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

2016-05-14 11:29郝玉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昆明湖颐和园造园

郝玉

凡是到过颐和园的人,无不对其精妙的人工建筑和率真自然的园林布局叹为观止。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皇家公园,也是中国最值得一去的园林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清漪”二字皆出于水,事实上,清漪园建造的初衷和建成后广受赞誉都与水有关。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筹备庆祝母亲的六十大寿,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京城西郊的西湖,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之水。乾隆皇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并耗银480余万两在此修建亭台楼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后经战火焚毁,慈禧重修拓建正式更名为颐和园。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乃至今日,颐和园一直都没有走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说圆明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那么颐和园亦足以称得上“水与园林结合的经典之作”。毫不夸张地说,颐和园中的水——昆明湖,赋予了颐和园灵魂,使它逃脱了平庸的命运而顾盼生辉,而流转生动。它是颐和园的灵气所在。

与生俱来的皇家贵族身份让颐和园的建筑不免端庄肃穆,若不是那昆明湖的碧波荡漾,恐怕乾隆皇帝并不会经常临幸至此,慈禧太后亦不会在其被焚毁后心心念念地执意复建。

单从占地面积上看,水域面积220公顷的颐和园是个绝对的水景园林。昆明湖是园内的主要湖泊,也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来源于造园者迎合帝王的求仙之心。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及慈禧均在湖上操练水军。

桥堤和岛屿以及颐和园周围的建筑只有在园中有着这么一汪昆明湖才能给人浪漫旖旎的风情和朦朦胧胧的意境与情趣。

昆明湖碧波荡漾,西堤一带垂柳依依,十七孔桥横卧湖上与玉泉山的秀丽山影倒映湖面,此时,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在晴空丽日泛舟昆明湖上,湖光水色,潋滟流波,山影秀丽,游人伫立湖畔远眺,撑伞的女子行走在十七孔桥上,让人恍如置身画卷之中,不知是湖中人看岸上美景还是岸上人看画中人呢?

颐和园那些穿越了百年历史沧桑的建筑,屹立不倒,仿佛中华民族傲岸的脊梁,它们是颐和园的筋骨,而昆明湖是颐和园弥漫的灵魂,被水环绕的园林有趣了,也可爱了。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诚然,水的灵动,活化了园林,渲染了园林氛围,假如颐和园没了昆明湖,那沿岸的亭台水榭、琼楼玉宇便成了散落四周的玉珠,而园内蜿蜒的水,将散落的珍珠串联了起来,整个园林有山有水有建筑,瞬间就活了。正如明人陶允嘉云:“山僧不放山泉出,缭绕阶前声瑟瑟。”怪不得中国的造园者历来都怕水流逃逸而去不复来,都费尽心机地借潭、池、沼、溪、涧留住水流,为园林引入灵气。

中国造园手法讲究水令人远,这一点颐和园得到了十足的印证。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波光粼粼,岸上的山石、建筑甚至是游人的身影都倒映在湖中,相映成趣,这样一来园子的表现空间就从地面上延伸到湖中,大大扩大了视觉感,让人感觉颐和园的园林空间十分深远,用古人诗句“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来形容此地湖水倒映山影的画面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说,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只承担为园林“造景”的功能,就远不足道也。殊不知,昆明湖更有一些现实意义。

正如清代著名文人尤侗在《水哉轩记》中对园林中水的概括,昆明湖在园中有着洁净之能、虚灵之形、动观之态、水纹之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排沙取尘,盖取诸洁;上浮天际,水隐灵居,窈冥恍惚,盖取诸虚;屑雨奔云,穿山越洞,坚匍有声,盖取诸动;潮回汐转,澜合论分,光彩混漾,盖取诸文”。

乾隆年间,昆明湖即是调蓄洪水,给农田灌溉的水库,为京城百姓提供生活之水,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之水,又为颐和园、圆明园输送造景养护之水,甚至曾是演练水兵之所,今日依然可供人游览赏景。

漫步园内,山石巍峨,花树掩映,那一汪碧池清流滋润得仿佛让空气都有了芳香,颐和园被誉为“东方古典皇家园林博物馆”驰名国内外一定有昆明湖的功劳,而那让游人垂涎此处的灵气,必然来自昆明湖。

猜你喜欢
昆明湖颐和园造园
颐和园
昆明湖: 京城的生命之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颐和园导游词
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