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学芬
摘 要:村级党组织是农村改革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近年来,赤峰市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运转经费少、阵地待完善、队伍建设差、干部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村级党组织推动改革发展能力的提升。为此要通过推进村级党员干部队伍优质化;推进管理运行规范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领导方式制度化;提高村级干部待遇等方法加以解决。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84-03
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石,村级党组织作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其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因此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为了全面了解内蒙古赤峰市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我们课题组用了6个月的时间对全市12个旗县区村级党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峰市各旗县区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为统领,本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要求,着力在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强化工作保障、务求特色实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了基层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中央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及基层群众期望,赤峰市村级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个性化特征,但更多地表现为共性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引领作用发挥不佳
一是年龄老化。从村干部层面来看,嘎查村干部队伍,60岁以上占有较高比例,40-59岁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比例低。由于年龄偏大,导致支部书记对上级部署的工作领悟慢、落实慢,对应知应会的业务知识掌握慢、运用慢,对带领发展的职责思路慢、行动慢,对规定的民主管理制度认识慢、执行慢。从党员层面来看,近几年各旗县委组织部虽然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使农村党员的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改变不了老龄化的趋势,这样势必造成村级党组织活力不足、活动难以组织的现象。以喀喇沁旗新窝铺村为例,该村党员48名,65岁以上就12人,这12人中最大的已经88岁,平时召集会议达到规定的人数(80%)较难;敖汉旗牛古吐乡车罗城村有116名党员,50岁以上的有66名,外出43名,开会时不能参加的达一半以上。二是能力偏弱。从党员层面来看,当前农村党员中懂经济、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并能有效致富的比重偏低。有的党员甚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落后于普通群众,领头雁的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根本无法发挥。从村干层面来看,有些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对带领群众致富缺乏好的思路和办法,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有些干部工作中思想观念陈旧,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精神,安于现状、谨小慎微、无所作为。
(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为群众办事乏力
目前多数嘎查村没有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仅靠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如宁城县300多个行政村,仅有50多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三分之二的村有村级债务;敖汉旗225个嘎查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156个,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30个、3-10万元的28个、10万元以上的11个,绝大多数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缺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为此说话办事时严重缺少底气和力量,一些村民因此开始对党组织失去信心,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因此而逐步下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制约着村级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部分村级党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不规范,存在“形式化”倾向
一是相关制度执行形式化。绝大多数嘎查村没有到便民服务厅(室)集中,没有按规定坐班值班。“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执行不力,坚持的不好,开展不正常,不重视党员的活动。二是村务公开形式化。相当一部分嘎查村在执行“5321”工作法上,有偷工减料的现象,怕麻烦,缩小范围,简化程序。村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在“两委”换届中显露的最突出,凡是上访多、重复上访的嘎查村,大部分都是因为村务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公开不透明造成的。
(四)村党支部活动场所阵地作用不突出,党支部组织活动难以开展
目前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阵地缺乏或滞后。如宁城县有112个村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或场所亟需修建;敖汉旗于2010年底全部消灭活动场所空白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活动场所空白或狭小危旧嘎查村。截止目前,全旗无党组织活动场所的8个,占总数的3.6%;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27个,占总数的12%;90平方米以上但危旧的38个,占总数的16.9%;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活动场所无必备办公和活动设备,不具备基本服务功能。二是阵地功能不健全,使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嘎查村阵地主要用来作为村干部办公的专用场所,未能发挥村民议事、学习教育、党员活动等主阵地作用。个别村只在上级来检查时开放一次,成了村里的“形象工程”。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重要的是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抓住制约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主要矛盾,拿出管用的措施,在破解重点难点上有所突破。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加强赤峰市各旗县区村级党组织建设,本课题组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村级党员干部队伍优质化,彰显引领作用
1.突出抓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有个好的带头人,支部就坚强,村里就发展,群众就满意,这是实践经验。
一要抓住嘎查村“两委”换届契机,统筹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要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通过“两推一选”等方式,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分子选拔出来,解决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
二要从实抓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结合推进阶段性重点工作,督促指导做好日常教育培训,通过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区集中培训、苏木乡镇直接培训等方式,确保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培训一次,不断提高他们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把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培育成“四有”干部。特别是当前,要在完成对新当选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的基础上,对新当选嘎查村委会主任进行全面培训,解决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三要探索推进落实好党建责任清单制度,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对照清单履职尽责。
