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加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31-01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2.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3.加强训练,指导学以致用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新时期小学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教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在教学"众数"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每人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每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你要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并说明理由。学生将学过的三种统计量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4.1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4.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4.3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数学教学特别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不但勤学而且善思,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5.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教师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评价的着力点放在学习的结果与水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以至于评价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记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