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与得“渔”

2016-05-14 11:41诸瑞华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素质主体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17-01

二十多的讲台生涯,我们经历了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教师所处的中心地位即主体地位转变为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学生课堂学习的本质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中,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强调了教的价值取向。然而真正全面的诠释我们教育的目标所在不仅仅在于教师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最根本的是在于主体地位中的学习主体学的价值取向,那应该为得之以“鱼”和得之以“渔”一并取之。

1 得之以“鱼”和得之以“渔”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

当今教育的大环境,从教育的实践操作者到教育的主管决策者都举全力反对应试教育,取而代之的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以发展而教育的整合价值取向,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施教者由先前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转变为得之以“鱼”和得之以“渔”。一是强调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强调了课堂中的价值体现。授“鱼”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初衷,授“渔”则是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中去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然而学生得到了多少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认识中彻底转变过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鱼”和“渔”。人的成长只有获得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即“鱼”,并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方法即“渔”,那才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方法与技能是开启可持续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2 得之以“鱼”和得之以“渔”是快乐教育、快乐学习的愉悦课堂体现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强调学生按照一定的课堂模式去完成老师已经确定好的学习任务。课中体现着一个中心字眼“授”。在这个字眼的指挥下,每个环节都有不可更改的学习目标任务,不可逾越的学习方式以及不可变乱的教学流程。课堂中缺乏一定的活力和愉悦的气氛。然而当我们把认识转变到“得”字上来,课堂中的灵活性,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教版 小学语文第九册)一文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得 “鱼”和得“渔”的学习快乐。笔者设计了课堂学习的几大步骤:

首先,从标题拓展,举出生活中的路从甲地到乙地不止一条,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来:“通往蓬安的路不止一条”、“通往上海的路不止一条”、“通往北京的路不止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通往理想的路不止一条”……笔者从这愉悦的回答中体会到这次教学从近到远、从实到虚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让学生自读课文,设计出我们所在的位置到广场的路线图,并且标出若干条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线来。

再次,结合文章内容,在每一段路上就是所做的工作,而当这一步工作做了,下一步工作遇到了困难、挫折时就想别的办法“改走别的路试试”。

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在不同的路段(环节)标出文章中的内容,这样在电子白板的展台上把“我”走向“成功”的路线图用不同颜色作上记号,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后,我们来一个拓展思维:通往成功的路还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又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当学习成绩不好时,我们又该怎样?当走广州打工挣钱少时,我们又怎样?当不能成为建筑师时,我们又怎样?学生们的思维一直在活跃之中。这堂课在一种非常愉悦的氛围中度过,学生既得了“鱼”又得了“渔”。

3 得之以“鱼”和得之以“渔”是人终身受用的成才源泉

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的改革强调在教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强调是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的方式方法,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人的成长奋斗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取代过时的东西,所以当得到知识,使自己认识得多,懂得多,掌握得多,这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时代的一定水准上。要使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时代所遗弃,还需得“渔”——那就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在于渴时喝下一杯水,而让学生得到不断的源泉,从而到达我们价值取向的终点。

作者简介:诸瑞华(1972-),女,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在蓬安县长梁小学任教。

猜你喜欢
素质主体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