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锋
从甲骨、钟鼎、竹简、纸张到录音带、录像带、磁盘、磁带、光盘、蓝光光盘这些存储方法,都是人类文明记录和延续的媒介。地质电子档案是在地质科技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成果报告、附图、附表、数据库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收藏了我国二十世纪初以来形成的各种电子档案13万多种。其中主要有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环勘查、物化遥勘查、地质科学研究七类地质资料。电子档案可广泛服务于地球科学研究、地质、矿产、环境、灾害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我国国防、工程建设、资源保障、军事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开展对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档案组织形式和数据格式
按照《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中规定:“每种电子档案由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表类、附件类、数据库和软件类、多媒体类、其它类八类文件构成”。电子档案文本类电子文件的格式为通用的文本文件格式。附图类电子文件的格式遵循OGC(OpenGISConsortium,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协议的主流工具软件来制作。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符合相关建库标准或工作指南(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在相应的工具软件和环境下,保证数据库和软件能够被正确地浏览和使用。
二、电子档案保存相关问题、现状、趋势
1.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易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档案必须依赖计算机设备、软件才能读出的这一特征,给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利用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计算机设备发生故障,电子档案就读不出来;其次是由于电子档案是在不同计算机系统、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有可能出现不兼容问题,造成电子档案无法读取;再次是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会造成无法读取;特别是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复杂性使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问题涉及面广、复杂性大,计算机系统极易遭到攻击或破坏,如:易被篡改、软件被修改或被破坏,信息易泄露,或被窃取。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存储介质可以永久地保存档案和信息资料,但我们可选择到适合本行业档案和信息资料存储的介质。同时在存储介质的使用上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技术,适应不同需求的更加先进的系统来实现大容量档案及信息资料的长期、安全保存。
2.电子档案保存现状与趋势
随着新汇交资料含有大型数据库的项目成果逐年增多,电子档案数据量从几十GB、几百GB发展到几个TB,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和研究,寻求更科学、安全、操作便捷的解决方案,在确保电子档案完整、可读、有效的前提下,开展对电子档案进行长期安全的保存。目前,已完成了对电子档案多种介质载体的备份。近年来,电子档案数据量呈现迅猛递增趋势,全国地质资料馆。2012年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量4.5TB;2013年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量8.1TB;2014年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量10TB;2015年预计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量达30TB;2016年预计新增电子档案数据量达45TB。截止2015年12月,电子档案134813种,总电子数据量已达80TB。
3.电子档案光存储最佳载体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数据存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半导体存储、硬盘存储、光存储。光存储的记录原理为物理记录方式。一次性写入式光盘,在第一次写入记录信息后,介质的物理特性发生永久性变化,只能写一次,写入后的信息不能再改变,只能读。因此,在三种存储方式中,光盘是最适于进行大量数据长期安全保存的最佳离线载体。
档案级光盘的归档寿命大于20年。档案级光盘是以光盘信息长期保存为目标。普通光盘是以信号不丢失和可刻录性为目标,而档案级光盘是以光盘信息长期保存为目标。档案级光盘在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和出厂质量检测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从原材料的选择上保证光盘质量。档案级光盘是在信号不丢失和可刻录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调光盘的保存质量和保存寿命,为光盘信息的长期可读提供了安全保障。
蓝光光盘在图像数据的存储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从技术上满足了最高标准的数据存储需求,以其性能优良、适合大数据存储、存储寿命长和写入的数据不能更改、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目前最理想的离线存储媒介。目前,蓝光光盘单片容量有25GB、50GB、100GB,并已经标准化、产业化。数据信息内容一经写入不可修改,存储寿命大于50年,可抗电磁冲击。蓝光光盘应用对于保证光盘存储中的档案信息长期安全可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长期安全存储是当今信息产业的核心。信息产业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而且只能是离线存储。如何安全地存储这些海量数据信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蓝光存储是我们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手段。因此,光存储是最安全的,而蓝光存储是目前容量最大、成本最低、市场前景最好的存储技术。蓝光存储主要面向医疗、图文档案、广播影视等对存档有较大需求的企业级用户。蓝光光盘已经成为光盘技术中的新媒介,将光盘技术的发展推向高峰,其高存储量和快速传输等优点为各档案馆的光盘存储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应用实践
1.电子档案“4-3-2”安全存储策略
全国地质资料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安全保障条件,采取4-3-2的数据安全存储策略,即:4种备份介质,至少3种不同的物理载体,至少2种是可移动的、离线的永久备份载体。即:选用光盘、磁带和磁盘阵列三种介质作为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备份介质。硬盘为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用硬盘。
2.档案级光盘、蓝光光盘最佳载体应用
档案级光盘、蓝光光盘以其性能优良、存储寿命长和写入的数据不能更改、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离线存储最佳载体。档案级光盘的应用,对于保证光盘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可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蓝光光盘的应用更适合于大数据量的电子档案的存储,减少了繁琐的分盘,光盘载体外标签制作,为光盘存储和光盘数据检索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蓝光光盘为电子档案光盘存储提供了安全的技术保障。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档案光盘载体备份了2套:档案级光盘载体保存了11000多片;蓝光光盘保存了2000多片。
3.电子档案安全保存全流程监控和质量保障措施
在国家发布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的框架下,开展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工作。电子档案备份工作是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首要的基础性工作。电子档案备份是采用电子文件管理软件(TotalCommander)复制、传递数据,采用数字化检查软件对备份载体数据进行有效性抽查,采用文件夹比较软件(BeyongCompare)对备份介质数据进行一致性对比检查等技术方法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可读、安全。在电子档案备份工作过程中,严格按备份流程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备份管理制度、自检和互检制度,加强对备份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确保备份的电子档案多套介质载体数据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可读性,确保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存储工作顺畅和数据的保密与安全。
4.建立两地三点的长期安全保存保障体系
为预防大范围自然灾害,多点异质异地灾备方式逐渐成为灾备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14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建立了电子档案异质异地的备份工作机制,形成了“两地三点”(即:本地、同城异地、异城异地)的存储安全保障体系:全国地质资料馆库房存放1套移动硬盘和1套服务器(磁盘阵列);同城异地--燕郊冶金档案馆存放1套蓝光光盘和1套磁带;异城异地—甘肃档案馆存放1套档案级光盘和1套磁带。使电子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四、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建议
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是提高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必须以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障理论为指导,从管理、技术、人员、活动全方位建立动态的、独立的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地质资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会遭受的安全威胁、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方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渗透到电子档案的形成阶段、保管阶段和维护阶段。
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工作开展要理论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更有效地解决现阶段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据信息安全的定义,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目标有四个,即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长期)可用性。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动态、便利、适度保护的原则,主要从实体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以及网络安全四个方面入手。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存过程管理应是一个包含法制标准、基础设施、组织管理、安全技术、灾难恢复机制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过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对每一个环节如: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系统服务、应用程序等软硬件系统加强过程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