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山(1906—1969),男,河北省蠡县万安村人。1925年投身西北军冯玉祥部,1931年在江西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军副团长、团参谋长、团长、干部队队长。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战役。是中共七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河北省国防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06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夜,河北蠡县万安村经过了一天的喧闹,疲倦了,安静了。这个上千户人家的大镇,盛产香火。几百里外的商人,来这里趸香,贩卖到外地。本村的人,也出去几百里、上千里卖香,于是,在村中的大石桥旁,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追踪溯源,万安村的兴旺,是因为有穿村而过的孝义河,每逢夏季,河水暴涨,白洋淀的商船经常溯河而上,来这里做买卖。
这天晚上,暴涨的河水浅了些,但河面仍很宽。站在小船上,能听到水里不时发出“扑通、扑通”的响声,那是鲤鱼在练习跳龙门。这时,河西的大堤上,出现一点灯火,有人打着灯笼奔跑,河东的财主有点纳闷,河西村都是穷棒子,十年九涝,平时连个灯油都不舍得点,今个儿是怎么了?
过了一会儿,对面隐隐约约地传来几声婴儿啼哭,村东的富人们明白了:“有人家生小孩。”
河西的两间小低屋里,一个高高的汉子激动地望着接生婆举起他的婴儿,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接生婆说话了:“他哥,给小子起个名吧!”
“前有车,后有辙,他们这辈,排到了庆字,就叫孟庆山吧!”
孟庆山的母亲郭荣琴脸上露出了无力的笑容:“今年水大,地都涝了,又添了一张嘴。”
“怕啥,多一个,就多一份力。人多了不受欺侮。”高高的汉子说。他就是孟庆山的爹孟宪耀,一个敢说敢做、性格倔强的庄稼人。
孟庆山在这个贫农家庭里面成长起来了,以后,母亲又生下了庆龙、庆三、庆中、庆杰。生活越来越苦,河套里的四亩地年年被水淹,根本没法让全家人糊口。从七岁起,每当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孟庆山都要出去讨饭。13岁时,孟庆山已到了知道讨饭害羞的岁数了,他丢掉了讨饭棍,到清苑县营头村给一家地主织小布,挣点钱,接济家里。
这年春天,东家的恶少爷非要和他掰手腕,他不干,恶少爷就使劲掰他的手,并将他的手掰伤。两人发生了争吵,老地主和一个打手、一个侄子跑出来,将他强行赶走。无奈之下,孟庆山用小棍挑着铺盖卷,攥着那微薄的工钱,离开了营头村地主家。天傍黑,他到了万安村,一进低矮的屋门,看到娘正伏在灶前烧火,柴禾湿,黝黑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烟。他直想掉泪,但强忍着,叫了声“娘!”
娘抬起头,拨了拨额前一绺乱发,惊喜地问:“怎么这会儿回来了?”
孟庆山放下铺盖卷,靠在门框上,小声说:“东家不让干了。”
父亲闻声从屋里走了出来,问道:“怎么不让干了。”
“大少爷非要和我掰手腕,把我的手腕掰坏了,我和他们吵起来……”
父亲走过来,拿起被掰肿的手腕看了看,很生气地训斥道:“人家是什么人家?你是什么人家?饭都吃不饱还有心情给人家掰手腕……”他越说越火,举手要打孟庆山,母亲赶忙过来拦阻:“孩子的手都弄成了这样,你还打他!”
