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梅
摘要:在医院中儿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儿科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并且对于不同的患儿需要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在儿科护理中,心理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紧急情况时。强化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素质;护理质量;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服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成“人性化服务”的护理模式[1],这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是比较特殊的护理对象,但是护理服务理念是一样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1 儿科护理简介
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比普通患者的护理难度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探索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长心理进行辅导,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兼顾不同类型的患者[2],注意观察患者之间的不同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刚进入医院时,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人性、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多数使用恐吓的手段,这不仅不能解决患者心理困扰,反而会加剧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报复心理,例如:在治疗的过程中哭闹或者对医生护士进行打、骂,有些患者在就诊时还会逃跑[3];这时儿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对心态进行调整,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儿科护理规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以及耐心,与患者、家属积极的进行沟通,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 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2.1进行针对性护理 想要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进行安慰、鼓励,并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护理人员应该使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患者对外界的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2.2强调优质服务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从行动上让患者和家长消除对护理人员的隔阂,全身心的配合治疗[3]。对于治疗中的紧急情况,护理人员应该清楚的进行判断,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家长和患者的困惑必须耐心的进行解释,避免与家长和患者发生冲突。
2.3强化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特殊时期患者的数量会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抢救事件,护理人们大多会出现慌乱的现象,这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头脑,不被传统的医学模式束缚,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对待,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处理,配合医生参与救治。
2.4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医生的治疗方案需要护理人员落实、实施,护理工作中最好的协助者就是患者家属。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扮演着多种角色,想要保证护理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将患者的信息向医生进行反应,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环卫思考,满足患者与家属的需求,对待患者如亲人一般,对于患者应该一视同仁,不因患者的家庭状况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应该积极、耐心的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家属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必须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护理理念,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学习。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动作要轻盈,严格的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效率。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照顾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感受。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与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统计表明,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这是因为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因此儿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患儿心理以及家属心理情况的波动。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努力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最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最多,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家属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名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讲话的方式、语气,并始终保持热情、温和的态度,让患者和家属拥有放松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艰巨,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更加复杂,同时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才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有序的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海华,余慕雪,谢巧庆,等.儿科护理实习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36-1837.
[2]吴琼.浅议儿科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228-229.
[3]王爱莲,方立珍,王和平,等.儿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3-64.
编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