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曾在仁化境内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摧毁敌军设在仁化境内的碉堡26座,使红军得以进行短暂的休整,为继续北上创造了条件。红军长征在仁化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近日,记者一行在仁化重走长征路,沿着革命先烈们长征的足迹,去寻找那永恒的记忆……
83岁老人讲述铜鼓岭阻击战
铜鼓岭位于厚坑村南面,岭高坡陡,林密草深,岭下沟深陡峭,地势复杂。从岭脚到岭顶,只有一条通道,路窄弯曲,是城口镇通往仁化的要冲隘口。红军主力能在城口镇休整,筹集军饷,集结部队,顺利继续西进,是与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分不开的。
“当时,是江西来的国民党军队先到铜鼓岭的,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还架了两挺机关枪。”在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前,83岁的张良胜老人向记者讲述红军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故事。
“那一仗打得惨啊!死了好多人!”据张良胜介绍,1934年11月4日中午,奉命阻击敌从仁化方面增援追兵任务的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遭到敌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袭击。但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军指战员,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恶形势,随机应战,抢占有利地形,痛击敌人。双方激战了两昼一夜,最后红军以阵亡一百多人的惨烈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阴谋,并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作短暂休整和继续西进创造了条件。
解放后,为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烈士,人民政府在铜鼓岭修建了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街头宿营军民鱼水情深
城口镇四面群山、峰高谷狭,扼粤湘驿道之咽喉,国民党军将其看作湘南汝城至粤北仁化之间第二道封锁线上的重镇,调兵遣将、苦心经营,可谓固若金汤。
1934年11月2日,红军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宝棠率领一营指战员夜袭城口镇,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等物资,给红军在城口短暂休整创造了条件。
“占领城口镇后,红军就进行了休整。当时他们在街道上宿营,还在温泉那边清洗伤口。”仁化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刘耀东向记者介绍说,11月2日起至7日,红军在城口镇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总指挥部设在广州会馆(现在的城口镇中心小学),部队就在城口的街道宿营,当时河边街、正龙街的街巷屋檐下都睡满了红军。红军对民众秋毫无犯,军民关系十分融洽。休整期间,红军积极宣传革命政策,写贴宣传标语。以前,城口、恩村的一些房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的宣传口号和标语。现在,城口镇的宣传标语还在,可惜已经残缺不全,而恩村的宣传标语已经看不见了。当时,城口的群众也积极主动地帮助红军烧水做饭,给红军带路,收养护理红军伤病员,红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深。
古镇城口呈一派新姿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施,加上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城口这座昔日的秦汉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口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各级领导都比较关心,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些年,城口镇变化最大的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边远山区的道路建设尤为突出。”城口镇镇委书记李汉辉向记者介绍说,“十二五”以来,城口镇新城镇建设成效明显,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城口镇继续依托境内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传统古村落、温泉、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是接下来要发展的四个重点。”据李汉辉介绍,这四个重点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悉,城口镇以上寨村为示范点,投入60多万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通过积极争取,使其获得了“广东名村”的称号,为城口镇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温泉项目开发上,城口镇已经和广东丰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第一期建设预计投入5亿元;生态旅游方面,利用恩村黄洞的生态优势,吸引外资成立了仁化县蓝森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开发蓝森农业生态园;在红色旅游方面,主要是打造铜鼓岭至城口段红军长征旅游路线,并打造红军纪念广场和红军街。此外,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也将落户城口镇,为该镇的红色底蕴增添浓重的一笔。
80载春秋已逝,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无法体会战场上的悲壮情谊。但是重走长征路,能让踏在红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上的我们,领略先辈们为民族解放艰苦卓越、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新时期的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披荆斩棘,在新的长征路上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