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 杨楠
摘 要:翻译工作坊有别于传统翻译课训练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培养职业化译员为目标,倡导实践为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翻译工作坊模式符合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成为专业译员培养的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应用型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9-0115-0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译员的作用愈加凸显。但目前在街上却总能见到令人费解的外语标识,一些翻译公司常炮制不伦不类的译文,作为未来翻译行业中坚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却还在纸上谈兵,这令人尴尬不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是外语界的使命之一,但目前外语本科生大多缺乏翻译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目前如果希望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翻译训练,除了进入专业翻译机构外,就只能报考翻译方向研究生。所谓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知识深厚、翻译能力扎实和综合素质过硬。此处的“知识”指的是外语知识、专业应用领域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综合,此类人才需要既有胜任某种领域具体翻译的能力,又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储备,这需要借助于成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深受传统外语学术性人才培养思想的影响,鲜见专业的、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
一、传统翻译教学
在外语学习中,翻译最能考验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也最能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各种全国级外语考试中只有翻译资格证考试是单独的专项测试,其他都属于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由此可见,国家对外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培养极为重视。但是在传统外语教学中,翻译培养模式是将翻译视为外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外语专业低年级阶段不会开设独立翻译课,翻译训练主要依靠精读课文翻译和课后翻译题,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理解只能局限于具体的例子,很难形成系统。教师鲜有机会从语篇角度进行翻译专项讲解。教师多使用“译文答案”与学生的译文进行对比、点评,后者多处于被动聆听状态,该翻译教学被称作“以作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1]。不可否认,该模式比较适合外语学习初期,此时学生的语法、词汇等知识很有限,翻译更类似于模仿,即将学过的句子和表达经过适当变形套用在译文中。此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是:翻译学习附庸化;翻译讲解碎片化,重语法、词汇,轻语篇;唯“结果对比”至上。本科高年级会开设翻译课,周期多为1学期,每周2学时。选材内容多为文学语体、报刊—政论语体,对实用性强的科学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涉猎少;理论教学、策略讲解占较大比重,翻译实践、译作讲评时间有限;一对多的情况下,教师只讲评典型问题。限于课时和授课内容等,师生互动很少。学生的笔译和口译能力培养刚刚进入佳境课程已经过半。该模式主要依据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其本质是外语精读课中翻译练习的某种延续和深化。该课堂容易衍生教师绝对主导的灌输式教学,虽然将其等同于“教师一言堂”未免武断,但典型的“被动式聆听”模式可能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产生挫败感,积极性和应变性会被逐步消磨掉。单向为主的信息传递模式在理论性强的课堂中效果显著,但对实践性突出的课程来说,确有可商榷之处。加强师生互动是扭转局面的最有效方法,但碍于人数和时间限制,互动比重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翻译思路厘清,长此以往,学生在听懂教师的思路后便可能产生已经完全理解的错觉,如让其独立翻译,效果仍未必理想。
目前出现了新的翻译教学理念:翻译课逐渐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2]。翻译训练逐渐由“结果对比模式”转变为“过程取向模式”,以求加强“学生对自己在执行翻译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注”,通过“讨论成功将标记与理解的翻译与语言知识运用到其他的翻译任务中[3]。在课时少、周期短、其他课程联动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翻译课大幅调整尚需时间。传统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刚步入高年级的学习者来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仍难以完全被取代。但一段时间后单向传授的问题就会凸显,因此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开展翻译训练是很必要的。其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也在推动翻译教学改革。翻译训练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个意识必须明确传达给学生。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就必须勇于探索。
二、翻译工作坊介绍
“工作坊”源于英语“workshop”,指工厂式、目的明确的团体性互助交流学习模式。翻译工作坊培养模式产生于美国,已经成为欧美国家译员培养系统中较成功的模式之一。该模式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设计学领域。同一时期,美国的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将工作坊机制引入翻译教学,在爱荷华大学创立了翻译工作坊,自此工作坊模式被外语教育界所接受。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根茨勒(Gentzler E.)认为:“翻译工作坊是一种类似于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论坛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译者一起从事翻译活动。”[4]翻译工作坊是指在进行实践、研究、探讨、相互促进的翻译学习活动。“翻译工作坊”强调的是学生的翻译实践而非理论研究。该翻译教学模式的优势不仅在于学生可接触更新、更系统的翻译知识和实践,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将面临更大挑战[5]。我国引进翻译工作坊模式较晚,英语界约十年前才开始推广,目前内地以及香港多所高校英语专业正在使用。有别于传统课堂,翻译工作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主体,相互交流、分享、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该训练模式以真实或者模拟的任务作为训练内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更多由自己决定。学生在翻译和讨论的过程中作为主体参与每个环节的操作,不仅锻炼翻译能力,也加强了团队协作力。翻译工作坊不再是封闭式的,不再是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单方向知识传授,不再仅依靠每种语体发一两例文配合以点带面的讲解,而是把翻译实践真正带入了自主学习本身。目前俄语界将翻译工作坊作为翻译硕士的培养手段之一,本科生接触的机会较少。
三、培养过程
2015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翻译工作坊开始运行,工作坊结合学校整体办学特色,以市场翻译项目类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本项目定位于以实践促进翻译能力,以翻译提高整体俄语水平,构建轻松的互动性翻译学习模式,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形成系统的、相互促进的翻译学习模式。以讨论和对比的方式厘清翻译思路,归纳翻译技巧,初步接触国内外重要翻译理论,训练中实实在在地体会翻译过程中的思路转变、处理、取舍等问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高强度练习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能力、体会合作。翻译工作坊以学生间的翻译实践、翻译讨论为主,教师的组织和适当指导为辅。翻译人才的培养特性决定了翻译教师与普通外语教师的不同,翻译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外语综合知识和教学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对翻译理论和策略有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翻译工作坊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招募工作坊成员,选拔、组建团队。
