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光
摘 要:刘言史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但是诗歌散佚较多,从现存的七十九首诗歌和不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他出身较高,游历较广,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说:“所有歌诗千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但是刘言史与李贺二者的诗歌在风格和题材上区别较大,其与李贺并列的原因并不在于风格题材,而在于乐府诗歌的创作。
关键词:刘言史 诗歌 成就 李贺
一、刘言史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历程
刘言史是中唐的优秀诗人,他的足迹遍布中华,天南海北。他一生横跨六代帝王,足迹遍布北国和江南。刘言史出生于天宝年间,卒于元和七年前后。刘言史是邯郸人,早年与李夷简交游,后金榜题名,在京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某事遭贬谪外放,前往岭南为官,在此期间创作了《桂江逢王使君旅榇归》、《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潇湘游》等一批诗歌,迎来了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其后,刘言史重新走上仕途,前往王武俊军中为幕僚。王武俊相当敬重刘言史,为他奏请官职,朝廷授其为枣强令,刘言史辞而不就。这也是刘言史被称为“刘枣强”的原因。
晚年的刘言史接受李夷简的邀请,前往汉南(即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地襄阳: “陇西公日与之为笔宴,其献酬之歌诗,大播于当时”。刘言史后为李夷简帐下司功掾,直至病逝。
刘言史交游广泛,与孟郊、清江上人等知名诗人相识,唱和交游终生。
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的诗歌从题材来看分为山水咏物诗、咏怀诗、表现社会现实的诗歌三部分,写得各具特色,于描写技巧、意境营造、谋篇布局各有所得,诗作中真切的感情和对于社会动乱、生民疾苦的深刻揭示,值得后人关注。由于诗歌散佚较多,刘言史声名不显,但是他确实是一位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
从前人对于刘言史诗歌的论述和评析中,我们可以大体对于刘言史的诗歌的艺术成就有着这样的概括:在描写上,刘言史展示了一定的描物摹形和营造意境的技巧,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又擅长将真情实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能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谋篇布局上,刘言史非常注意诗歌的结构和描写的顺序,较为精巧,且常能有点睛之笔;在人物塑造和意象选择上,刘言史擅长捕捉典型意象,塑造典型人物,集中反映人物和意象的特点;最后,刘言史在炼字上亦有不俗的成就,诗文字句较为工整精炼,常有佳句。
以题材论,山水诗方面,刘言史是一位有特点的诗人,能够描摹宏大的场景,也擅长在细微之处见功力,写景之时有章法有布局,能够通过看似平常的语句表现景色的神韵所在。其在山水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咏怀诗,一贯的具有隐逸避世的倾向,又隐含了唐代较为盛行的佛道两家的思想,因而显得有些消沉和没落;他的反映社会现实类诗歌很少,但是凭借切身的体验和高超的技巧,不凡的构思,真切的感情,喷薄而出之下的几乎都是佳作。
二、刘言史比于李贺的原因初探
那么刘言史诗歌的艺术成就和风格,与同时或者前后的诗人相比如何呢?
在现有的对于刘言史诗歌的评述中,都以李贺比于刘言史。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说:“所有歌诗千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唐音癸签》中也提到:“刘言史歌诗美丽恢瞻,世以比之李贺。”那么刘言史的诗歌与李贺究竟是否存在相似的关系呢?