四要从严管理村党组织书记,探索推广负面言行清单制度,指导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负面清单,引导村党组织书记说合适的话,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解决好监管不严、约束不力的问题。
五要探索建立“三不”(不团结、不担当、不作为)问责机制,突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导向,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奋发向上、争先创优。
六要加强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注重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或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到嘎查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进一步规范人选任职、职责定位、岗前培训、日常管理、考评激励等工作,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2.突出抓好嘎查村党员队伍建设
一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实施“16432”工程。围绕提高党员发展工作质量,加大在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力度,特别是重视在青年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农牧民、高中毕业生农牧民等农村牧区优秀群体中发展党员,继续认真解决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进一步优化农村牧区党员队伍结构。
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坚持基层党员轮训制度。突出抓好大学生村官党员、新发展党员、流动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等七大党员教育培训工程,对未纳入各级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基层党员普遍进行培训,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三要强化党员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力求每个嘎查村党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以党员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交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事争先”先锋指数考评,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一次述职评议。要认真研究解决农牧民党员长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问题,下功夫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稳妥慎重地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杜绝“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党员没有党员的样子”现象。
四要加强嘎查村党员队伍的激励关怀,特别是对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要格外予以关心,定期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真正做到“有钱办事”
解决嘎查村级党组织有钱办事难题,必须要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此可以对各村经济基础、自然禀赋、产业优势等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单点突破”和“综合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各村通过产业服务、入股分红、资源转化、承包租赁、物业经营、资产增值等模式,研究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集体增收途径,从根本上解决“无钱办事”问题。
(三)推进管理运行规范化,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1.推进落实好嘎查村级事务规范运行机制
具体就是要推进落实好赤峰市在推广自治区“532”工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的嘎查村级事务“5321”工作法,强化民主决策、规范运行和执行落实,确保嘎查村级事务管理民主规范、公开透明、责权明晰、执行有据。要引导基层党组织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教育培训、印制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嘎查村务“5321”工作法,做到制度上墙、党员知晓、群众明白。要严格按照“5321”工作法开展嘎查村级事务管理工作,并将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党员评议中,推动形成用制度规范事务、用契约推动落实的长效机制。
2.推进落实好嘎查村务监督机制建设
(1)建好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中央和自治区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会都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广浙江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功做法,赤峰市部分地区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下一步,要选好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没有建立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要尽快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规范运作。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般由不是嘎查村委会成员的支部委员或其他党员担任,其他成员可由嘎查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担任。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嘎查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参加或列席嘎查村“两委”相关会议,对嘎查村民会议和嘎查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嘎查村委会要自觉接受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2)规范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结合当前农村牧区实际情况,指导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落实好嘎查村务公开、集体“三资”管理、土地草牧场流转、工程项目实施、惠农政策措施落实、财务收支公开执行等六项重点工作的监督职责,确保嘎查村务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3)健全完善嘎查村民主自治机制,在扎实推进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强嘎查村务监督工作的同时,指导嘎查村党组织落实好嘎查村务联席会议、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等制度和嘎查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做法,不断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嘎查村民自治机制。
(四)着力加强阵地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要推动落实阵地保障,指导嘎查村党组织抢抓“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机遇,积极整合各方资金资源,专项推进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全部消除活动场所“空白”嘎查村,力争全部解决活动场所危旧狭小嘎查村,努力使活动场所达到“八有”标准(有适度的场所面积、有明显的标牌标识、有规范的上墙内容、有充足的学习资料、有必备的配套设施、有齐全的档案资料,有醒目的宣传公示橱窗,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同时,嘎查村党组织要提高场所综合利用效果,真正把场所建设成为嘎查村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