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学?陈保建
蔡尚先(1917—1986),男,贵州黔西县人,曾用名陈少先。1936年2月参加革命,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等,1950年被评为中央警卫师保卫英雄。1980年10月,从河南省鹤壁市商业局副局长岗位离休。
征途漫漫意志坚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这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从桑植的留家坪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1936年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中共中央得知他们的情况后,指令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红二、红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936年10月22日和23日,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途经黔西地区,蔡尚先听说红军能拯救穷人,是专打反动派、专打地主土豪分田地的部队,他满怀欣喜,心里想这一次总算盼到了救星。于是便瞒着爹娘家人偷偷跑出家乡毅然参加红军,从此跟随部队踏上了革命征途。刚参军时由于不识字,没有文化,蔡尚先浓重的方言让部队首长误将他的名字写成“陈少先”,不料这个名字竟伴随他度过长期的部队生涯。
由于早年就投身革命工作,征战五湖四海,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又没有可能回家探望,蔡尚先逐渐把家乡的详细地址和真实姓名也忘记了。直到1963年,在党组织帮助下他才费尽周折找到故乡贵州黔西县,在亲人们的回忆帮助下,他纠正了伴随自己被误读的姓名,正式更正为现在的名字——蔡尚先。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红军的嘹亮歌声迅速打破了贵州穷山沟里的沉寂,工农子弟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蔡尚先被编入红二方面军四师炮兵连,从此开始漫长光荣的红军生涯,亲历和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见证了无数红军先烈爬雪山、过草地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勇壮举。
长征途中经常一边赶路、一边打仗。红二方面军长途跋涉、转战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陕西等省。蔡尚先参加了强渡沅江、金沙江等激流险段的战斗,翻越了无数的崇山峻岭。1936年4月至5月之间,他随部队经云南北上进入川藏高原。这里海拔4000多米,山上积雪终年不化,银光耀眼。在这人迹罕至鸟飞绝的高山雪原,很多部队战士是南方人,随身穿戴只有单衣、单鞋,没有棉衣、棉被,一个班下来只有三四条被单。而且面对的是羊肠小道般崎岖陡峭的山路或无路可走,越往上走高原积雪越深、气压越低,高原缺氧让人呼吸非常困难。
天连雪、雪连天,战士们坚毅地一步步向前方挪动,双脚上的草鞋像裹满了厚厚冰雪的铁链沉重无比、冰凉刺骨,麻木的脚趾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寒冷和饥饿伴随着战士们艰难前行,根本没有御寒的辣椒、生姜、烈酒,有些红军战士饿得实在支持不住,就顺手抓起一把白雪塞进嘴里压一压饥饿。走着走着,有的同志掉进雪窝里了,战友们就要用绑带、木棍等进行营救,被救上来的同志还没有喘口气就拍干净身上的冰雪继续前进。有的同志实在走不动了,别的战友搀扶着甚至是背着他艰难迈进。行军途中也有很多倒下去的战友再也没有爬起来,而最终长眠于漫无边际的荒山雪原。即便如此,红军战士含着热泪掩埋好牺牲的同伴,百感交集地继续负重前行。
高原雪山气候多变,一会儿狂风吹起,风雪弥漫,一会儿雪花夹着冰雹呼啸着迎面打来,天寒地冻使人觉得犹如刀割剑穿,在呼吸极度困难时胸口好像压着一块巨石。就在紧要关头连指导员挺身而出搀扶起大家并鼓励说:“同志们不能在这里停下来,空气稀薄,有危险!我们为了北上抗日,在这最困难时刻,大家要勇敢地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红军指战员们就是这样,在任何时候都官兵一致,团结互助,万众一心,坚定地翻过了高原雪山,红军将一切艰难险阻统统踩在了脚下。
1936年6月,红二方军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在甘孜,两支兄弟部队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举行会师大会,朱总司令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说:“同志们,我祝贺你们战胜了雪山,也欢迎你们来与四方面军会合,但是这里不是目的地,我们要继续北上。要北上就必须团结一致,不搞好团结是不行的。此外,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人烟稀少的草地,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朱德总司令告诉大家毛主席带领红一方面军已胜利地通过草地,到达了陕甘边区。朱总司令的讲话很快传遍了红二、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大家备受鼓舞、热烈拥护,这次会师讲话实际上也是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走出大草地最后
地带的动员令。
1936年七八月份,蔡尚先随部队进入了纵横数百里的大草原,向班佑、巴西一带进发。在部队进入草地前,上级要求红军战士每人筹措15天的干粮和一捆干草。进入草地后不久,随身携带的干粮越来越少、开始还是以连为一个伙食单位,后来就变成一个排、一个班为一个伙食单位。最后穷尽所有也找不到可以用作口粮的东西,大家只好各自分头去找食物。很快进草地前红军战士所带的口粮大半吃光了。客观地说,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前行进,红二方面军随后跟进出发,沿途别说弄不到粮食,就是吃树皮、挖野菜也变得十分困难。由于长年遭受寒冷和饥饿的残酷侵袭,红军战士一个个面黄肌瘦,有的浑身浮肿、四肢无力。筋疲力尽的战士在淤积着腐草十分松软的沼泽地带,一不小心踩下去会越陷越深,让人拉也拉不上来。蔡尚先此刻被调到了收容队,在生死关头为了不让一个战友掉队,收容队的同志们千方百计营救每一个遇险的战友。收容队有几十匹马主要是让病号骑的,但马也饿死了,战士们就吃马肉,后来找不到牲口吃了,蔡尚先就和战友们割开身上的皮带煮烂吃。因为炊断粮缺的情况和抵御寒冷的物质匮乏,红军战士们时时刻刻都不得不在严酷多变的极端野外环境下求生存,甚至不惜以透支生命为代价战胜黎明前的黑暗,换取中国革命胜利曙光早日
