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语言差异
——以常用词“若—如”“立—站”为例

2016-05-13 08:48张家合
关键词:常用词

张家合

(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语言差异
——以常用词“若—如”“立—站”为例

张家合

(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常用词“若—如”“立—站”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若”“立”在曲文、宾白中均有使用,而“如”“站”则主要用于宾白,曲文不见或少见。《元曲选》中的“如”“站”有三方面的来源:继承而来、改定而来、仅见于《元曲选》。《元曲选》对元代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相较曲文而言,宾白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具有更高的语言学价值。考察《元曲选》的语言问题,须将曲文和宾白区分对待。

关键词:《元曲选》;曲文;宾白;常用词;语言差异

《元曲选》是一种重要的杂剧选本,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元曲选》语言的性质和时代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学界。吕叔湘认为:“‘元剧宾白,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斯语也可信而亦未可尽信。宾白不同曲文,无须协律,伶人自有较大之自由;但既有剧情为之限制,临场道说亦须纯熟自然,故伶人底本必有成词,非如坊本尽从刊削。臧书宾白,虽未必全系元人面目,亦必有所依承,且剧曲用语,率趋守旧,取为元末明初白话资料,或不致大谬。”[1]不过,吕先生的看法后来似有所改变:“《元曲选》里的宾白基本上是明朝的产物,元朝的成分是不多的。”[2]蒋绍愚指出:“有些研究者认为,流传至今的元杂剧,曲文是元代作家所写,而宾白是由演员们在演出时多次改动,到明代才逐渐写定的。所以,宾白不能作为元代的语言资料。而且,明人对曲文也有所改动,如臧懋循的《元曲选》中的改动就颇多,所以,在以元杂剧为研究元代语言的资料时,应依据《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初赵琦美编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改动较少,作为语言资料优于臧本。”[3]石昌渝也认为“臧懋循对元曲原本作了大量改动”“曲文改动比比皆是,而改动最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重写的,就是宾白”。[4]

学界一般认为,《元曲选》内部的语言存在着差异:曲文具有固定的宫调、曲牌,字数比较确定,语言具有相对保守性的特征;而宾白是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演剧时伶人自为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具有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等特点。那么,《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语言差异究竟何在?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下文以“若—如”“立—站”这两组在近代汉语时期发生明显变化的常用词为例,考察它们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其在汉语史中(尤指元明时期的不同刊本杂剧)的使用情况,探讨《元曲选》宾白跟曲文的语言差异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若—如

“若”“如”均可用作“假如”义的连词。《助字辨略》:“《广韵》云:‘如,若也。’‘如’和‘若’本一声之转。”“若”“如”用作假设连词在先秦时期均已出现。例如:

1.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国语·鲁语下》)

3.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从上古到近代,假设连词“若”“如”一路相伴。不过,“若”的使用一直多于“如”,这可从它们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比例得到证实。如《尚书》2∶1,《商君书》9∶0,《荀子》241∶0,《高僧传》101∶0,《世说新语》57∶1,敦煌变文586∶6,《祖堂集》752∶4,《元刊杂剧三十种》174∶6,《金瓶梅》447∶23,《红楼梦》(前80回)543∶8,《儿女英雄传》87∶82。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古到近代,“如”虽不及“若”常见,但其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加,时代越晚,使用越为频繁。近代是“如”取代“若”的关键时期,“如”的发展呈加速态势。 “如”战胜“若”成为表假设义的主要连词,发生在现代汉语时期,如《围城》中“若”仅7例,而“如”则多达47例。

“若”“如”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为:“若”曲文13例,宾白177;“如”曲文无用例,宾白27例。①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若”使用频繁,在曲文和宾白之中均有出现。“若”在《元曲选》中仍被频繁地使用,与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趋势保持一致。例如:

5.【红绣鞋】我若是为宰为卿为相,(带云:)元伯也,(唱:)我与你立石人石虎石羊。(《范张鸡黍》第四折)②

6.【步步娇】猛听的门外人声自惭愧,若不是中了咱家计,怎这等厮琅琅连扣击。(《连环计》第四折)

7.随他在那衙门内兴词告状,我若怕他,我就是癞虾蟆养的。(《陈州粜米》楔子)

8.你若不说,小校拿我那斧来,待我劈下那颗驴头。(《谢金吾》第三折)

第二,“如”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之中使用情况迥异:曲文未见用例,仅出现于宾白。例如:

9.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谢金吾》楔子)

10.如不弃嫌,这两罐都与将军食用波。(《伍员吹箫》第二折)

“如”在《元曲选》宾白之中已有不少用例,却无1例用于曲文,反映了“如”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中使用上的巨大差异。