2制定轮值负责制度,保证每次训练从筹备到总结全程有一个轮值书记官负责记录和协助团队成员进行资料整理。
3对指定材料进行翻译后举行译文讨论会。各成员将自己的译文打印好共享给其他成员,会上各成员针对各自和他人译文、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对比和讨论。在翻译工作坊开展活动的初期,可以由教师来指定翻译原文,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语体、题材选取的认识。在学生对选材工作熟悉后,将译文选取的主导权交给每次讨论会的轮值书记官。
4设立互评机制,学生们要认真研习其他成员的译文,并进行点评与分析。讨论中如果出现对某处的译文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则对该处进行重点讨论和重新翻译。许多情况下,争议点的出现都会引发热烈讨论,训练成效尤为突出。
5教师在讨论会上听取讨论意见,解答有争议问题,适当简要介绍普通翻译课不涉及的内容,如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翻译理论简述、自己的翻译实践心得、翻译职业感悟等,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翻译学知识或是从事翻译工作提供帮助。每次讨论结尾时由书记官总结翻译技巧、思路、问题。
6每一次讨论之后,团队成员要将自己以及其他人的问题、优点、教师的指导整理成文字,并深入记录自己的工作坊日志。每期的日志交给当期的轮值书记官整理,将好的译文、误译及修改、有价值的讨论等归档,并在下一次讨论会之前收集大家的反馈和新问题,将这些材料一并保存。
7在学生的翻译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后,帮助学生与可靠的专业翻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生所得经济收益全部归其自己所有。该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得到锻炼,并将新发现的问题作为翻译讨论会的研究对象,但讨论绝不涉及有关客户利益的关键信息。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非考试课程需重视。翻译工作坊只作为专项的翻译技能训练,没有列入选课系统,也不设期中、期末考试,表现不计入成绩。没有考试压力,一些同学对训练的重视有所下降,状态偶尔出现起伏。考试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用来检验一定时期内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6],实际上考试与吸收知识的关系经常发生颠倒,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意义。翻译工作坊中,学习内容的消化需要课堂各主体的共同努力,而不只是教师单向的意愿,最终讨论取得成功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的基础上。翻译工作坊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信息,从而对教学法和训练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师来说这也是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该双向互动在逐渐的磨合中可以达到平衡点,从而使翻译工作坊各主体都获得学习效果最大化。
2选材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翻译工作坊的目的,结合学生的切身需求,翻译工作坊的训练过程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原文文本的选择和训练形式上都必须坚持这一前提,工作坊成员应该有意识地选取市场中的翻译项目资料作为翻译对象(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版权意识强化和翻译职业操守培养,训练只选取社会上已经公开的项目资料为翻译文本,绝不擅自使用任何未经允许公开的资料,不泄露任何商业机密)。此类文本的翻译训练对于本科高年级学生就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翻译经验进行辅助,帮助学生深切体会新鲜文本的行文和措辞,以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地道和专业”。
3专业性文本知识强化。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接触的文本类型单一,对应用型文本的翻译经验和母语认知都有限。熟悉某种语体并熟练写作或翻译,需要系统性训练和实践。此时不能一味追求非教师主导,在翻译前必须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对中文同类文本进行学习,重点体会修辞特点、句法规则等,这是翻译前的必备功课。之后先进行由教师主导的专业文本翻译,教师对重要翻译规则要事先讲解,而后进入自主翻译和讨论。翻译工作坊的时间和频度毕竟有限,最理想的训练效果也只是限于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多了解翻译知识、多体验实用语体翻译实践,而最真实和丰富的翻译感悟和实践能力只能由学生在工作中逐渐积累。
4师生角色新定位。部分学生对教师主导过于依赖,在翻译工作坊训练初期表现出不适应,在需要独立表达时仍惯性地期待教师先给予提示。对于不继续读研的学生,本科高年级是其步入社会前的最后缓冲,学习独立思考是适应社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训练中必须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身份反转。
5校企合作需跟进。随着翻译工作坊训练的深化,需帮助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实践,例如加入翻译公司。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最大化,学生追求的是就业的便捷化[7]。企业更倾向招聘有经验的成熟译员,一般不愿花费资源在新员工的培养上,认为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只是学校的任务。与翻译公司的合作中,需要在学校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间寻求平衡,积极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
五、结论
翻译工作坊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再只是处于被动式地接受知识的环境中,而是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上,借助于多向交互式的交流和学习来接受知识,并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和内省。这样的训练可以将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得到的训练更接近未来的职场翻译。翻译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或教师指定的内容,而是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原文选取。翻译工作坊教学不以传统的方式传授翻译知识,而着重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阅读、如何理解以及如何传达思想进行自由讨论,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体验[8]。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让翻译从教师要求的“你该学”逐渐转变为学生想要的“我要学”。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高强度训练模式,翻译工作坊可以在训练层面最大限度地提升翻译实践能力,但是与真实的翻译工作仍有差距,真实的翻译工作将会比在校训练更复杂。翻译工作坊主要是授以“渔”,而非“鱼”。翻译工作坊不应该因学生毕业而终止,下一步需要建立在校生与毕业生网上讨论机制,让翻译训练冲破传统模式的樊篱和在校时间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4—88.
[2]胡壮麟.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1—25.
[3]曲雯,苏静.翻译教学模式的过程取向和译品取向的区别[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2):265—268.
[4]霍兴.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微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110—114.
[5]肖青.电梯行业英语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83—85.
[6]杨楠.科技俄语翻译考核方式改革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172—173.
[7]王红超.校企合作翻译实训工作坊STSRT模式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3,(2):106—108.
[8]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微探[J].中国翻译,2014,(4):32.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