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

2016-05-14 17:12王晓燕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信息技术

王晓燕

摘 要: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游戏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渗透信息技术,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媒体资源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中,我们对“如何有效地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这类问题,常常因为面对的学生过多、学生兴趣不浓,感到力不从心。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深入渗透,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今天,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文将以课例《换把椅子坐一坐》《认识我自己》反思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堂的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贯穿于心理健康活动课堂各个阶段

1.团体热身阶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节课的效果。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情景、故事、游戏、类比、启发、音像、图示导入等。

如,《换把椅子坐一坐》一课的导入,“比比哪个苹果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好奇心进入后面的环节,现实课堂中,我左右手各拿一个苹果,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请个别同学上台来观察,从而得出到底哪个苹果好。这样的演示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到底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而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翻转技巧,将苹果图片展示在PPT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了。“撕纸游戏”,通过教师说,学生做来完成任务,最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出现,为了更好地分享和对比,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形状拍成图片,在PPT中展示,学生对比。这样良好的导入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气氛,激发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表现欲,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团体转换阶段

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存贮记忆、高速运转、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中于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换把椅子坐一坐》这节课中,“我是森林冒险家”是需要学生先进行自我选择,后小组讨论,为了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不仅制作相关森林场景的图片,我还选择了一首符合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有情真意切的体验,进而做出选择,并且思考理由。再比如,在《认识我自己》这节心理活动课上,我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画像”。在学生作画的时间内,我播放一首好听的轻音乐,使得学生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能够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详细具体的描绘,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更好的反思,从而促进了后面分享环节的热烈展开。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提供讨论案例和材料,丰富活动课内容,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悟与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对照。

在心理活动课《换把椅子坐一坐》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换位思考,在上课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生活情境的录像:小东和小西在楼梯口相撞后两种不同的表现。看了录像后,学生都尝试着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分析,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感受。这种巧妙地运用录像回放的手法,教育效果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演练阶段,我事先利用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模式收集了学生中存在的烦恼,制作成“烦恼树”,“树上”长满了小小的“烦恼果”,对果子进行编号,让小组选择号码,利用触发器,点到小果子,小果子就变大,这样就可以很直观看到果子上的烦恼是什么,而不会因为有些学生距离较远而看不清。再次点击大果子时,就在相应号码的小果子上显示出来。这种触发器技术的运用,直接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而且抽号码后知道题目的形式,有种神秘感,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这是简单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4.团体结束阶段

活动课结束时,提出思考问题,课后延伸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不可缺少,否则这节课就不完整。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必须把课堂上的活动、感悟以及新的认知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在这里,提出让学生尝试完成的活动作业,通过PPT展示的样例和要求,便于学生模仿,让学生有清晰、明确的理解,知道如何做。在《认识我自己》一课的结束部分,我通过视频播放心理健康手语舞《我真的很不错》,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结束本课,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活动中,教师要先示范,学生起立,精神饱满地用自信的声音喊出来,并做动作,一遍比一遍更有力量和速度,进而引发学生共鸣。

二、信息技术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的反思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多媒体课件中集光、形、色于一体,能使抽象化为形象,静态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因此,如果能将以往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转换成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分清主次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哪些环节需要多媒体技术,展示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展示。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在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体验—分享—交流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2.有机结合促进成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课件,力求画面简洁、主题鲜明,动态影像与音效适量,防止学生出现视觉疲劳与注意力分散。上课时准确把握好时间安排,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尽可能把教学环节明确标注在课件上,比如,快乐热身、共同探讨、引发问题、观点汇集、尝试实践、总结思考等,这样使活动课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活动氛围与层次更明显。

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还必须会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婷婷.浅谈微课程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3).

[2]邓公明.巧用信息技术,演绎精彩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6).

[3]宋颖.谈谈小学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学科的整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22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信息技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