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十八岁

2016-05-14 04:49郭钰蓉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手艺学历车间

郭钰蓉

我想,爸爸承受的是我不能承受之重,压在我身上的大山在他看来不堪一击。换言之,我所荒废的今日,是他当年所祈求的明天。

——题记

读书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对得起父母,为了让自己以后过得好一点。人之所谓梦想,不过是一场空,到头来终是虚无。与爸爸论及志向,我说没有什么具体想法时,爸爸的眼光总是一暗,静默不语。

其实我是知道的。

爸爸的学历停留在初中。

我在愤恨着学习这个苦差事的时候,爸爸总是会静静地坐在我的身边翻看我的书本。他不说话,看着我,我也不说话,一个人生闷气。他思考良久,缓缓开口说:“女儿,好好学吧,在你这个年龄,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年龄的事。”爸爸起身走出去了。

爸爸的十八岁,在打工。爷爷家在乡下,家里条件不好,有三个儿子。爸爸排行老二。人们常说:“老天宠大儿,家里宠幺儿。”爷爷奶奶也谈不上偏心,但是三个孩子里爸爸是最懂事最让人放心的一个。偶与奶奶谈起此事,奶奶饱含泪光:“终究是我们拖累了他。”然后摆摆手,扭过头去了。爸爸从小就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每天在学校上完课就急急忙忙回家帮奶奶割草喂马,虽是这样,爸爸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老师曾说他坚持下去一定能上一个好高中。中考前一天,爷爷忽然语重心长地和爸爸说:“你也知道咱家的情况,让你们兄弟三个上了小学初中也不容易,现如今你要考高中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了,你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他还小,我每日种地怕是也养活不起。如今你也十六了,上学这条出路怕是供不起你了。你去找你大哥学一门手艺吧,以后能保你一口饭吃。”这无疑是晴空霹雳,眼看着自己的前程毁于一旦,他心有不甘却又无计可施,父命不可违。他不哭不闹,眼神里溢出的是无声的悲痛,更是绝望的笙歌。第二天,他带上自己仅有的几件衣衫,学艺去了。

这一学,便是整整两年。城里的月光不似家乡的那么皎洁,城里的空气也不像家乡那么清新……总之城里不比乡下。两年了,他凭借自己的手艺,获得了家具厂的应聘通知书。爸爸手里拿着家具厂的招聘书,提上轻便的行李,走进了家具厂,从此开始他的十八岁。他把汗水挥洒在车间,他对任务一丝不苟,他对细节充满耐心。爸爸说他的优点都是在这时候锻炼的,因为他知道,他除了努力改变自己,无计可施,世界不会委屈自己去迎合你。他不能学习,只能用双手去创造劳动力,在车间度过自己的青春。

十八岁的花样年华,爸爸站在车间里,认真地用尺子检查着木板尺寸的精准度,然后拿起放在一旁的木搓,用力在不平的地方搓几下。一件合格的木板便送去组装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凳子全是爸爸的那双巧手所赐。我轻轻牵起那双巧手,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茧,不似我这读书人般细皮嫩肉。比读书更难的,是去适应这个社会。我从未见他说过什么怨言。他总是会关心国家政治和经济新闻,客户们每每与他聊天也从未感觉有任何差距,他心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就好比打碎了牙往自己肚子里咽,有些话才到嘴边又强忍下去。爸爸常说:“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将来,但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爸爸尽全力把你的生活忧虑解决,你好好学习就够了。”爸爸的悲剧源于早年的家境贫困。如今他怕我重蹈覆辙,为我打理好一切。我却毫不珍惜,反而把他给我创造的条件任性挥霍,享受着那些不需要我付出分毫的血汗钱。

爸爸的十八岁,被迫抛下学业,走上了打工的道路。学历也只能停留在初中,但是他靠自己的双手走到了今天。我相较爸爸已经幸运太多太多,而这一切都是他给我的,是他让我不用那样受苦难,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考虑,不用放弃学业……他付出这么多,只希望我能更好地成长。面对此,我不禁惭愧万分,成绩怎对得起他?他一人来到城里,于困顿寂寥中为自己的余生打拼。而我,在即将到来的十八岁,坐在温暖的教室里,与同学们说着闲话。我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总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原来他已经吃尽了没有学历的苦头,不愿让我去步他的后尘。

十八岁是人生的转折点 ,而我将会在十八岁迎来自己的高考。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我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一生的成败在此三年。这三年里我要把握好时间,爸爸当年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去找师父学手艺去了,我也在高中找到了自己的师父。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会好好努力,我要把爸爸缺失的知识全都学回来。爸爸的十八岁背井离乡为自己奋斗,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完成自己的学历,我的十八岁一定不要给自己留遗憾,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爸爸的遗憾!

(本文获第十五届“新作文杯”全国高中生放胆作文大赛一等奖)

评委意见

情感既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写作的来源。“情动于中,不得不发。”很多文字的出现本是如此,本文又是一个代表。看过很多书写亲情的文字,但多是对父母当下情态的描述,很少去追溯父母的过往。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父母在我们心里似乎从来没有年轻过,我们记录当下尚且来不及,哪里还可能去追忆过往?

其实,这是一种思路局限,也是一个写作盲区。所以本文的出现,才让我们眼前一亮。当然,在题材之外,本文之所以触动人心,在于作者以平实为技法,却饱含细节丰满、真情动人的内核。内核与技法相得益彰,我们读之不觉矫情,反而很有代入感。一种“我的父亲的十八岁是如何度过的”追问让我们也有下笔的冲动。这大约就是写作成功的一种证明吧。

(肖 尧)

猜你喜欢
手艺学历车间
老手艺
超过定额
“扶贫车间”拔穷根
膨胀学历
春·手艺
A7_p69
知识无力感
王子学手艺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