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因此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翻译工作承担着传播中华文明的重担。本文对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文中出现的各种翻译失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方法,旨在提高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展品 翻译失误
一、引言
博物馆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财富。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作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翻译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博物馆文物展品的英译特点是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朴实无华,条理清楚,内容完整。笔者在参观了当地的几家博物馆之后,发现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的水平质量参差不齐,这对于国外参观者正确了解中国文物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使其无法更好的了解中华文明,因此通过此文为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翻译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见解,希望能引起翻译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注意,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翻译的水平,更好的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以及传播。
二、博物文物展品英译存在的翻译失误
诺德提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目的论对翻译失误的定义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某种服务于译文预期读者的功能,那么任何妨害实现该翻译目的的现象就是一种翻译失误”。“Nord 将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地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即功能翻译失误,文化翻译失误,语言翻译失误和文本特有的翻译失误”。功能性翻译失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是最高层次的翻译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涵盖了译文中的所有翻译失误,因为只要是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译文的预期功能。产生功能性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或译文的受众。文化翻译失误(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 一种具体层次上的功能性翻译失误。弗米尔(Vermeer)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的个体成员为了与其他所有成员相同或相异所必须熟知的一整套规范和惯例”。文化上的翻译失误是由译者在再现原文或改写原文特定文化规约时决策不当所造成的。语言翻译失误虽然看上去处于较低层次,不起眼,但对译文实现预期功能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它主要是由语言结构的翻译不适当而引起的。语言翻译失误主要体现在词、短语和句子层面上。
近几年博物馆对文物展品的英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大量的文字简述,错误的出现在所难免。根据翻译失误的定义,目前博物馆文物展品的译文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语法翻译失误。例如在某博物馆中“盗洞”的译文是Hole Digged for Stealing Relics。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dig”的过去分词是“dug”,而不是“digged”,译文出现了明显的拼写错误。又如在某博物馆中出现了很多年代的拼写错误,其中“咸通”译为“Zian Tong”,“贞观”成了“Zheng Guan”,“咸平”被译为 “ Xiao Ping”, “光绪”被译为“Gong Xu”。还有朝代被拼写为“dynaoty”,“撰文”为 “text”, “书写” 为 “calligrapher” 等等,这些明显的语法错误严重影响了译文的质量。
2.语用翻译失误。语用翻译失误主要体现在译文不一致和逐字翻译。
译文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例句中,下面的译文都摘自同一博物馆,“席纹陶钵”被译为An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ting,然而“席纹红陶钵”却被译为Red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在朗文现代词典中 “mat”一词的释义为a small flat piece of thick rough material which covers part of floor etc.,然而“matting” 则指 strong rough material used for making mats,因此明显可以看出译文中存在明显的翻译失误。还有下面的例子也很明显:“比丘尼法琬禅师碑” 译为THE TABLET TO CHAN MASTER BHIKSUNI FAWAN,“皇甫诞碑”STONE TABLET OF HUANGFU DAN“隆阐法师碑”THE TABLET OF MASTER MONK LONGCHAN,同为纪念石碑,但前后译文中明显的不一致。
逐字翻译从以下的实例中可反映出来,例如在某历史博物馆“杜虎符”这一文物的译文是Du Tiger-Shaped Tally,文物“皇后之玺”的译文是The EmpressJade Seal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Huang Hou Zhi Xi”。这两个文物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完全没有体现在译文中,“杜虎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此符铸于秦惠文君称王前,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而这里的译文只体现出其形状,完全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皇后之玺”的译文也是相同,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后,每人都有显示其身份的玉玺,而这件是西汉太后吕雉的,这里的译文完全忽略了这一重要信息。
三、如何提高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
1.翻译人员应该努力提高其自身文化素养。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物的文化内涵。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亦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翻译过程中查找相对应的词汇或者不时地补充文化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翻译工作效率更可以更高翻译文的准备性。当然,译者需要根据原语和目的语的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语法规则等对搜索到的结果作出正确而又理性的判断,在经过理解、翻译、修改、校核四个阶段后,才能有效地用另一种语言使原文再现。
2.通过灵活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的主要方法有音译、直译、意译、加注、增减以及各种翻译方法的结合等,译者可依据特定条件选择较优译法,以最大程度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首先,在保持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直译法。语言表达方法众多,要是文物译者可以将原语文化里面词语利用直译的方法呈献给读者,将为其带来一种较好的愉悦感,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丰富译语的语言。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要是从功能、形式等方面均能够为文物找到合适的译文,则可以通过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其次,因英汉双方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原语里面的许多文体信息或者文化词语在译文里面不能进行有效表达,从而产生一定的语义空缺。为对该种空缺进行有效弥补,一般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实现。注释形式非常多样,长短不一;除去包括原文信息,还可以涉及到非原文本身信息内容。文物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半音译的处理法。利用该方法需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文物在目的语里面不能进行翻译;第二,半音译后应该辅以必要的注释。使读者能够自注释中充分了解文物信息,充分体现文物的文化传播作用。
3.排版印刷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他们对待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到认真、负责、严谨,办事,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机械性错误的出现。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为博物馆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引导,具体可以通过选派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指导博物馆中的不规范的译文提出好的修改建议,也可以组织专门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博物馆文物文物展品的译文进行校对,从而达到准确传播我国文化精髓的目的。
四、结语
博物馆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博物馆文物展品的翻译工作,归根结底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博物馆各种文物展品资料中饱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给文博领域的外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文物展品翻译中的翻译失误,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来跨越文化鸿沟,在两国文化之间完成的重建,译者只有对各种翻译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及其特定的适用环境熟悉掌握灵活运用,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交际目的,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把中华灿烂文化推向世界,不断得到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王民.博物馆解说牌示文本创作研究[J].热带地理,2010 (30).
[2]郦青,胡学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20).
[3]刘春英.英汉·汉英文化考古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4]李运兴.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徐晓艳,田昌.博物馆陈列介绍的翻译失误与修改[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
[6]宗瑞华.文物古迹译名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6JK125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16SKYB25)。
作者简介:姚艳(1981-),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