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萍
摘要:《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歌德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维特作为时代的产物,置身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大背景中,代表了当时青年在"回归自然"的引领下内心激荡着的烦恼与迷惘。为此,文章立足文本,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主人公维特的烦恼以及他不断出走的行为为轴点探讨维特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叛冲突中走向自杀,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理想与行动的相关性。
关键词:少年维特的烦恼;狂飙突进运动;回归自然;自杀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19-01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主人公维特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市民家庭,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热情奔放却烦恼丛生,多愁善感,甚至最终选择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烦恼。青年维特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所有读者不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理想的"自然"与现实的"不自然"之间的反叛冲击下,维特内心产生的心理落差。
1.烦恼的源头:自然与不自然
春光明媚的五月,维特独自来到了美丽平凡的乡村瓦尔海姆,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均引自杨武能译本)。在他看来,瓦尔海姆没有不舒适的城市,没有成法定则,只有他"皈依自然的决心"。"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象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维特如此欢欣,因为他是那么热爱自然,那么渴望投入自然的怀抱。
维特对自然的追求远不止于热爱自然界的环境和风光,他还忠于一切自然天性和情感——他喜爱农村孩子的天真活波,他为他们画象,和他们交谈,给他们零钱;他被逐出贵族的聚会却也依然能够平静地观看落日,欣赏荷马;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维特俨然将她当作自然的化身,由此一见钟情。
可以看出,维特向往大自然,坚持自我,追求自然性情,他对"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烈追求。可以说,回归自然就是他的终极理想,他无法忍受现实中违反自然的一切事物——他对不自然的城市却感到庆恶,为此不惜离开母亲朋友和熟悉的城市;他鄙夷那些因出身门第自恃甚高的贵族,于是毫不留情地揭露一个个破落贵族的寒酸相;他不满上司的无能与冥顽不灵,受不了封建官僚的管辖,便愤而辞职。维特从不抑制自己的自然情感,更加毫不掩饰,他默默地反抗着一切不自然、反自然的社会现象。
然而,现实步步紧逼,一切都还在偏离甚至违背自然的轨道上发展——与维特在思想意趣上更为契合的绿蒂已经订婚最后结婚,维特没有机会;上司刻板顽固,维特毫无置喙改变的余地;傲慢无礼的贵族依然歧视嘲笑市民阶级,维特被逐出贵族聚会……面对这种现实,不能接受任何不自然、反自然存在的维特烦恼源源不断。
2.矛盾的冲击:回归与逃离
面对种种烦恼,维特也一直在"回归自然"的理想中不断地坚守、挣扎。然而,纵观整个故事,不难发现,逃离是维特唯一的武器且一直都是——"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万物兴荣的五月,维特为了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与喧嚣,独自来到美丽的乡村瓦尔海姆。这是他对"回归自然"的浪漫追求;但同时,也是出走,是逃离。
而后,他邂逅聪明纯真的绿蒂,一见钟情。在明知绿蒂已有未婚夫的情况下维特仍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整日围着这位拥有自然本性的"天使"打转。为此,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一从外地回来,烦恼又重新占据维特的心,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自然的"乐园"不再欢乐。于是,他选择了到城市工作——去公使馆里当秘书,借以逃开这尴尬的境地。这是维特第二次为逃避而离开。
在公使馆,维特一开始也算从C伯爵那里得到了一些慰藉。但上司是个狭隘无能而且刻板顽固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爱好自由的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C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却对身为市民阶级的他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一件"丑闻"。维特愤而辞职,再次逃离。
几个月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心灰意冷的维特重回瓦尔海姆,逃回绿蒂的身边,寻找他的"自然"。奈何物是人非。这时的绿蒂己经结婚,从前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的"乐园"不复存在。秋风萧瑟,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在现实与理想更加激烈的冲击下,维特似乎已无处可逃。他对现实生活逐渐绝望。
3.理想的幻灭:死亡与虚无
无处可逃的维特抱着最后的希望,比从前更狂热地恋慕着绿蒂。但这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最后的期盼和寄托轰然倒塌。维特在信里袒露自己的心声:"不入坟墓,我所有的痛苦就得不到终结。"维特选择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实施自杀,临死前还在读莱辛的抗暴悲剧《艾米尼亚·迦洛蒂》。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与那个封建的、不自然的社会的一刀两断,以深入永恒的自然。甚至,他在最后的信中表示,希望人们把他葬在路旁,或者幽寂的山谷中。这是他对于自然最后的寻觅。
可以说,维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坚守着他的理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非现实的无限的"自然"以及现实的有限的"不自然"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无力改变。逃避,恰恰使他成为了"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也是维特走向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逃避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退让和妥协,直到再不能在这"不自然"的社会生存下去,而不是直到这"不自然"的社会不能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维特认为"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 ,但死亡并没有让他实现梦想,反而万事皆空,梦想也成为虚无。
4.小结
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曾对《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作了深刻评论:"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维特的烦恼和软弱仍存在于这个大时代所有青年的理想与现实当中。为此,维特的悲剧性仍值得我们更深入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M].杨武能,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席勒.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M].张玉能,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M].张道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