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报纸副刊自诞生百年来,它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在不断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副刊也成为现代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副刊;文学性;专版;新闻
在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强调新闻性、信息性、休闲性的今天,让我们对于报纸副刊属性的认识一直不十分清晰。通常,新闻同行会将它归于文学一类。而文学界虽然承认报纸副刊的文学性,但也只是将它作为文学的边缘地带。尽管有大量作家在报纸上大量地发表作品,然而真正代表他们文学水准的作品却不在副刊上——文学奖也从来不与报纸副刊结缘。报纸副刊在文学和新闻之间徘徊,副刊编辑在新闻和文学之间傍徨。
那么,当代报纸副刊到底有哪些属性?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报纸副刊的文学性
文学性,或许是副刊自诞生以来最为突出的鲜为人知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更直观、简洁了解更多的时代文化,补充时代新闻可读性、趣味性,贴切人民的生活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阅读文化的机会。现就以《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为例,看看文化是如何传承,如何影响受众。
二、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注重思想品味
同新闻版面一样,副刊也要堅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担负起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夜光杯》的办刊方针,与整个《新民晚报》的办刊方针是一致的,即“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副刊发表的作品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夜光杯》一直把这一点作为自身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坚持多样性,做到雅俗共赏
《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夜光杯》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丰富多样。如果办成纯文艺副刊或者时尚类副刊,读者面就窄了。许多知名作家、学者愿意给《夜光杯》写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读者覆盖面非常广,一篇文章刊出,会有许多人看到,影响力就大。《夜光杯》每天出两版,前面一版内容相对“雅”一些,后面一版内容相对“俗”一些。两个版是雅俗共赏的统一体,有些内容两个版可以互换,但总体上说,两个版有相对明确的分工。例如“世象杂谈”、“十日谈”等专栏必定在前版,“灯花”、“七夕会”等专栏必定在后版。《夜光杯》这个“百花园”,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作品,已基本在内。
四、报纸副刊的本土化
21世纪以来,我国报纸副刊(尤其是文艺副刊)更加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名胜、人物典故等挖掘材料,彰显地方特色、凸显其个性化和本土化。当代报纸副刊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用最能代表其所在城市和地域的词语命名副刊。
如:《济南日报》的“趵突泉”、《浙江日报》的“钱塘江”、《杭州日报》的“西湖”、《南充日报》的“川北潮”等。
二是着墨于体现城市风格的建筑文化。
如:从2000年7月3日起,《南方都市报》的“专栏内外”曾栩栩如生地细细勾勒出“地王大厦”、“深南路”、“公园”、“宝安北路”等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场所,在读者中形成很好的反响。
三是在深挖城市的活化石——文献史料、老字号、诗歌、民间传说等上面下功夫。
如:《南充日报》开办的“川北轶事”、“怀旧”、“老照片”、“蹉跎岁月”等专栏,唤起了市民的文化记忆,拉近了与市井百姓的距离,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百姓关注和讨论的民间话题。
五、报纸副刊的专版化
21世纪以来,中国报业越来越注重应用细分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需求,伴随而来的是副刊专版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即副刊将多元信息分门别类,富有针对性地刊载内容。未来副刊会越来越注重定位于特定受众群体,越来越强调为专门一类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如,2010年6月10日,某报以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为对象,专门刊载了《2010专业走向全追踪》、《九大经典热门专业2010版解读》等。
六、报纸副刊的平民化
21世纪以来,平民化的发展浪潮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报纸的副刊,包括大报甚至有些党报副刊,都极力塑造其“平民风格”的媒介形象。如:《南方都市报》的副刊“城市笔记”,平民化方面尤为突出。它启用“草根作者”写稿,开启了大众写作的卡拉OK时代。一位来自普通百姓的“草根作者”往往能够凝聚起他周围的一大群人关注副刊栏目、参与作品写作。这种副刊写作方式已渐渐获得了副刊的青睐。
七、报纸副刊的新闻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报纸副刊由最初报纸的“附刊”、“附张”、“余兴”、“衍生物”等转向成报纸的“延伸物”,一改从前报纸附属品的品质。在21世纪,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得到强化。从最近几年我国副刊发展情况来看,副刊的新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副刊标题的制作向新闻性靠近
副刊标题开始强调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其制作方法日趋接近于新闻标题的制作法,如:力求简明、醒目,格式上采用肩标、主标、副标的形式,将最主要的信息元素提示出来等。
2、素材的选择为报纸的新闻伸展和深化提供了表达空间
新闻事件发生后不久,关于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各类文章就会在副刊上与读者见面。如:巴金逝世的第二天,《羊城晚报》便在《花地》副刊上刊出《巴金纪念专版》,介绍巴金的文学成就、与巴金有关的逸闻趣事、名人悼念文章及小评论等。所以说,副刊新闻化的发展趋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副刊信息具有自新的媒介品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报纸副刊所突出的几大特点:文学性、本土化、专版化、平民化、新闻化。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副刊已经成为报纸有效的延伸,用副刊来彰显报纸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的做法已经成为许多办报人的共识,并且逐步付诸实践,纷纷改变副刊自身的定位和内容。另一方面,作为报纸副刊人,始终不要忘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做文化的守卫者担当者传播者,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办好副刊,更好地发挥出副刊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马丽春. 报纸副刊的走向和思考[M].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2] 李 娜. 报纸副刊的大众化倾向[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3] 楚费力, 詹碧蓉. 走向已知和未知——楚天都市报《城事》副刊的阅读追求[J]. 新闻前哨, 2006(10).
[4] 辛 欣. 21世纪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5]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5.
[6] 龚文瑞. 报纸副刊的受众分析[M].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作者简介】
孙于茜(199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