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南方岁月去

2016-05-14 05:15郑小驴
湖南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碉楼阿城陈凯歌

郑小驴

雨渐渐有了起势,车窗外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落在茂盛的南方亚热带阔叶林上。路上车流稀少,车轮碾压着雨水,驶进朦胧的陌生之地。一个和想象大相径庭的深圳光明新区的轮廓渐渐凸显。低矮的楼房,逼仄的街道,透过细密的黄葛树,还隐约听得见远处小贩的叫卖声。尽管友人早有暗示,“这儿一点也不像是‘深圳。”可我依然被眼前的现实惊住了,这真的是现代、繁华、朝气蓬勃的深圳吗?当然不是。它更像是南方内陆省份的某个县级市,生动、芜杂、新鲜,那么真实,那么自然。

很难将这里和深圳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就是光明新区,深圳一个特殊的存在体。它是这座闪着咄咄逼人的金属光泽的城市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很难置信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它竟然没被工业化这只怪兽吞噬和消化。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公明老街那些已经破败的骑楼上。这种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的建筑,我曾在海口见过。巴洛克式的浮雕,百叶窗,长廊,热天午后置身于此,让人联想马尔克斯笔下的拉丁美洲,真实,又显得有些虚幻。它也让人想起那些下南洋赚了钱一刻也不久留便打道回府的先祖,想起落叶归根和光宗耀祖的复杂民族文化心理。现今已失去功能的百花碉楼,更像一个历史的守望者,通过黑洞般的枪眼,向今人诉说着什么。过去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族群间的械斗?匪盗与村民间的攻守?能印证的流血岁月,已经被时间无情抹去。碉楼已经打完最后一手底牌。剩下来的时间,它不再参与,默然观望。此时包围它的不再是手拿器械面目可憎的土匪,而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几十里开外,车水马龙,一座繁华现代的年轻城市正进入它的青春期。碉楼已垂垂老矣。阳光投射斑驳的墙身,高大的细叶榕下,几个老者围聚在一起,为输赢尚不明朗的棋局而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年轻气盛的后生骑着摩托,尖利的喇叭划破午后的寂静,惊醒正在藤椅午睡的老妪。这里真的属于深圳吗?这个问题让人产生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幻觉。也许对于一个读者而言,这更像是马孔多或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在工业化日渐将人类的自然空间挤占的今天,光明新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笔被遗忘的财富。它的气质更像对传统农耕的守卫或致敬。正如诗人远人说的,“远离大自然的生活其实是远离生活的重要部分。”曾几何时,我们非常熟悉的泥土气息已悄然被水泥钢筋混泥土所替换。在冰冷的城市中,我们已经闻不到任何属于土地的气息。相比修葺整齐的红花山公园和现代化的光明农科大观园,我更喜欢公明老街一些。它的气质更“生态”,也更传统,伫立其中,浮出恍惚又忧伤的感受,让“生态文学”具有了书写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眼前的一切,不就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南方岁月么?

晚饭后,沿着安静的河边散步,看岸边的锦绣花团,每朵花都在度过它最好的时光,空气中仿佛带点甜味。要是再继续走下去,保不准会让人联想起约翰·巴勒斯笔下的生态文学世界。王小波的小说《黄金年代》中,有一段著名的叙述:“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没有被亚热带燥热的阳光沐浴过的人,我相信要进行这种精彩叙述很难为情。潮湿、迷人、眩晕、热烈、汗水混合物以及蓬勃的亚热带植被……几乎和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提供的东方特质惊人的相似。它提供了蜗牛般的触角,一点一点地体验潮湿的国度。在一处寂静的树林,我看到一只肥硕的蜗牛就是这样实践它的生存哲学的。它沿着长满苔藓的石板缓缓地爬行着,小小的触角像伸出的天文望远镜,小心翼翼又万般惶恐地望着远方——那参天的巨树、落满枯枝败叶的小溪、被昆虫的密集叫声占据得满满当当的树林。整个林子静得让人不安。一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给人制造的恐惧感从我心中悄然生长,哪怕是在空无一人的城市,我也未曾生出过类似的惶惑。

一直喜欢阿城笔下的“三王”和陈凯歌的《孩子王》。仿佛看见青年阿城和陈凯歌比肩立在蛮荒的山野,站暴露在炽热的亚热带阳光下,此时文学和电影镜头完美融合一体,绿色的植被占据全屏。仔细分辨眼前的丛林,不仅能看到王莲、小叶榄仁、麻楝、人面子和翠竹,也能见到铁扇公主手中芭蕉扇似的巨叶植物和树蕨。这是一次完美的合作,青春的绝唱。那是属于阿城、王小波和陈凯歌他们的南方岁月,像害羞草一样,轻轻一碰,它就收住了。然而我眼前光明新区的郊野,只有高大挺拔的大王椰纹丝不动,直立在葱郁的绿意中,默默接受着一群陌生人的贸然闯入。

猜你喜欢
碉楼阿城陈凯歌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戏子多秋
GHOSTS OF GUANLAN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剩饭
开平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