长征进入草地以后,刚开始还是30个小时一休整,后来体力消耗不断增大,行军路上意料之外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队伍前进中需要休整的时间逐渐缩短为20个小时、10个小时休整一次。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实现北上抗日的胜利,红军发扬阶级友爱精神。身体较弱的同志扶起更弱的同志一起走,指挥员宁肯自己走路也将坐骑让给伤病员。行军途中只要有谁喊一声饿,别的同志们就会把自己最后一点青稞麦、最后一把野菜草根默默地放到你的手里。只要有谁喊一声脚疼,别的同志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单衣撕下一块布条,裹在你的脚上。只要有谁说声走不动了,同志们就会立刻把你背上或扶上马继续前进。红军正是依靠这种伟大的阶级友爱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的钢铁意志,终于战胜了大草地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1936年10月,蔡尚先所在的红二方面军终于走出了纵横几百里的茫茫草地,到达草地边缘的班佑、巴西一带,看见了房屋、树木和田地时,大家相拥而泣尽情欢呼和无比高兴。随后,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开荒种地热情高
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部队首长要求蔡尚先给毛主席送一份重要军事急件。执行任务过程中,因路途遥远、道路艰险,蔡尚先忽然出现马失前蹄险情,惊慌之余蔡尚先连人带马从山坡上重重地滚了下来。停顿片刻,他想到前线战事紧迫,随身所带信件关乎部队全体指战员的生死存亡,责任重于泰山,他不顾伤痛和寒冷咬紧牙关,拽着马尾巴跛着双脚,往山上艰难地爬行。刚到半山腰马就累死了,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蔡尚先以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爬,最终及时将文件送达。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大部分侵华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解放区进行反革命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公开叫嚣不许一斤棉花、一尺布进入边区,妄想就此困死、饿死我们。陕甘宁边区山沟纵横交错,交通闭塞,荒凉贫瘠,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袭扰,一段时间红军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各种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晚上点灯没有油,吃饭弄不到盐,没有煤烧,一身粗布衣服长满了虱子,两三年换不了新的。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怎么办?1939年2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提出: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回答。为了克服物质生活上的极度困难,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和袭扰破坏,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延安驻地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紧急行动起来,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
与此同时,蔡尚先在中央警卫营二连当班长,在延安枣园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岗放哨。1939年春季中央警卫营进行大生产动员,毛主席一再叮咛说:订生产计划可不要忘了我呀!我不远走,你们就近给我分一块地。同志们纷纷劝主席不要参加劳动了,可毛主席认真地说:不行,大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毛主席坚持在自己分到的住处附近那块地里及时播种、施肥、浇水、锄草,种出的西红柿长得又肥又大。
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的其他中央首长也都带头参加劳动,周副主席和任弼时还被评为纺织能手,朱总司令还亲自背上箩筐拾粪积肥。就这样,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前沿劳动现场和田间地头,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毛主席在延安日理万机、工作安排的十分紧张,他工作之余出来散步时,经常亲切地走到警卫战士身边问“冷不冷?累不累?吃饱吃不饱?艰苦的生活能不能受得住?”等问题。警卫战士严肃地回答:“请主席放心!在这里比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好多了!”蔡尚先和为人民利益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张思德同在一个连队。他们都在延安枣园毛主席身边做过警卫工作。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部队在夏秋季节就要开始烧木炭准备过冬,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争先恐后,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为了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勇于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当时,盐是边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盐池频遭敌人的破坏。严寒的冬夜,奉命警卫盐池的蔡尚先迎着呼啸的北风经过三天三夜的巡逻,摸清了敌人活动的规律,终将敌人一网打尽,捕获了数名破坏盐池的敌特分子。在中央警卫营,蔡尚先从一名战士逐步成长为班长、排长直至警卫连长。他始终带领大家开荒种地、砍柴烧炭、修补窑洞、捻线织布、铺石筑路、站岗放哨。他在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还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到部队警卫工作中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做好党中央、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由于他在各项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以身作则,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特等劳动模范,所在部队也被评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连。
蔡尚先还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表彰大会。大生产运动中,红军部队开展了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的开荒劳动竞赛,战士们披星戴月忘我劳动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警卫战士们高效的劳动甚至胜过老乡使用耕牛的生产故事传遍了边区各地,每人每天平均开荒一亩多,1943年,蔡尚先所在连队开荒1000多亩,打了几百石粮食,获得了生产大丰收。同年9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看到平川稻谷飘香、遍地牛羊肥壮十分高兴。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胜利,不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改善了党政军民之间的关系,还战胜了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丰富了边区的物资供应,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为我党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延安撤离战斗勇