(二)立—站

“立”“站”都是表示“站立”意义的词语。“立”产生的时间很早,甲骨文中已见,先秦时期常用。例如:

11.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尚书·顾命》)

12.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13.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西游记》第五回)

14.妇人在家别无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饭,打扮光鲜,只在门前帘儿下站着,常把眉目嘲人,双睛传意。(《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立”历经上古、中古汉语,一直到近代早期仍被较频繁地使用。关于“站”对“立”的历史替换,汪维辉认为:“‘站’大约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用例罕见。但是明代以后却占据了主流,在广大的官话地区取代了‘立’,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则取代了‘徛’。”“至迟到15世纪中后期,‘站’在某些方言中己经完成了对‘立’的替换。”[5]

“立”“站”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为:“立”共106例,包括单用104例,“站立”2例(曲文、宾白各1例),其中曲文51例,宾白55例;“站”共14例,包括单用12例(1例写作“跕”),“站立”2例(曲文、宾白各1例),其中曲文1例,宾白13例。

“立”“站”在《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与“若”“如”颇为类似:第一,“立”在曲文、宾白里均有较多使用。例如:

15.【幺】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梧桐雨》第四折)

16.【乔牌儿】见他裹着乌纱帽那气概,秉着白象笏那尊大,宽绰绰紫罗袍偏称金鱼带,气昂昂立在白玉阶。(《两世姻缘》第四折)

17.今日无甚事,在这门首闲立着,看有什么人来。(《合同文字》第三折)

18.今日闲游海上,忽见一座古寺,门前立着个行者。(《张生煮海》第一折)

第二,“站”的使用情况与“立”差别很大,曲文仅1例,而宾白较多。例如:

19.【醉高歌】向傍边踢开一把银交椅,我则是靠着个栲栳圈站立。(《玉镜台》第三折)

20.你在此站一站,等我报复去。(《张天师》楔子)

21.哥哥你只在这桥边站着,等我与你买去咱。(《神奴儿》楔子)

作为“站立”义词主要成员之一的“立”,具有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元曲选》成书于明代末期的万历四十三(1615)、四十四年(1616),“立”在《元曲选》中使用频繁,且在曲文、宾白中均有不俗的表现。若以数量而论,“立”的使用高于“站”,说明“立”在《元曲选》时代尚未被“站”取代。不过,“站”的使用数量虽不及“立”,但“站”在《元曲选》曲文和宾白之中均已出现,尤其是在宾白之中较多地被使用,远超过曲文。

(三)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常用词“若—如”“立—站”在《元曲选》曲文跟宾白的使用上不尽相同:第一,“若”“立”是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的常用词语,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元曲选》之中。“若”“立”在曲文、宾白中均有使用,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如”“站”虽在近代有明显的发展,但在《元曲选》中总体使用数量仍不及“若”“立”,且主要用于宾白中,曲文中不见或少见。因此,“如”“站”在《元曲选》中尚无法与“若”“立”相提并论;第二,“如”“站”在《元刊杂剧三十种》时代的文献中,基本上还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而到了明代以后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可以把它们视为明代新兴的语言成分。新兴语言成分往往首先见于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之中,然后再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文献——曲文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宾白的口语性更强——“如”“站”主要用于《元曲选》的宾白,而少见于曲文,符合新兴语言成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界普遍认同臧懋循选编《元曲选》时对杂剧进行了删改。那么,臧氏对杂剧进行了多大程度的改动?又有多少近代新兴的语言成分进入了《元曲选》之中?臧氏对曲文和宾白的改动又是否同步呢?我们认为,只有将《元曲选》与之前的杂剧进行比较,才能搞清楚这些问题。下文以近代新兴语言成分“如”“站”为例,比较它们在《元曲选》及之前刊本杂剧中的使用情况,探寻《元曲选》中新兴语言成分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轨迹。

以《元曲选》为界,元明杂剧刊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时间早于《元曲选》,《元曲选》的语言可能受其影响,如《元刊杂剧三十种》、明李开先的《改定元贤传奇》、明新安徐氏的《古名家杂剧》、明息机子的《杂剧选》、明黄正位的《阳春奏》及明赵琦美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等;另一类的时间晚于《元曲选》,《元曲选》的语言不可能受其影响,如明顾曲斋刊本《古杂剧》、明继志斋本《元明杂剧》及明孟称舜的《古今名剧合选》(包括《柳枝集》《酹江集》)等。将《元曲选》中的“如”“站”用例,与之前刊本的同名杂剧进行比较,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继承而来