孟宪耀气呼呼地喊道:“回去,让他们请先生(医生)治手,不给治不行。”
父亲说话是算数的,孟庆山一看父亲这副样子,没敢再说话,转身向外边走去。孟庆山沿着村里的小路,盲目地走着。他饥肠辘辘,右手又痛又酸,禁不住掉下眼泪,去哪里呢?家里不收,东家不要。这时,一个主意暗暗在心中打定了,他想去天津找堂叔。堂叔在纱厂做工,也许能给他找一个混饭吃的事干。
他走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到了保定,然后用全部工钱买了张火车票,登上了去天津的火车。
转眼间,到了1925年。19岁的孟庆山已长成一条壮墩墩的汉子。在堂叔的帮助下,他到天津玉丰纱厂当了工人。在这四年里,有两件事情使孟庆山受了很大震动。一是1922年10月的开滦工人大罢工。五万开滦工人,为改善工作条件和增加工资举行罢工,遭到英国军队、天津保安队和北洋军阀的镇压,虽然死伤50余人,却是在以每月工资为15元以下者增加百分之十的条件下复工的;第二是1923年2月4日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斗争性很强的天津工人,积极参加了支援活动。孟庆山在这些活动中,看到了穷人联合起来的力量。
1925年8月上旬,孟庆山参加了纱厂的争取发工资的活动。厂长出尔反尔,激怒了工人们。孟庆山和工友们将他痛打了一顿。在厂长叫来警察前孟庆山跑回工棚赶紧收拾了一下铺盖,登上了开往北京方向的火车。
20世纪20年代,北京正发生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皇室仍然住在紫禁城里,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成为“国中之国”。为了驱散清王朝复辟的阴魂,1924年10月,冯玉祥率兵入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临时大总统曹锟,将清王朝从紫禁城驱赶出去。在这一重大行动后,冯玉祥脱离了直系军阀,成立国民军,并提出了推翻军阀统治的口号,还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政。1925年1月,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部也被称为西北军。
就在这混乱当中,孟庆山到了北京。下了火车,他准备换乘车次去保定。但他又有些犹豫,回村干什么呢?家里一贫如洗,自己回去,就又添了张吃饭的嘴。
这时,路边桌子后两个吆喝的士兵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兵,当兵一月两块大洋。吃得饱,吃得好!”
孟庆山看看他们,有些动心。
那两个招兵的人也看到了他,一个人转向他:“小伙子,当兵吧!俺们是国民军,是保护民众的。”
孟庆山走到他们面前,憨厚地问:“每个月能拿到两块大洋吗?”
孟庆山走到他们面前,憨厚地问:“每个月能拿到两块大洋吗?”
岁数大的那个好像是官长,他说:“没问题,你每月拿到大洋,还可以寄回家里,帮助家里解决困难。”
孟庆山说:“好,给我报个名吧!”
那个官长给他在纸上用毛笔写了个名,然后对身边的士兵:“带他到队伍上,换换衣服。”
孟庆山跟他到了营房,换上军装才知道,这是西北军警卫第二旅三团九连。
部队在北京驻扎了半年多,每天就是训练,跑操、射击、投弹、队列、劈刀,苦得很。1926年4月,部队开到南口,和奉军打仗。孟庆山因为军事技术好,机敏,当了班长。四个月后,被提拔为排长。在此之前,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军阀吴佩孚达成协议,由帝国主义插手牵线,在“讨逆”的旗帜下形成了大联合,企图消灭在南方的国民革命政府和北方的国民军。
5月,“讨逆”同盟军分别在南口、延庆、赤城、独石口、沽源、多伦等地向西北军发起进攻,在2000里的战线上展开战斗,双方屡得屡失,战况空前激烈。孟庆山和士兵们在南口的三个多月里,天天枪弹横飞,不但吃不饱饭,发不了饷,且弹药匮乏,枪械损坏,药品无法补充,伤员不能安置。大家苦不堪言。
8月15日,上峰下达了总退却的命令。冯玉祥走了,群龙无首,西北军开始了总溃退。孟庆山随部队先撤退到包头,又赶赴五原。他虽然当了副连长,但对国民军的军官打骂士兵、上级欺负下级等不平等现象十分不满,加之战斗、行军辛苦,又看不到前途,遂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他几次要走,但想到家境贫寒,回去之后没有生活出路,无奈只得待下去。
1928年底,国民党军队进驻北平、天津之后,逼奉军退出关外。不久,少帅张学良易帜,蒋介石的国民党暂时统一了中国。但到1929年冬天,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发生严重摩擦。1930年,爆发了阎锡山、冯玉祥反对蒋介石的大混战。战争打了半年,阎锡山、冯玉祥失败。冯玉祥退居山东泰安,军队失掉了西北几省地盘,号称“西北军”的冯玉祥部队至此全部瓦解。失败后的西北军重要军官孙连仲发出通电给蒋介石政府,声明“拥护中央,和平统一建国,决不参加内战”。不久,所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并被调到山东济宁。
