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鑫海
【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没有自主的发言权。随着课改的不断革新,现在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案例回顾】
1.听是谁在唱歌
今年接手的3班有一个小男生叫浩×。他是一个非常安静听话的孩子,性格有点内向。每次音乐课上都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去唱歌、参与音乐活动。即使我把他点起来了,带着他一起做律动唱歌,他也不是十分放得开。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水乡歌儿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你上课做得那么好,听得那么认真,肯定在心里已经听会了,看会了。于是我让他组里的其他同学唱歌,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结果他不但不为难,接过乐器伴奏了起来,效果很好。经过我多次的鼓励,后面的音乐课程中他不但能够用乐器伴奏,还能开口唱歌了。
2.课堂好舞蹈
我去年教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由于我前一年已经教过一次二年级了,所以对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在歌曲律动的时候,我就向4班的孩子们展示了之前设计好的动作,带着他们一起进行音乐律动。动作是根据歌词表达的意境来编创的。在律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梦×同学不是特别积极(这个孩子平时音乐课堂上还是十分活泼的)。于是我问她:“梦×,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怎么律动的时候看起来很拘束呢?”梦×说:“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歌曲中的‘小虫不叫了和‘小鸟不飞了这么来表现。”孩子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仔细一看,发现梦×编创的动作也非常合适,而且从完成程度上来说,更适合二年级的孩子来完成,比我编创的动作简单但是更加富有童趣。我对梦×竖起了大拇指,并表扬她的舞蹈动作是我们的“课堂好舞蹈”,并让全班同学给她鼓掌,表扬她,并将她编创的动作融合到歌曲律动中来。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般律动自己编创的舞蹈,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
3.我是最棒的
在教授二年级《蒲公英》一课的时候,歌曲已经教唱完毕,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分钟,自己为每一句歌词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看看哪个小组是最棒的,编得动作最好。在讨论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都派了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他们编创的舞蹈。最后经过整合,将舞蹈和演唱相结合。孩子们很轻松地就将歌曲的歌词记了下来,并且表演得热情高涨。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也是如此,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有的负责伴奏,有的负责伴舞,有的负责演唱。课堂的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
【案例反思】
一、教师注重语言鼓励,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和学生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有了平等和谐的音乐氛围,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我们经常发现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二、转变评价方式,增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学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新课程的评价是改变了原来课程所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首先用爬“金字塔”的形式来促进他们发展,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个“闪光点”,就给他们鼓励。其次是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学习以及展示中,让学生自己评价,引导学生互评,使他们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才是最好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强调结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相互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合作,能使孩子们反应迅速,灵活多变,使儿童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及他们体验着同一种情感共鸣。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个性,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控能力、独立判断决断能力、自学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樊文仙.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J].新课程(上),2015(1).
[2]邱丽平.把音乐的快乐还给学生[J].辅导员,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