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一明
最近去南京参加一个会议,其间我让陪同我的学生带我去城里的夫子庙,看看南京的城市景观,走走南京的街道。如果碰到茶馆,我还想进去找个位子坐下来,一边看书一边品雀舌茶。
我曾经在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中国古诗词课上学过有关南京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古老的地标。秦淮河的风光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在耶鲁大学上学的时候,曾在一本书上读过明代的两个都城——北京和南京,南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繁忙的大都市。记得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时读过《红楼梦》,里面提到了金陵城的宏伟建筑。
然而当我在现实的南京城里寻找我想象中的南京时,却喜忧参半。夫子庙周边那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房子,甚至一些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都已经被拆毁,取代它们的是西式快餐厅和服装店、电子商品城,而这些和我在美国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走了一个小时之后,我依然无法在夫子庙周围找到一家传统的茶馆,更不用说那些古香古色的书店和艺术馆了。
夫子庙不仅建筑是新的,整体风格也十分凌乱,一些细节经不起琢磨,比如里面的家具做工粗糙,展示的书法作品也乏善可陈。更糟糕的是,夫子庙里的讲解文字简单的程度令人吃惊,省略了绝大部分历史细节。
那天下午的南京之旅没有让我了解到多少历史故事,和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大相径庭。
因此,那天下午的出行让我大失所望。尽管同行的学生非常卖力地帮助我,但整个旅程仿佛在不断提醒我中国历史的失落。好在此前在中国已经有过类似经历了,因此也倒不至于让我捶胸顿足。真正让我感到惋惜的是中国的那些宝贵传统,比如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谦逊、对学问的热情、共同体和互相尊重等,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些似乎也即将成为过去时。
我已经在亚洲住了许多年,每当看到我曾经学到的中国文化在我眼前一点点被摧毁,我就悲从中来。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能在亚洲文化里,发现日益颓废的美国社会所不具备的优点。
记得当我1991年独自访问复旦大学的时候,我顺便去过苏州。我偶然间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些石头碎片,显然是属于一所老房子的。石头上面还刻着古代的字符,我辨认出它们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当时人们正在拆毁这所老房子,城市规划者们打算在这里新建一幢仿古建筑,以吸引游客。中国的悠久历史就这样被出卖给了毫无意义的娱乐和消费。
司马迁为了捍卫历史的真实,不惜让自己的肉身遭受凌辱,然而他笔下的中国哪里去了?王羲之、杜甫和苏轼所缔造的中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到哪里去了?还有孔子、孟子、王安石和王阳明这些政治人物呢,他们的传统又到哪里去了?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中国仿佛在向我召唤,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她却向我隐藏了往日的容颜。
我不远千里来中国,寻找亚洲文化的发源地,希望它能够指点迷津,帮助我们改变那个由突发奇想的战争和消费所缔造的美国。然而我在中国找到的,似乎不过是对西方文化的复制。当年是中国的诗歌和绘画鼓励我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中国的仁政和生态可持续性是如此让我着迷,而今这里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西方式的盲目消费的乐园。
很多对西方文化感到不满的人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从这里找到精神上的慰藉。这也是我上大学后认真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今天,西方人前往东方寻找异质文化的热情依然十分高涨。在西方社会,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被看作是金钱交易,这种拜金主义以及好战思想的盛行令一些西方人感到失望,于是他们渴望从佛教和儒教的深邃文化传承中看到一线希望,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被中国崇尚节俭和谦逊的传统深深地打动了。即使是那些最富有的中国人也不追求浪费和炫耀,他们严格遵守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自己保持谦卑。每顿饭吃饱足以,不追求奢华,这是过去的中国人追求的美德。儒家的学者们用毕生心血钻研学问,写下教导人们遵守道德的经典。
然而,现在我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中国呢?我看到一些人正在盲目崇拜美国人拼命想摆脱的东西;我还看到中国人浪费掉的大量粮食,然后转头又去买根本不必要的商品。一百年前,不,五十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活在今天,会被他们的子孙们留在盘子里的剩菜吓呆——据说这么做是为了显示他们生活得富足。
这不是我在书上了解到的中国,这也不是那个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鼓励我追求远大理想的中国。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中国:一个能充当世界榜样的中国,一个能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中国,一个能拯救世界的中国。中国有这个条件。他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人的智慧和深邃的文化理念能为我们这个星球带来深层次的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话题要从鸦片战争谈起,那是个相当久远的话题了。当年英国依靠蒸汽机和其他军备方面的突破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打败了中国,用它的先进文明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的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英国的领先优势并非依靠历史积淀得来,而是史无前例的科技创新在一瞬间实现的。
而中国人从中得到的教训是,西方人不仅拥有强大的科技,还拥有能够创造这些科技的先进文明和高级的文化,因此为了生存中国必须效仿西方,实现现代化。这样的思维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十分盛行。
这样的想法是个错误。西方之所以能够领先,完全是依靠迅猛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内部转变,这是科技本身的问题,而与文化无关。西方无意中抢先中国实现了科技革命,这和西方17至19世纪的历史有关,那个时期西方国家一直处于战乱,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然而西方的优势只保持了大约150年,在世界历史上这是非常短暂的时期。
不幸的是,许多中国人依然崇尚西方的发展模式。很少有中国人能站出来向我们指出,其实中国的文化才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这使我想到《妙法莲华经》当中提到的“无价宝珠”的故事。
有一个人和他的朋友一起出游,朋友送给他一件珠宝,因为实在太昂贵,朋友就把珠宝缝在了外套的里子里。第二天一大早,朋友来不及和他说珠宝的事情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人起床之后也动身出发了。一路旅途艰辛,遭遇了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多年以后,他和朋友再次相见,朋友看到他的样子非常吃惊,并且告诉他,其实就在他的外套里缝着一件稀世珍宝。
在这则佛教寓言里,主人公因为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无价之宝,经历了不必要的痛苦。在佛教里,珍宝象征着觉悟,而今天,这件珍宝象征的是深邃和具有启发性意义的中国文化。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带着一件珍宝,但他们却想不起来。
在过去的中国,学者们可以端坐一整天,沉浸在阅读诗书和欣赏大自然的满足感之中,他们不会去制造浪费,没有出门消费的冲动,更没有用钢筋混凝土重塑世界的欲望。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以来我对此心驰神往。
所幸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光彩。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博采众长,比如应该从欧洲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满足我们当今的需求。这个新的文明将为中国和全世界提供典范。
当下,中国适时地启动了“一带一路”计划,准备建立欧亚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新模式,并邀请全世界参加。尽管这个计划才刚刚开始,还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我以为,如果这个计划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友爱与合作,那么“一带一路”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思考“一带一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果它是一条“新丝绸之路”,难道它不该遵循同样高的标准吗?难道这条“新丝绸之路”不应该给世人留下像敦煌那样永世不朽的艺术作品吗?难道它不应该培育出像李白和杜甫那样伟大的诗人吗?难道它不应该跨出国门,成为鼓舞世界的新的高级文明吗?
中国人应该完成这样的思想转变,让中国的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哪怕这样的目标听起来似乎过于艰巨。
然而我想对你们说:如果你们不迈开脚步,就不知道能走多远!“一带一路”是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