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军
常有青年问:如何研究教学?怎么找不到窍门?也有些上了岁数的同师困惑:教了几十年,教材熟透了,却常常感到课堂没有新意,也失掉了改进的动力和方法。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是却有一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处处找到研究的法门,时时遇到创新的机缘。这个办法,就是记录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首先是一种课堂记录。因为总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总是面对学生每一天的不同状况,你的上课实况,并不总与你的教学设计相吻合。教学之难,往往并不在于你能否设计出漂亮的教学方案,而在于,你的设计总是遇见课堂上形形色色的新情况——计划好的进度卡了壳儿,预计讲授的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没有按照预期计划跟上你的讲授节奏,你特别喜欢的内容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总之,你的计划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产生了冲撞。也有时候,很意外,学生们出色地领悟了你认为很难的知识点,他们的回答出人意料,格外富有启发性……这样的时候,你该做点儿什么?你是否正要拿起笔来,将这些意外、矛盾、惊喜记录下来?其实这时候的记录,才是你面对的教学真问题,恰好蕴含着你要研究的教学课题,是解开你教学难有新意症结的关键。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记录课堂,不如说,我们是在用记录的方式,捕捉着自己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没有这样的记录,所谓的教学研究,往往就是架空的论证,凭空的想象,没有实际意义。很多教师抱怨教学研究不能指导实际教学,很多教学论文没有阅读的价值。其实正好说明,我们很多人眼中的教研论文,就是一种为了评职称、展示业绩的应景文章,是一种外在于我们教学生存状况的应付性写作。
这样看来,要开展所谓的教学研究,首先必须养成记录课堂的习惯。刚开始拿起笔是沉重的:课堂上发生了那么多事,一部二十四史,该从何说起呢?很多教师的经验表明,为了应付某种教研写作,即便现在有录音笔,有录像条件,要完成一堂课的课堂实录,实在是一件苦差事。那么,记录一个片段怎么样?写一个环节如何?只记录跟一个同学的对话行不行?只写某一个同学板演时的反应好吗?或者,就写一下你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就写一下你对某一个特别词语揣摩的效果?甚至,你不一定写下一个片段的全部过程,而是,你只需要在课本上相应的位置,赶快留下一个问号,抓紧写下你刚刚解答时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是,你养成了在刚刚下课后赶快有所记录的这种富有活力的习惯。
保持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像那个在维也纳森林里早晨醒过来的施特劳斯,发现鸟儿的叫声跟森林里牧人的号角,正好组合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从而写出了自己的《维也纳森林圆舞曲》。施特劳斯善于抓住灵感,所以他才是华尔兹之王。而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的老师,会在长期的记录中,形成迅速捕捉“课堂灵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是艺术,那么,这种对课堂灵感的记录,正好让教师像一切艺术家一样,因为留下了课堂上与学生相遇时最微妙的时刻,最特别的细节,最纠结的状态,最欢悦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从而变成了怀揣无数教学“珍宝”的人。因此,他会思考那些纠结,利用最美妙的机缘,将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历史,变成新的一节课上用崭新的教学设计巧妙解决问题的法宝。因此,完全可以这样描述教学艺术:善于积累课堂真实状况的教师将过去与今天巧妙连接后产生的最佳教学生命状态。
教学后留下的富有典型性的例子,不仅让我们时时面对着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对象、材料,也让我们始终能够保持专业上的敏锐,让我们活力洋溢,感到教学过程的无穷趣味。案例写作如同诗人推敲美妙的诗句、画家寻找奇特的构图、雕塑家琢磨新鲜的造型,让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找到了创作的动力——上一节课提供的素材,为下一节课架好了支点。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将视野伸展到更广袤的风景中。你由此形成教育生涯的良性循环,而不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渐渐损耗着课堂热情,而是始终精神旺健地走在向前进步的台阶上。太阳总是新的,每一节课都不一样,都是一个机缘,都是一扇新的大门。
教学案例因此是教师的生命记录。如果说丰美的回忆使人富有内涵,使人感情饱满,那么,常记常新的教学案例,会使你变成了丰富自己生命的写作者。丰子恺先生当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就曾写下《教师日记》,他的教育生涯直接促进了他日后的艺术创作。苏霍姆林斯基留下的大量教育著作,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教育案例构成。而我们今天阅读他们当年这些文字,除了受到深刻启迪外,还有一种阅读美文的享受。因为,善于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他笔下的这种教育叙事,其实正好是一种美丽的教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