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而后答

2016-05-14 07:47高媛
课外语文·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媛

【摘要】不少初中学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准确细致的审题。在审题时,如果能做到“审准题型”“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这“三审”的话,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审准题型 ;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人处世,我们经常需要“三思而后行”。其实,这一句箴言也同样适用于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在考试中,有的学生缺乏审题意识,往往粗略地看下题目就开始作答;还有的学生知道应该仔细审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自己要审什么,怎么审,都满脑袋糨糊。这就导致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那么,这些审题方面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其实,如果我们能做到“三审而后答”,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有所提高。

一、审准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这些题型都来源于我们平时最熟悉、使用率最高的课本。那么下面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例,看看在审准题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形异实同

有些问题在表述形式上看起来各不相同,但答题的实质都是同一个题型。比如这样一组题目: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七上朱自清《春》)

2.仿照示例,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写一点欣赏文字。(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3.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1句在表达上的好处。(八上杨绛《老王》)

这些加着重号的部分其实就是对“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型的不同问法,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千万不要被这些不同的“外衣”迷惑了双眼。

(二)注意形似实异

还有些问题,从表述上看,好像都是同一个问题,但其实却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这样一组题目:

1.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中的贝多芬的形象。(七下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2.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九下鲁迅《孔乙己》)

3.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行?(八下胡适《我的母亲》)

4.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九上《智取生辰纲》)

这几个问题好像都是我们考试中常见的“人物形象”题型,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里就涉及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区别。人物性格主要是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而人物形象虽然以人物性格为核心,但是还应该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职业、地位、行为习惯等因素。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范围是大于人物性格的。所以前两个问题属于“人物形象”,后两个问题都是指“人物性格”。如果我们分不清这些差别,答题的时候就难以答准、答全。

二、审准限制词

在近两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如下:

1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4分)(2016年南京卷)

13.文中说“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理解。(3分)(2015年金华卷)

20.“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2015年苏州卷)

2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4分)(2015年聊城卷)

这些加点的限制词,究竟对答题有何作用呢?一是限定答题内容,比如要结合文章具体语段回答,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二是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比如是具体的语段还是全文。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审准问题个数

阅读题从题目的序号上来看,似乎只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有些题目一道题里面又包含着很多小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审题时审清题目所包含的小问题,答全题目所问。

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九下王鼎钧《那树》)”这道题可以根据疑问词“怎样”的个数来判断实际上我们要回答三个小问题。

再如:“‘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2015河南卷)”这道题我们需要注意“和”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实际答题的数目是两个。

最后一例:“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4分)(2015杭州卷)”这道题不仅要回答“不出现”的理由,而且还要回答“只以”的原因。所以,在审题时还要注意题目有几问有几答,按问题先后顺序答题,关注疑问词“什么”“怎样”等;关注标点“?”(疑问句设题)“。”(非疑问句设题)以及“和”(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分别”“再”“然后”等词。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今后在现代文阅读审题中能够注意这“三审”,那么我们的回答也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全面。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