1946年至1947年,蒋介石令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警卫团兵分三路保卫党中央领导人和机关安全转移。其中一部就是蔡尚先随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等中央首长转战陕北的部队。一次部队受命紧急撤离,时任中央警卫团二连排长的蔡尚先带着12名警卫战士执行护送毛泽东的任务,但在路上与敌人遭遇,寡不敌众,形势十分危急。蔡尚先急中生智把12名战士分成两个组,第一组六名战士向左侧奔去,一面射击,一面大声呼喊来引诱敌人。敌人果然全部追随。随后,蔡尚先又率领第二组战士护卫毛泽东从右侧绕行。在毛泽东离开后,他又带人在敌人背后高喊:“缴枪不杀!”敌人一时慌了手脚,由于巧妙地使用声东击西战术,部队有力阻击、牵制、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急忙掉转方向逃离。傍晚,他们护送毛泽东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1947年3月,蒋介石在全面内战进攻彻底破产以后,调23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和延安重点进攻。1947年3月17日,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毛主席和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陕北一带同敌人周旋。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从而使全国解放战争前线的人民和西北战场上的广大军民深受鼓舞。转战陕北是从1947年3月开始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结束,历时一年左右,行程2000余里,蔡尚先先后驻扎在延安、延川、清涧、缓德、靖边、安塞、米脂、佳县、吴堡等十几个县,在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1947年3月15日,敌人向党中央所在地安塞王家湾发动进攻,蔡尚先奉命阻击敌人,迟滞敌人的行动,以争取时间掩护党中央转移。根据侦查报告由胡宗南派出的迂回部队正向我军驻地方向行进。蔡尚先带领的28人中仅有18人能参加战斗,共18支步枪,分散在1000多米的山坡上。参战人员多数是跟随毛主席打了很多年仗的老红军战士,大家居高临下、一动不动地守在阵地上监视敌人。两天来,大家没有睡过觉,只吃过一顿饭,加上风雨交加天气险恶,已经是十分疲劳,在此情况下,大家怀着保卫党中央保护毛主席的坚强决心,顾不了肚子饿,准备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17日下午,敌人果然向我方前沿阵地发起进攻,一直监视着敌人动向的观察哨发现对面山坡上黑压压到处都是敌人。下午5点在与上级失去联系,处境又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同仇敌忾以猛烈的火力还击敌人,战斗持续了20多分钟,终于把敌人压了下去。但是没有多久,敌人再次组织进攻,蔡尚先急中生智,趁雨雾的不良气候条件,采取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他不断大声发出冲锋的口号:“包围敌人、左翼部队冲上去、抓活的”等。敌人搞不清他们到底有多少兵力,十分恐惧,不敢再向前进攻。就这样,蔡尚先带领全排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激战三个多小时,阻击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掩护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一举粉碎了敌人妄图摧毁中共中央机关的罪恶阴谋。
在这次阻击敌人的战斗中全排打坏了七八支步枪,战士李文珍左肩被敌人子弹打穿,执意不下火线。直到得知中央首长已安全转移,蔡尚先才率领全排战士主动撤离阵地。战斗结束后,任弼时亲自看望并表扬全排战士。就在这次出奇制胜击退敌人疯狂进攻的战斗中,
蔡尚先英勇顽强、冲锋陷阵,不幸头部受伤被送往医院,毛主席得知蔡尚先伤势严重随即多次派人到医院看望慰问。他战后受到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表扬,被部队树为勇敢善战的“陈少先英雄排”和保卫英雄的光荣称号。
投身建设新家园
1949年,北平解放,蔡尚先随中共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城,在中央警卫团(师)任营长和队列科副科长等职务。
1950年,在保卫毛主席返京时,他连夜到公路段接洽了解情况,亲自去检查铁路、检查岗哨,完成护路警卫任务。在国庆节保卫工作中,他负责八大处的警卫工作,连夜在几里地以外执勤警戒检查岗哨,与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国庆节的保卫工作。
蔡尚先参加红军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由一个穷苦农家出身的放牛娃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红军老战士。无论是南征北战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都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和荣誉称号。他先后荣获团中央青年模范工作者、中直机关特等劳动模范、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还先后荣获了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全国解放勋章、华北解放胜利勋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团奖章,1950年又被评为中央警卫师保卫英雄。
蔡尚先1958年从部队转业,1980年10月从鹤壁市商业局副局长岗位离休,他半个世纪以来不论任何时候都一心向党忠心耿耿,一心为民兢兢业业。无论工作岗位怎么变化,不论职务高低都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面对艰苦的环境从不拈轻怕重,不图物质生活享受,为革命鞠躬尽瘁,他保持了部队光荣革命传统,保持了一个老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他的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战斗报》《鹤壁日报》《乌蒙新报》等报先后登载,被誉为“万里长征不歇脚”的老红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永载史册。
(编辑 叶 松)
(作者蔡承学是蔡尚先之子,陈保建是蔡尚先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