之前杂剧使用的“如”“站”,《元曲选》与之相同,这种类型称为“继承”。调查发现,这种类型共11例,占这2组词总用例的26.83%。④例如:

22(1)当日先相国临终遗言,道使小姐纳白敏中为壻,为报参军救死之恩,如违我之遗言,我死不瞑目。(《脉望馆·翰林风月》第三折)⑤

(2)当日先相国临终遗言,道夫人将小姐纳白敏中为壻,为报参军救死之恩,如违我之遗言,我死不瞑目。(《元曲选·翰林风月》第三折)

23(1)檐楹下站着个先生,可是怪异。(《脉望馆·度金童玉女》第三折)

(2)檐楹下站着个先生,不知是甚么人。(《元曲选·度金童玉女》第三折)

《翰林风月》《度金童玉女》杂剧同时被《脉望馆》和《元曲选》所收录。对比上面各组中的(1)(2)两句可以发现,“如”“站”在《脉望馆》和《元曲选》中的使用情况相同。继承而来的“如”“站”所占比例为26.83%,这个比例虽不是很高,但据此至少可以说明《元曲选》对前代杂剧是“有所依承”的。

(二)改定而来

之前杂剧使用的“若”“立”找不到对应的词句,《元曲选》将其替换为“如”“站”,这种类型称为“改定”。调查发现,这种类型共16例,占这两组词总用例的39.02%。具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改定 ,把之前的“若”“立”替换为“如”“站”。共4例,占总用例的9.76%。例如:

24(1)我在这酒店门首立着,看有甚么人来。(《杂剧选·鸳鸯被》第三折)

(2)我在这酒店门首立着,看有甚么人来。(《脉望馆·鸳鸯被》第三折)

(3)我在这酒店门首站着,看有甚么人来。(《元曲选·鸳鸯被》第三折)

25(1)嫂嫂,假若哥哥觉來,怎生好。(《脉望馆·杀狗劝夫东堂老》第一折)⑥

(2)嫂嫂,假如哥哥觉來,怎生好那。(《元曲选·杀狗劝夫》第二折)

《鸳鸯被》杂剧现存于《脉望馆》《杂剧选》和《元曲选》,《杀狗劝夫》杂剧主要见于《脉望馆》和《元曲选》。例24(1)(2)中均使用的动词“立”,被24(3)替换为“站”;例25(1)的“假若”,被25(2)替换为“假如”。这类用例应该是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时对早期杂剧进行改订的真实反映。

第二类是间接改动,即《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之前的杂剧刊本中找不到对应的句子,更找不到相对应的“若”“立”等词,共12例,占总用例的29.27%。例如:

26(1)屈子投江千古恨,颜回乐道一生贫。(《脉望馆·救风尘》第一折)

(2)刘蕡下第千年恨,范丹守志一生贫。料得苍天如有意,断然不负读书人。(《元曲选·救风尘》第一折)

27(1)脚趔趄,身倒腿,尚兀自不曾惊。(《脉望馆·燕青博鱼》第三折)

(2)怪道我这脚趔趄站不定呵。(《元曲选·燕青博鱼》第三折)

《救风尘》《燕青博鱼》杂剧均见于《脉望馆》和《元曲选》,但两种版本之间的语言存在不少差异。上面各组中的(1)(2)两句所表达的内容大致相同,但语言形式差异明显,《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脉望馆》或其他早期杂剧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句子和词语,这可能与杂剧作为舞台演出底本的性质有关。为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不同版本之间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正好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即那些新兴的语言成分在《元曲选》中确有较多地反映,尤其是被广泛地使用于宾白之中。

(三)仅见于《元曲选》

这种类型指的是,《元曲选》中使用的“如”“站”,在之前的刊本中没有相对应的篇目。⑦这类句子共14例,占这两组词总用例的34.15%。例如:

28.如不弃嫌,这两罐都与将军食用波。(《元曲选·伍员吹箫》第二折)

29.哥哥你只在这桥边站着,等我与你买去咱。(《元曲选·神奴儿》楔子)

《伍员吹箫》《神奴儿》不见于《元曲选》之前的杂剧刊本,因此,暂无法确定这类“如”“站”的来源。这些用于《元曲选》中的“如”“站”,不少用例却在时代稍晚的《古杂剧》《古今名剧合选》等刊本中保存了下来,说明这些新兴的语言成分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近现代汉语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元曲选》中新兴语言成分的两个特征:

第一,来源多样。《元曲选》中所见新兴语言成分,其来源有三种情况:继承、改定或仅见于《元曲选》之中,这说明《元曲选》对元代杂剧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是指《元曲选》对前代杂剧、尤其是《杂剧选》和《脉望馆》的直接继承。《元曲选》对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的直接继承似并不常见,这应该与元刊杂剧宾白的数量较少有关;发展主要是指《元曲选》对前代杂剧的改订,“直接改动”是其最典型的体现。由于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语、句子或篇目,对于“间接改动”和“仅见于《元曲选》”这两种类型,目前尚无法断定一定是由臧懋循“改动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例句中的多数都被后期的杂剧继承了下来。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即使这些新兴的语言现象不是出自臧氏之手,“如”“站”首先出现于《元曲选》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分布差异。《元曲选》中所见新兴语言成分在曲文、宾白之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从这两组词的使用情况来看,新兴的语言成分主要用于宾白,很少见于曲文。这说明《元曲选》的曲文和宾白在语言使用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曲文的语言比较保守,宾白能够较快地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新兴的语言成分“如”“站”很少反映在《元曲选》曲文之中,而在宾白之中则较为频繁地被使用。

从上述两组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元曲选》中明代新兴语言成分来源多样,且分布上确实存在差异,据此可以认为:第一,这些新兴语言成分使用上的差异,是《元曲选》内部语言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即曲文、宾白在语言使用上的不一致性:宾白的发展速度比曲文更迅速一些。曲文对前代语言承袭率更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实际发展变化。因此,相较曲文而言,宾白的口语化程度较高,具有更高的语言学价值;第二,新兴于宾白之中的“如”“站”,虽不能直接认定全部是由臧懋循“改定”而来,⑧但从《元曲选》与前期同名杂剧的比较来看,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用例可能是臧氏修改产生的。

《元曲选》语言内部存在着差异性,具有层级性的特点,不能将其看作同一个层面的文献。有鉴于此,考察《元曲选》的语言问题,须将曲文和宾白区分对待,否则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够准确。由于《元曲选》对元杂剧作了不少删改,因此,从“存真”的角度来看,《元曲选》确实不及元刊本和脉望馆本。不过,若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臧氏对元代杂剧进行的“删改”,才使我们能够从《元曲选》曲文、宾白的差异之中窥见到了元明时期语言发生的一些变化及特征。

注释:

①宾白中的“如”包含“果如”“假如”各1例。

②引例中“曲文”均以其曲牌示之,以示与“宾白”的区别。为行文方便,各种杂剧均以其常用简名称之。

③“站”在蒋斧藏本《唐韵·陷韵》已经出现。真大成认为将“站”的产生年代从北宋推到盛唐,整整提前了近三百年,这对于追溯“站”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参见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

④《元曲选》中“如”使用27例,“站”使用14例,两组词共计为41例。

⑤《脉望馆》本杂剧是比《元曲选》稍早的本子,一般认为比《元曲选》保留了更多元杂剧演出的原貌。参见吴庆禧《元杂剧元刊本到明刊本宾白之演变》,《艺术百家》2001年第2期。

⑥仅发现“假若”被“假如”替换的例句,尚未发现“若”直接被“如”替换的例句。

⑦部分篇目在《元曲选》之后杂剧刊本中出现,此处不予讨论。

⑧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元曲选》中曲与白的语言有雅、俗之分具有的语言使用现象。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C]//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7.

[2]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十六)[J].中国语文,1990(3):230-231.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4]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J].文学遗产,2005(1):89-103.

[5]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J].中国语文,2010(4):299-310.

(责任编辑吴波)

Language Variations between Librettos and Dialogues in >Yuanquxuan: with Two Pairs of Commonly-used Words “Ruo vs Ru” and “Li vs Zhan” as Examples

ZHANG Jiahe

(InstituteofLinguistic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Common words Ruo(若) vs Ru(如)(both mean if), Li(立)vs Zhan(站)(both mean stand) were used in a different way in librettos and dialogues of Yuanquxuan(Selected Plays from the Yuan Dynasty). “Ruo(若)” and “li(立)” were used both in librettos and dialogues, whereas “ru(如)” and “zhan(站)” mostly in dialogues, rarely in librettos. There are three sources for the use of “ru(如)” and “zhan(站)” in Yuanquxuan: by inheritance, by modification and by existence only in Yuanquxuan. The plays wer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Yuan operas. Dialogues are more colloquial compared with the librettos and hence more valuable in linguistic research.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distinguish the librettos and the dialogues when we consider the language issues of the plays.

Key words:Yuanquxuan; librettos; dialogues; sight words; language variation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6)02-007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程度副词历史演变与跨语言比较研究”(15BYY128)

作者简介:张家合(1977-),男,河南商城人,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6

猜你喜欢
常用词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常用词“屦”与“履”的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浅议
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英语科技文献常用词误译原因分析
谈常用字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