份拿到了两艘,5月份又拿到了四艘,算很及时了。”这种新购置的打捞船每15分钟就能捞满一船水浮莲,相当于100个人的工作量,6条船一天能清理1800吨,为全面清理水浮莲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使这样,15天还是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我们又发动了‘群众战争,召集了几百艘渔船加入了打捞队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5月20日,下达清理命令15天后,湖面上水浮莲及其它漂浮物已基本清理干净。市长再次亲临万绿湖检查时,充分肯定了东源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效,认为“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上百个绿色的浮箱连接起来,形成两条数百米长的漂排,横亘在宽阔的湖面上,蔚为壮观。工作人员介绍,漂排十分坚固,人走在上面没任何事;而且,十分灵活,因为是通过链系梁和十字绞链接,可随波浪前后上下自如移动;另外,浮箱用的是特殊塑料,金属件全部进行了防腐处理,十分耐用,工程至少保用20年以上。
这是记者在锡城镇大叶山的牛肚坳万绿湖湖面上见到“新鲜”场景。为巩固水浮莲清理整治成果,继续防患未然,经综合考虑、多方论证、现场考察,东源决定修建拦截坝并最终选定一个既效果明显又坚固耐用的建设方案。
7月11日,万绿湖拦漂工程首条漂排在牛肚坳处成功合拢。据介绍,这里是新丰江主干流入库口,位置得天独厚,既不影响通航,也便于收集漂浮物。工程投入以来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刘玮说:“我们更期待在明年雨季考验中,工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保障水库水质安全。”
多方给力,深入治污治根本
7月22日,烈日骄阳下,市委书记张文带队,市里有关领导、各县、区委书记、相关市直部门“一把手”们,围着东源县锡场镇的污水处理厂驻足观察。
市委书记对该镇花小钱、办大事,完善环保设施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在新一轮扶贫“双到”中,各帮扶单位要把建设村一级的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一项重点帮扶工程。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更有效地保护万绿湖水质,近年来,东源县加快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畜禽养殖、矿山开发等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岸源污染治理。
全县已投资2.2亿元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设施9座,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正在建设5座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日处理规模约2.26万吨,新增配套管网38公里,总投资2.4亿元。剩余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部建设完成,届时全县可基本实现“一镇一厂”的污水处理系统。
万绿湖水环境保护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湖泊范围之列,东源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东源又争取到省环保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东江沿岸、万绿湖水库周边4个镇共50座村级污水处理站建设和农村垃圾整治。
畜禽养殖污染是东源污染治理的另一出“重头戏”,4月《东源县2016东江流域禁养区内养殖场清拆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为啃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东源积极鼓励养殖户自行彻底拆除猪舍和养殖设施,并给以适当补贴,最少的2万元,最多的5万元。
“在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县财政拿出资金补贴拆迁工作,表达了政府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决心和诚意。”东源县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目前东源已拆除违法养殖场213户,取得了整治的阶段性成果。
在加大污染治理的同时,东源积极实施“造绿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近年来,东源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实施新一轮绿化东源大行动,全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共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140多万亩,生态公益林达300多万亩。
“用五年时间将河源重要生态敏感区桉树林全部改造完毕。”7月20日,一则关于河源市桉树林改造实施方案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按照省生态发展区、粤北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区的定位要求,河源市政府提出全市不再鼓励种植桉树,并按照“停止新种,依法依规,强化监管,逐步退出”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市属林场的桉树林改造,着力提升生态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重要生态敏感区桉树改造任务约26万亩,其中万绿湖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桉树林3.58万亩。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新丰江林管局将积极推进桉树林改造工作。
绿色引领,绿富双赢赢未来
“一瓶水贵过一瓶油!”
在位于涧头镇举溪村的河源市正能量更古潭山泉水厂,镇委书记举着手中330毫升的瓶装矿泉水高兴地告诉记者。据悉,目前水厂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客户且供不应求,每年为镇里贡献税收近千万元。
好山育好水。山泉水厂水源取自九连山山脉,水质清澈甘甜,pH值为7.3左右,呈最适合人体的弱碱性。数年前,当许多村镇大兴种植桉树林时,该镇坚持保护库区森林植被。今天的涧头镇依然群山连绵、植被茂盛、树种丰富、环境清幽。
“幸亏前几年转型转得快!”镇委书记感叹地说。该镇有一座铁矿山,曾是镇里纳税大户,如今却日薄西山。“最高峰时铁矿价格是1500多元/吨,如今不到350元/吨。”
发展水资源产业已被东源县纳入“坚持绿色引领,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领域。今年东源将举办水资源招商推介会,努力引进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销售渠道广的大型水产品企业,逐步把东源水资源产业打造成为在全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白天游玩了万绿湖,晚上我们就在农家乐住,这里的客家菜便宜又正宗,这里的夜晚宁静又舒适!”每逢周末,来自深圳、惠州、东莞等大都市的许多市民,便驱车来到东源度假,洗心养肺。
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的万绿湖,为东源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东源坚持“旅游强县”的战略和“库区旅游,库外居住”原则,不断完善治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去年全县接待游客64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6亿元。
东源的现代特色农业也发展迅猛。板栗、蓝莓、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达33.4万亩,产量达10.2万吨,农业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383个,居全省首位。通过生态有机种植、绿色品牌经营,既富了农民又减少了农业污染,让东源的青山绿水更加美丽。
“如果农民饿着肚子,哪怕‘生态优先的号子喊得山响,也难以奏效。夯实经济基础,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东源县委、县政府的意见高度统一。
有了这一理念,同样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内涵却有了本质的区别:以前“靠山吃山,靠谁吃水”,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现在“靠山吃山”,是通过保护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
“发展水资源产业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绝不能坐吃山空,山穷水尽。同时,要实现高水平的发展,把好水卖出好价钱。”东源县委书记何广延强调。
今年年初在县委六届六次全会上,东源确定了“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绩”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绿富双赢的目标。
5月,东源县又在全省山区县中率先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彰显了致力于打造“生态高地”的坚定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东源创新尝试实施差别化考核办法。将全县21个乡镇分为生态发展区和经济发展区两大类,依据乡镇不同资源禀赋、环境要求和发展定位,实行差异化考核标准和错位发展,形成“面上严格保护,点上加快发展”发展格局。从今年开始,东源县已对万绿湖库区4个镇取消经济指标考核,强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稳定考核,县财政对生态发展区乡镇补助经费给予政策倾斜,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的经费保障。
东源作为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近年来省里通过转移支付,关心和支持河源发展。对此,何广延表示,希望省里能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推动下游各市给东源提供更多的支持,让万绿湖保护工作得以良性可持续发展,让东源的绿水青山不仅继续惠泽这里的百姓,也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