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圣晖
[摘要]智慧城市的出现孕育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新概念,并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分析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要素、特点的基础上,从“深入”“融入”“引入”三个方面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2-0001-04
2009年1月,时任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 Earth)的概念,之后,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愿景。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部分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理念也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从2010年开始逐步展开的,截至2014年,我国已有193个城市被列为智慧城市的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智慧城市的建设给图书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图书馆如何应用新一代技术来建设新型的智慧图书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1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
1.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目前,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图书馆中各个功能模块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点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式。从本质上看,智慧图书馆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的智能,实现人与物的相连,人与人的相连,物与物的相连等,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式。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人的智慧,通过实现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全面互联,达到资源高效整合、服务方便快捷、运转环保低碳,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管理的新型图书馆。
1.2 智慧图书馆的要素
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现代化的智慧图书馆具有五大要素:多元优质的资源建设、智能精准的技术支撑、泛在感知的服务质量、专业敬业的人才队伍及协同乐用的读者群体。多元优质的资源建设是指通过资源的智能处理,获取更优质、更高效的数据,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RFID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精准的技术支撑,任何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服务和读者。而智慧图书馆所要求的服务则是泛在、灵动、感知的,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快捷、精准、高效地为读者提供所需服务。智慧图书馆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馆员既专业又敬业,而且是复合型的人才。智慧图书馆的用户也不再只是图书馆的使用者,还应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融入图书馆,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
1.3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等现代化先进技术发展而来。因此,智慧图书馆结合了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于一体。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及智能处理等特征,数字图书馆则具有数字化收藏、电脑化操作、网络化传递,自由化存贮及资源共享等特征。而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全面感知,立体互联,节能高效,使用便利,持续创新[1]。
1.3.1 全面感知。所谓全面感知,就是智慧图书馆通过传感器,利用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把图书馆的建筑物、管理设备、馆藏资源、馆员与读者联系起来,使整个图书馆变成一个大的感知系统,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各种感知信息,并精准地分析与处理各种信息资源和管理状态,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1.3.2 立体互联。立体互联包括物理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互联。物理空间互联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地各类图书馆进行全面立体互联,包括图书馆的楼与楼、层与层、区与区、室与室、机与机等的相连,以及网与网、馆与馆、库与库、书与书、人与物等的相连,甚至实现图书馆的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联。信息资源互联是指通过互联网之间、移动互联网之间以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间的互联。
1.3.3 节能高效。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处处彰显智慧,在整个图书馆的资源投入方面力求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在图书馆读者服务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馆员实现最好的服务。“绿色环保”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宗旨,而节能低碳是图书馆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智能馆舍的建设,利用太阳能或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感应电梯、感应照明、感应水龙头等感应设备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1.3.4 使用便利。智慧图书馆在智慧化的服务模式下为读者提供的将是无所不在、形式多样的主动化、个性化、泛在化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因此,每位读者不管在何时、何地通过任意方式都可获取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为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1.3.5 持续创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以人为本,让所有用户都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共同建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和智慧城市建设一样,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同样注重公众参与度。通过社交网络手段加强用户的参与度,汇集众人的集体智慧,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策略
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管理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作为智慧城市子系统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维已不能适应智慧时代的需要,二是原有的技术已不能支撑图书馆海量数据的管理,三是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难以融入智慧城市的大平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
2.1 深入
所谓“深入”,就是将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向深入,夯实智慧图书馆的基础。从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两者的关系上看,数字图书馆应该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前提,而智慧图书馆则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利用新一代技术发展起来的。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其实就是数字图书馆加物联网加云计算,再加上大数据等新一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便是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更加深入化。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主要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
2.1.1 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感知系统。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并能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图书馆的书、人、设备,甚至是图书馆的建筑。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感知系统,可以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将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各类用户、各种设备及建筑等连接起来,实现一个全面的物物相连的大的网络,使得以上这些要素的主要数据能够被及时感知,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打造一个具有感知功能的智慧图书馆管理平台。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是新加坡的国立图书馆,随后,美国、荷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将RFID技术引用到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中。在美国,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占到2%,在全球,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占到8%,世界大型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速度也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3]。在我国,深圳图书馆是第一家全面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不管是图书流通、读者办卡办证,还是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RFID标签都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条码、磁条等传统设备,大大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量和到馆人数。
2.1.2 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处理系统。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定义,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处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共享池的模式,这个池可以通过最低成本的管理或与服务提供商交互来快速配置和释放资源。智慧城市是多个不同行业、不同应用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则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云计算平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与存储以及对智慧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与服务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云计算将各类不同的图书馆资源放在“公共云”中,使其形成一个整体。通过云计算,能灵活调度“公共云”中所有的资源,这样能够使其他图书馆中的资源和技术平台为网内每个成员馆所共同分享,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效益。
2.1.3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信息分析系统。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图书馆可以对所采集到的所有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一方面可以获取图书借阅信息,得到图书利用率情况,从而提高文献经费使用效益;二来可以获取读者借阅信息,自动分析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向读者提供最受欢迎的文献资源。对科研部门而言,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出本学科最新的科研走向及相关领域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进而为自己的选题、立项、决策提供详尽有力的参考。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取本校目标学者和合作者的学术出版物、期刊、会议等信息,再利用开放链接技术定位目标学者的学术出版物的全文,在此基础上,运用视频技术将目标学者的学术历程及其科研网络用可视化视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给用户,这为用户了解目标学者在某一学科的成就及该学科发展的脉络、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帮助[4]。
2.2 融入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城市的融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服务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二是图书馆应用系统融入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2.1 图书馆服务理念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智慧城市的建设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5]。在智慧城市框架下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也要融入到智慧城市的服务理念中来,一切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形成一个丰富智慧的服务体系。“以人为本、市民参与”不仅是要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还应增大用户的参与度,把服务范围扩大化。近年来,随着手机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纷纷开设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信等服务,这也是将图书馆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图书馆微信平台、手机阅读等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化、多平台的全面完整的图书馆服务平台。
2.2.2 图书馆应用系统融入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城市是在互联网下的开发生态系统,其重点是构建一个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将图书馆的各项应用系统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要根据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模块,以此来满足各类用户到图书馆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的利用率。
2.3 引入
“智慧图书馆”是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后的一个新兴概念,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至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可以遵循。国外对智慧图书馆方面的研究较早,因此,作为传统图书馆来说,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全方位地引入先进经验,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在引入机制方面,不仅可以考虑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还可以考虑引入智慧城市或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或成熟技术。密切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深入到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各方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意见,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建设完善的智慧图书馆。
3结语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形态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城市阶段,我们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发展。当前在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图书馆也已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框架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巨大工程,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智慧城市体系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慧化的服务理念,才能够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萍.智慧图书馆构建初探[J].图书馆研究,2014(2):16—18.
[2]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8.
[3]周文豪.数字图书馆以及RFID在世界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J].中国电子商情,2008(3):65—70.
[4]邓景康.大数据环境下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实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29.
[5]郝伟斌.面向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化[J].档案管理,2013(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