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道景观设计研究

2016-05-14 15:41王栋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景观

王栋

摘要:指出了乡村绿道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区域特征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概念。归纳总结了乡村绿道的定义和类型,重点在景观设计层面结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和要求。

关键词:乡村绿道;景观;游憩;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7702

1 乡村绿道的相关概念

乡村绿道是指城乡间或城乡与自然之间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绿色开放空间。它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以广大的乡村及周边地区路网、水网等线形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融合生态功能、游憩功能、产业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最终目的为统一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根据乡村独特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当地景观要素的实际情况,可将乡村绿道可分为生态型、游憩型、乡村文化型、产业型四大类型。

2 乡村绿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生态

在景观植被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要求,以适地适树为准则,硬质景观的设计也要考虑材料的生态性。景观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景观建设对周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2 自然

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的景观树种,尽量减少人工化、工业化的景观特征,硬质景观也可考虑当地乡土材质,体现出乡村自然淳朴的景观风格。

2.3 经济

景观树种和材料以当地取材为主,避免或减少维护成本高的景观,为后期养护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2.4 乡土文化

景观设计要结合当地文化,体现出区域的地方特色,呈现区别于城市绿道的独特景观。

2.5 安全

由于乡村绿道机动车行驶较快,行人行进较为随意,景观周边可能存在河流湖泊、滑坡区等危险系数较高的区域,所以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3 乡村绿道景观设计的要素

3.1 绿道整体宽度

绿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廊道,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廊道宽度应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生态型绿道宽度可参考以下标准:线性廊道宽度最小为9 m;带状廊道宽度最小为61 m;河流廊道宽度最小为15 m。然而在乡村绿道的实际建设中,受到土地、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绿道的绿化带宽度受到制约。合理的绿道宽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并且争取满足理论要求。

3.2乡村绿道道路宽度

3.2.1 机动车道宽度

乡村绿道中的机动车道,一般是利用区域内原有的道路或从原有道路改建扩建而来,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新建机动车道。

允许车辆通行的景区道路宽度的确定,若按人车混行计算, 即根据交通以及游客最大高峰小时量来确定其宽度,计算公式如下:

B=(b1+ d1+ d2+ b2)×N。

其中:B为一级景区道路的宽度,m;b1为车辆宽度,m(一般普通汽车按2.5 m 计算,电瓶车按1.5 m计算);b2为一条人行道的宽度,m(一般按0.75 m 计算);d1车与车之间的安全距离,m(一般取0.5 m);d2为车与人之间安全间距,m(一般取0.5 m),N为自然数。

3.2.2 自行车道、步道宽度

我国标准自行车宽度一般为0.6 m,规定自行车两侧安全距离为0.45 m,自行车单车道安全宽度为1.5 m,双车道为2.5 m,三车道为3.5 m。

绿道步道的宽度主要决于人流量。一般而言,0.8~1.5 m宽的步道较适合一般的骑车、散步的需求,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可考虑2.5~3 m宽的步道。若步道超过3 m可在入口设置路障,避免机动车进入。

3.2.3 自行车道的长度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自行车绿道建设的经验,面向大众的短途自行车休闲游骑行速度在10~12 km/h,以日均骑行距离不超过20 km为宜,距离过短无法满足游憩功能,距离过长会使游客感觉疲劳和不适。

3.2.4 景观树种的选择

根据乡村绿道景观设计原则,景观树种的选择应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并根据植物地理自然分布以及生境的具体情况,适地适树的选择树种。这样一是可以突出当地乡土特色,二是降低建设成本,三是便于后期管护。在具体的树种选择和配植中,还应该从美学效果上综合考虑植被的色彩、季相变化、形态等多方面的需求。

植物群落的配植一般要追求多种混交种植,要注重树种间的比例与搭配,以及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合理搭配。在具体的栽植中还应考虑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之间的影响,还需注意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空间层次等。

乡村绿道的景观规划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具有一定观赏性并广泛种植的经济树种,例如在华北地区的山桃、山杏、板栗等,并可在一定区域内与农业作物搭配成片种植,既可形成良好的乡土景观效果,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2.5 游憩服务设施

乡村绿道的基础设施不仅是满足绿道的种种功能,也体现着整个绿道系统的形象。乡村绿道基础设施包括游客休息设施、自行车租赁和修理设施、通信设施、机动车出入口和停车场、小货店、医疗设施、健身设施、卫生间、照明设施、标志系统、野餐区、垃圾箱以及各种景观小品等。应根据每一条休闲绿道的不同功能需求来配置相应的设施。

为方便建设和管理,类似高速公路的服务方法,乡村绿道一般采用服务区(驿站)的形式,将部分基础设施予以集中,统一向游客提供服务。在重要的绿道节点,一般设置大型的服务区,以集合游客休息设施、自行车租赁和修理设施、通信设施、机动车出入口和停车场、小货店、医疗设施、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对于一些小型或次要的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设施小型服务区(驿站),集合几种需要的基础设施,如休息设施、小货店、卫生间等。在两个较远服务区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驿站,为游客提供临时休息场所。

在基础设施设置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节能环保的生态技术的应用,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其次要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相协调,体现当地乡土特色。同时还可以考虑与标识系统的设置相结合,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标志系统对于游憩型等的乡村绿道非常重要。因为乡村绿道区域面积较大,景点较为分散,人流相对较小,并且游客对区域内的辨识度较低,若绿道是缺乏完备的标志系统,容易对游客造成不便。

4 乡村绿道景观设计模式

由于乡村绿道辐射区域较大,长距离的线性景观较多,重复性较强,所以在道路两侧绿化带的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参考一般公路绿化的方式,将方案归纳成按一定的模式,其目的一是方便规划设计,二是方便后期施工,三是有利于整体风格的统一。

其中线性绿化带的规划设计,大体可分为绿化标准段设计模式和特殊地段设计模式。标准段设计模式是设计指根据乡村绿道实际情况,概括出几种线性景观的标准模式,以便在适应的地段采用相应的模式进行实施。各个模式之间可以在景观结构、风格、树种选择、工程造价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普通区段一般采用较低档次的模式。在一些重点区段,例如节点附近、景区附近的区段,可采用较高档次的模式。特殊地段设计模式是指针对绿道内少数不满足标准段模式条件的地区采用的专门的设计模式。设计模式中应包括道路或河流两侧的种植设计、活动空间的布置、景观小品的布置以及部分地段的特殊处理方式等。

乡村绿道中的包括服务区(驿站)、景观节点等,也可以考虑采用模式化的方法,设计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袁 颖,徐文辉.游憩型绿道规划运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