在西北军败退途中,孟庆山率领全连担任掩护收容工作,与上司失去联系。后被暂编第四旅收编,将该连及收容的共300多人编为一个营,孟庆山被委任副营长。部队到济宁后被编散,又派孟庆山去招兵,共招收了1000多人,孟庆山被任命为副营长。
1931年夏,蒋介石对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围剿”。强令在蒋冯阎军阀混战中吃了败仗的、由原西北军改编的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入赣,参加“剿共”。
当时,宁都四周是红色区域,第二十六路军孤军深入不久,即被消灭了一个旅。孟庆山所在的工兵营遭到重创,官多兵少,再次整编。孟庆山因为不是孙连仲的亲信,降职当排长,越发感到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无望。他过去长期在西北各地,对长江以南情况不太了解,对共产党的发展不大清楚。这次他随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与共产党作战,看到苏区到处贴着标语和宣传品,头一次听到了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穷人闹翻身的主张。他想,自己本是穷人出身,打土豪分田地有什么不好呢?又想到蒋介石利用打共产党来削弱地方杂牌部队实在可气,他思想有了转变。
广大官兵厌战情绪十分浓重。他们纷纷说:“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已经快打到我们老家,我们要求调防,去和日本人打仗!”
在“围剿”红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总指挥孙连仲请假到上海养病,脱离了前线。临走前,他将部队交给军部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代理指挥。
孙连仲没有想到,他委托指挥第二十六路军的赵博生已经是秘密共产党员。
1931年12月14日深夜,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宁都夜空,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的率领下,起义一举成功。起义过程中,高兴的孟庆山多次教育全排的士兵:“我们参加起义,就是真正的革命军了,大家不要开小差,行军路上要遵守纪律……”在他的教育下,全排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参加红军后,孟庆山非常高兴,每天都接受很多新道理,还知道了红军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当时,不断有红军干部被派到起义的部队来,和他们谈话中,孟庆山看到他们能写信,懂得很多革命道理,十分羡慕。有一天,他听说红军大学正在培训干部,就向上级提出去参加培训,组织上很快答应了他的要求。去学习前,孟庆山和几个干部一道到中央军委驻地办手续。周恩来副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简单问过他们的个人情况,鼓励他们到学校好好学习,尽快回到部队,充实红军队伍。
说了一会儿话,周恩来说:“你们稍等一下,毛泽东同志要见见你们。”说着,就去毛泽东的房间通报情况。
很快,身材魁梧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走进屋。孟庆山很激动,和大家一同起立,欢迎毛泽东。
毛泽东满面笑容,和大家打招呼,周恩来将他们介绍给毛泽东。当介绍到孟庆山时,周恩来说:“这是孟庆山同志,冯(玉祥)先生的手枪队长。”
孟庆山上前一步,给毛泽东敬礼。
毛泽东高兴地握住他的手,热情地鼓励:“以后就大有用场了。”
孟庆山高兴地表态:“当了红军,我们浑身是劲!”
毛泽东笑着说,有了你们,红军会发展得更快。
晚上,到了红军大学的孟庆山久久睡不着觉,白天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形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中央首长的鼓励、红军大学的热情接待使他感到,中国革命前途光明,自己的前途也光明。(编辑 潘 鹏)
(作者孟昱东是孟庆山之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