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之核

2016-05-14 22:41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统计图张老师情境

彭敦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研新常态关注的核心内容,灵活多变、突出教学个性,不仅是新课改走向深蓝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件。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将自主性尽可能凸显出来,我们的灵动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推崇学生的“新发现”、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同时为他们实现成功的自我反馈提供平台。

● 引发学生的发现

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张老师设计了如下引入活动:

师:用什么方法知道是喜欢苹果的人多还是喜欢香蕉的人多呢?

生(琪):请大家举手,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薇):让喜欢苹果的同学站黑板左边,喜欢香蕉的同学站黑板右边,比一比。

师:不错,那我们就照向薇同学的说法来站一站,也请向薇同学帮助我们数一数吧。

(学生的这种提案,是教师没有想到的,但她还是果断决定采用,同时教师开始计时,39位学生在黑板两边无序簇拥着,向薇扒拉着同学一个一个地数。数完后告诉老师,喜欢香蕉的同学有21个,喜欢苹果的同学有17个。)

老师笑了,我们班一共39位同学,还差一位呀。

向薇好囧,不过还是笑了,“我把自己漏掉了”。

师:我刚才帮向薇计了一下时间,一共用了4分钟。现在我问大家:如果有同学既不喜欢苹果又不喜欢香蕉,在不在这个统计中呢(有三四位同学说:我喜欢提子,我喜欢青枣……)?如果被统计的人数不是39位而是390位,4分钟做得到吗?我们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呢?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很静,很静。“老师,我知道,可以画图,比较长短。”刘煜举起了手,得到获准后他站起来很激动地说怎样利用图,怎样比较多少,还能使用计算机……

师:嗯,刘煜同学发现用图来统计的法子真好,如果我们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统计,那就太好了。不过,今天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做点准备,争取早点像刘煜说的那样,让计算机来帮助我们。

● “经营”情境

毫无疑问,经过上面6分钟的引入,统计图教学需要的情境马上就要生成了。然而,怎样让这种情境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认真“经营”。

不错,这种教学的确叫“经营”,而且经营的内容是“教学情境”。因为只有扎扎实实的情境“经营”,才能依托信息技术,借鉴不同的教学经验,深度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课堂的高效。

“经营”的第一步是推崇学生的“新发现”。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什么要说“用图来统计是刘煜的发现”?其实,这就是鼓励学生要像刘煜那样发现新办法、新技术,培养他们摆脱静态文本和手工计数的思想,引导他们对图和计算机,甚至对网络产生渴望。从营销学的角度看,这就是发现“需求”,为即将展开的教学开辟“市场”。众所周知,没有需求的教学是乏味的,没有“市场”的教学是疲软的,也是很难产生高效的。

“刘煜同学发现用图来统计的法子真好”这句话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驱动刘煜及其伙伴们怎样来体现自己的首创精神。然而,在教学中要体现这种精神,教师就要善于借助话题来实施引导,还应在引导后将“功劳”让给学生,这比空洞地表扬学生效果更好。

课堂也如战场,遵循“上下同欲者胜”的基本规律。在引导学生发现时要攀登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习“统计表”与“统计图”,把信息意识转化为数字处理技术;第二个阶段才是“优化数字处理过程”,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接口。

张老师后续教学很顺利,刘煜以及其“萝卜头小组”,很快就完成了“双向五个子目统计表”的制作,又一次赢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在展示“统计图”时,张老师有意识地选择了其他小组,并重点介绍了他们的统计图。在这两个推介后,张老师又将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几个关键步骤、注意事项,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将课堂新知识条理化,变成学生必须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另外,更有意思的是张老师在编辑好的程序性知识点后面,标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姓名,意在强调“知识产权”。这种体现学生首创精神的模式很成功,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化探究的热情,而且在随后的班级博客和微信群里,也收到了来自其他班级及群体的肯定。而这些“粉丝”的点赞和评论,又成为下一次教学“新发现”的潜在推手。

教学是需要评价的,今天的课堂早已借助网络“飞”出了校园,所以,为学生提供他们实现自我反馈的平台,就成了深度整合资源,经营教学情境的第三阶。张老师巧妙地拍下了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的几个微视频,并将不同学习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上传到微信公众群,学生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行为过程与学习成果,立即就产生了不同于“静态结业”的效果。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在自我评价中客观地说出了自己还需继续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内容。尽管语言有些稚嫩,但这种学习比许多传统的模式有效得多。除此之外,放学后阅读家长手机中关于课堂活动的微信,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外作业”,这为强化“家校交互”和“亲子互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到此,这节数学课画上了句号。

重新审视这节课,审视张老师的灵动处置,我们发现,深藏在这些灵动中的核心就是“推崇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体验和自我评价”。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高效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参与又需要情境来支持,所以教师不仅要营造情境的“第一幕”,而且还必须不断建构、收集、甄别、整合、发布与评价学科教学相关的新情境,这就是“教学情境的经营”。

经营“教学情境”,不仅需要教研新常态下的精心设计,课堂上的精心引导,还需要网络群体的互动。只有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让他们直击情境、思考情境、应用情境、创生情境,才能激发其不断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因此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发现、甄别和采集资源是新常态下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个性、知识特征,高效地搜集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料与信息;要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要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克隆等方法获取信息;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最终为我所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这既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也使教师直面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性,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

为了追求课堂高效,我们渴望灵动;为了培植教学个性,我们追求灵动;为了激励学生创新,我们崇尚灵动。但是,抓住灵动中的那个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核心,却是我们始终都应坚守的。

猜你喜欢
统计图张老师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让“统计图图表”背后的数学文化熠熠生辉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