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鹤
粮食加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提高粮食附加值、稳定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以来,粮食市场弱势运行,令不少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解决我国粮食行业的高库存问题,需要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尽快开展机制、体制改革,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不高,单一品种种植的生产基地不多,仓库内各品种小麦混存。诸如这些,导致小麦竞争力不强,销路不畅,农民增收困难。此外,河南虽先天具备产地加工等资源优势,但在全国粮食加工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粉加工行业的状况并不乐观,转型迫在眉睫。
企业的尴尬
近年来,河南省以小麦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以及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1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612家。河南省粮食局数据显示,全省小麦粉产量占到全国的32%,小麦加工业年加工转化能力、年产量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来源一般为自有储备、国有粮食储备和小批量市场收购三种。受小麦价格波动,加上收购资金、仓容不足,面粉企业自储供应一般能维持6个月左右,而国有粮库小麦拍卖价明显高于市场价。2015年度河南省政策性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8元/斤,国有粮库小麦到厂价为1.27元/斤。
“一方面,政策性粮食顺价销售受阻,形成高库存;另一方面,加工企业哄抢商品粮,造成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小麦成本在面粉加工企业总成本中一般占80%左右,居高不下的小麦价格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急剧增加。”河南省粮食局流通与经济发展处副处长陈晓鹏介绍。
原粮价格多由政策性定价支撑,粮食成品的价格则完全由市场形成。2006年河南省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小麦价格从0.68元/斤涨到1.18元/斤,涨幅为73.5%;同期,50斤包装面粉平均价格涨幅为40%。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麸皮曾是企业的赢利点,但受到饲养业下滑和进口替代产品的冲击,麸皮价格已经降到0.35元/斤,而去年这个时候是0.85元/斤。加上春节后小麦价格上涨,企业彻底陷入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下压、成本价格‘地板抬升挤压的境地。”今麦郎面粉(安阳)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广发说。这个日加工小麦500吨的中型企业如今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
“现在是以销定产、以产定购,在当前市场大趋势下,没法大规模生产。”熊广发说,只能随行就市,为了不把客户丢掉,即使亏损也要维持住现有客户需求。“生产就会赔钱,不生产就会把市场赔掉”。
过剩与不足
扶沟县一家日产50吨的小型面粉厂负责人赵青山说,2013年前加工普通面粉还能挣到钱,从2014年开始工厂都是处于半停产状态,去年干脆关了。
“短期内这种‘麦强面弱的格局破解不了,现在企业都在硬撑。”开封市天源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勇说,作为日加工小麦1000吨的大型企业,应对市场的手段除了探寻专用粉开发出路外,只能“硬撑”。
“产品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是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陈晓鹏表示,河南小麦粉中销售不畅的普通面粉产量占年小麦实际加工总量的90%以上,而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仅占9%。
对于当前这种情况,河南省面粉加工业银企协作发展促进会会长、一加一天然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认为,推进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是面粉企业破解发展困局的根本途径。
走在前面的企业已经从中受益:河南华星粉业集团生产的富硒系列休闲食品深受市场欢迎;河南远征集团、漯河雪健公司从单一面粉产品延伸到鲜湿面、馒头等,走主食产业化的路子,日子过得挺红火。
但转型还存在不少困难,资金是个大问题。受到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金融机构纷纷调低对粮食加工企业贷款授信额度。一些企业为了摆脱同质低水平竞争的处境,改变银行短期贷款用途进行升级改造,引发银行作出大面积过激反应,进一步恶化了银企关系。
此外,企业也常陷入“无米之炊”境地。熊广发指出,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的价格优势难以体现,粮食种植结构无法与市场需求对接,使面粉加工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淖。
“永城”参照
“我种了约2000亩小麦,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卖给中储粮。”7月6日,永城市城厢乡南郝村种粮大户莫时彦正用卡车将小麦拉到附近的中储粮收购点,他家小麦今年平均亩产500公斤。虽然自家的小麦已卖出,但莫时彦仍抱怨粮食价格不稳定,很多农民卖粮遇到难题。
作为我国第二大面粉生产基地,永城年加工小麦面粉能力达30多亿公斤,小麦市场需求十分庞大。而产销不对路,则让农民和企业都陷入了尴尬。
“我们的小麦原料很多要去外省购买,家门口的小麦品种不合适,只能干着急。”河南麦客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威说,该企业有80%的原料来自厦门、深圳等地,本地原料只占到20%。原因是永城的小麦种植结构以中筋品种为主,而适合做食品加工的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分别只有10万亩和2万亩。
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解决粮食库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永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河南富硒土壤种植基地,永城希望通过扩大富硒、强筋、弱筋3种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积极生产优质专用小麦,打造永城小麦‘富硒品牌,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永城市委书记孟庆勇说,“此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麦强面弱的瓶颈,打出综合施策、精准施策组合拳,这不只对永城,对整个中原地区来说都意义重大。”
通过生产富硒小麦,永城试图解决粮食去库存问题,捅破农民增收、面企增利的“天花板”。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上,永城提出“重视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按下了向“中国食品城”发展的转型按钮。
永城小麦产业现状,无疑为我国特别是河南未来小麦发展提供了参照。
“联盟”力量
5月17日,新乡市延津县,即将收获的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区内,麦浪翻涌似海。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此成立,标志着推进我国优质小麦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学研“航母”正式编队启航。
河南为什么要领头组建全国性的优质小麦产学研创新联盟?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在不断追求高产稳产,创造了夏粮“十二连增”骄人佳绩的同时,小麦生产中“卖粮难”“卖不上好价”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省农业科研机构近年来大力研究、发展优质高产小麦种植。”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雷振生研究员认为,促进小麦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发展,对于河南农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是通过科技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路径。
雷振生说,为了把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改变小麦产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正式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成立大会上,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排出了国内小麦产业界强大“阵容”:以程顺和、赵振东、张新友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邀请了国内一批顶尖的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30人专家委员会;以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为首,汇聚了29家国内一流的产学研机构作为成员单位。
“要实现优质小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种植,统一实现优质小麦的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循环化发展。”雷振生说,联盟成立后的当务之急,是吸纳更多优秀产学研机构参与,加快建立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他表示,联盟3年内的目标,是将优质小麦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
取胜之道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农产品加工处处长钱秋忠认为,面粉行业的去产能要通过鼓励企业实行兼并、整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自建有10万亩弱筋小麦种植基地。“目前国内一些著名糕饼加工企业已经陆续采用我们的弱筋面粉替代进口弱筋面粉。”公司销售总监杨智勇说。
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走“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路线。“市场对专用粉需求潜力巨大,企业要发展不同特色的面粉产品,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公司董事长朱连良说。
“利用当前市场倒逼机制,加快关联企业实质性重组整合,实现企业抱团取暖、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王刚说,要采取差异化竞争,探索出适销对路产品和市场前景好的工艺。
对于粮食加工发展路径,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程大友认为,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促进粮食加工产品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
钱秋忠介绍,河南还要发挥面制品大省优势,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关联企业整合重组等途径,推动面粉企业产品进入省内面制品企业供应链体系,发展“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同时,开展食品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创新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注重用户体验、用户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