首先来看看对于李贺诗歌风格的评析。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李贺的风格曾有过精辟的总结:“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意。”①这里说的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是注重修辞设色,而将谋篇布局放到第二位。而在修辞设色中,李贺注重的是“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如《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在意象上好为凄艳阴悚之鬼象,而在思想上多人生苦短的悲叹。总体艺术风格上钱钟书先生总结为“虚荒诞怪,凝重险急,朴健舒爽”三类,而以前两者为多。
纵览刘言史的诗歌,确实与李贺有一二相似之处,比如凄艳阴悚的鬼之意象,在刘言史的诗存歌中也是在的,比如《夜入简子古城》中的:“远火荧荧聚寒鬼,绿焰欲销还复起”就颇有几分李贺鬼诗的韵味。而对于人生苦短的悲叹,同样在刘言史的诗歌中并不鲜见,如《闻崔倚旅葬》中“他时亲戚空相忆,席上同悲一纸书”,《放萤怨》中“架中科斗万馀卷,一字千回重照见”,这些对于往昔的回忆和对于人生的悲叹,是李贺与刘言史在思想上的一大共通之处。
但是在更多作品中,刘言史的诗歌与李贺是不同的。首先从修辞和谋篇布局上看,刘言史是一位更为现实的诗人,其诗歌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白描,如《题十三弟竹园》中“绕屋扶疏耸翠茎,苔滋粉漾有幽情”,《山寺看樱桃花题僧壁》中“楚寺春风腊尽时,含桃先坼一千枝”,与李贺好用比喻修辞的特点全然不同。而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言史对于诗歌的谋篇布局是相当看重的,描写顺序,前后呼应,意境浑融,都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次,诗歌总体风格上,刘言史较少有“虚荒诞怪”“凝重险急”之作,而有更多的“朴健舒爽”之作,开阔的意象,描写的细致入微,与李贺是不同的。
哪怕是与李贺有相同之处的思想内容,二者也有细微差别。因为刘言史较李贺更为幸福的现实生活,同样谈及苦短的人生,刘言史要多了一分洒脱,少了两分凄怨。像李贺笔下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在刘言史的笔下就很少出现。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就刘言史的现存诗歌来看,虽然与李贺在某些细微之处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整体风格,艺术手法上是大不相同的,其思想内涵亦同中有异。
那么,为什么时人与后人多将刘言史与李贺相比呢?本文推测,主要是因为二人在乐府诗创作上的成就。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贺。根据李淼的《李贺乐府诗歌研究》②统计,依据《乐府诗集》的记载,李贺的古题乐府共有35首;非古题乐府61首,接近其诗歌总数的一半,是一位大力创作乐府诗的诗人。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③而就目前刘言史而言,首先,将其与李贺相比的说法中,大多提到了他的歌诗创作。如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说:“所有歌诗千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得比。”《唐音癸签》中也提到:“刘言史歌诗美丽恢瞻,世以比之李贺。”落脚点都在歌诗上。
其次,考起目前留存的七十九首诗歌,其中,明确为乐府古题的有《杂曲歌辞·乐府二首》、《相和歌辞·长门怨》、《乐府杂词三首》,其中,《杂曲歌辞·乐府二首》和《乐府杂词三首》应该属于杂曲歌辞,《相和歌辞·长门怨》是相和歌辞,考虑到《长门怨》是琴曲古题,似乎也可能是琴曲。三者都属于民间俗乐。而明确为乐府新题的诗歌则包括《七夕歌》、《玉京词》、《七夕歌》、《放萤怨》、《潇湘游》、《葛巾歌》、《苦妇词》、《买花谣》《春游曲》九首,其他一些作品由于史料缺失,尚不能断定其是否属于乐府诗歌。
可见,在刘言史存世的七十九首诗歌当中,其中明确为乐府诗的就有十五首,约占五分之一,考虑到史料缺失以及散佚情况,仅从数量上来说,刘言史确实是一位大力创作乐府诗的诗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将他与李贺相比是有道理的。
注释
① 钱钟书,著.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5-144.
② 李淼.李贺乐府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③(清)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沫,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皮日休.皮子文薮上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6]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 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0]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 2001.
[11] 周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C].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2] 李红霞,贾建刚,唐代司空曙.刘言史诗歌注释与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13] 华忱之.论孟郊的生平及其创作[J].成都四川大学学报, 1957.
[14] 商隶君.刘言史生平考[J].沧州渤海学刊,1988.
[15] 商隶君.刘言史中唐诗人刘言史初论[J].沧州: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16] 孙文刚,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李贺诗歌论[J].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