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万银洁,一级教师,苏派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展评活动,江苏省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常州市武进区、常州市、江苏省优质课评比活动,先后获武进区、常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1年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2014年获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特等奖。曾先后在《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
——《梦田》
如歌曲《梦田》中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梦想心里的那亩田可以种桃种李种春风。我的心里也有一亩田。开始拥有它的那天起,我就梦想着它能成为我喜欢的样子。
1998年夏天,我穿过林立的教学楼与挤满新生的连廊,九月的风来得特别爽朗,我拥有了一张印有“师范”二字的学生证。2003年夏天,我踏上三尺讲台,拿起粉笔,秋天的暖阳显得格外迷人,我拥有了一张印有“教师”的资格证。自此,青春的岁月里,我拥有了寄予教育梦想的一亩田,从此,“播种”的话题与我有了无法割舍的关联。
“播种”,用什么心态播种,在哪里撒下希望的种子?走出师范院校,有关教书育人的故事似乎要从夏天开启,但,无论在哪个季节,我一直都在用春天的心态播种……
庆幸,陪伴相望的日常是童真
班主任工作特别历练人,也格外值得珍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却又总觉得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仿佛事事都无法如愿。于是,常常一天又一天的,在懊恼与烦躁中度过。
直到有一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打开了我记忆的缺口,一下子把我带到纯真的童年。
“老师,我的牙齿掉了,扔到哪儿呢?”这个胖胖的小丫头手紧紧地攥着她的牙齿,嘟着嘴的脸上还有一丝紧张的神色。
“扔屋顶上!”
“扔床底下!”
“老师,我知道。上面的牙齿扔在床下,扔的时候都不能说话,要双脚并立,要不牙齿就长歪了。”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出着主意。看来这些都是他们的母亲曾经对他们的叮嘱——如同当初我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细微到每一颗牙齿。于是,我收敛起自己准备说教的面孔,笑着说:“你的牙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
“上面的。”她仰起小脸。
“那,这样吧。你把这颗牙包好,晚上扔在床底下。记住要双脚并立哦。”没想到,我也学会了像她那样调皮地微笑。
孩子的天地是多么美好!可是,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在你们的童年里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没收了你们偷偷买来的洒水枪,我呵斥你们扔掉细心收集了很久的各种“无聊”卡片,当看到你们三五成群地蹲在地上追寻某种昆虫的踪迹时,我也常常说“别再做这幼稚的游戏”。细细想来,原来我忘了你们还处在这个叫作童年的青葱时光里,在这个人生的后花园,你们本就应该尽情地嬉戏,左顾右盼,欢呼雀跃呀。
我庆幸自己可以像个园丁,领着你们在校园里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草,也愿意坐在紫藤花架下听你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最近的见闻与趣事。
我庆幸自己像个“农夫”,和你们一起在小小的盆子里播下青菜或大蒜的种子,耐心地看它们发芽长大。在共同劳动的日常里,一起用手抹一抹头上的汗,开心地相视一笑。
我就是庆幸可以成为你们中的一员,细心地为你们守护好这片人生的后花园,浇水捉虫,告诉你们怎样对付刺人的荆棘,怎样绕过那条挡路的小河,怎样涉过前面泥滑的险滩……
童年也是一种生活。孩子们的生活里应当有全然属于他们的领地与空间。而这领地又应该是充满童真意味的,切实符合孩子们的生长特点的,能够帮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周围、感受人生。有句话说:“儿童一旦置身于与他们身体相和谐的真实环境中,他们体内的一些出人意料但又清楚无误的活动就似乎又在复苏了。”
是啊,童年的日子纯洁绚烂,在这一亩有梦的田地里播种的每一天都含着希望,我是真的庆幸。
觅寻,适合这一棵“树”的土壤
怀揣着最初的向往,我一路前行,一路收获。2007年,也就是在我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参加常州市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初赛说课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决赛,然而决赛高手如云。那一次比赛,我仅获了二等奖。或许,是当时太过年轻,这并不优异的成绩并未给我带来挫败感。有前辈说,“这节课老师教得太轻”,有专家说,“万老师把赛课上出了常态课的味道,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随意”。这些话,对我来说,句句皆箴言。用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公开课,同时也要用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呈现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才能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此后,我格外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和“文本立场”,潜心研究为了儿童发展的语文课堂,研制立足儿童语文素养形成的教学内容。
2009年,我应邀前往陕西安康送课,执教苏教版六下《渔歌子》。这节课我已在常州市上过公开课,当时在结尾处是这样设计的:
补充出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请学生阅读这首诗,思考:同在江边垂钓,不同的人突显的却是不同的景,由此可见,他们本身也是极不相同的。
…………
启发学生关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独特现象,垂钓诗篇多而各具神采,进而引导学生在走出课堂后,也能主动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
在江南,这首词位于教材六年级下册,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素材,拥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与探索的能力。于是,教学过程中,我把词人淡泊名利的气质作为解读的难点展开,围绕“不须归”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在一次次的争辩、推翻、再争辩中体会到词人寄托在词中的高远情操。
那么,要和陕西的孩子共同学习这首词该如何调整呢?原来在处于西北的安康,这首词在教材中位于四年级下册,学生尚处于中年级,自主阅读体验等能力尚处于培养开发阶段,所以,教学只要求学生明白文本写了什么。于是,教学过程中,我把体词情、悟词意、发诗兴作为教学的重点,问学生读着这首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借此来感受词中浓郁的江南气息。然后,再和着词的旋律唱一唱,自然形成了一首词、一幅画、一支曲的课堂氛围。因此,在结尾处我是这样处理的:
补充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同学们,虽然大家远离江南,但课本却常常能带领大家游历江南风光。请大家读读这首同样也是描写江南的诗篇,你对江南又多了哪些了解?
…………
古代的写景诗大多都喻情,并在其间融入了诗人当时的心灵体验。这样的改动,不仅让这些从未到过江南的孩子心生对水乡的向往,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唐诗宋词里一抹绯色的江南情韵。
我想,不一样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课堂。这正如不同的树木需要不同的土壤来生长,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就不仅仅是对课文知识的传授巩固,更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它回到了自然生态,这是健康的课堂,因为照顾到了生命的体验。教育则应当是一种“改善并丰富生命”的行为,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追寻与探讨文本的内涵,我们每一次的设计都应当是为了这一次课堂,为了这一棵“树”的生长。
守候,以一种生长的姿态
在教师生涯尚未能用漫长来形容的时节里,我拥有了两个“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奖杯,获得了常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特等奖。这些专业上的成长经历,见证了我边教边思、边思边做的过程,同时做课题研究,更帮助我明晰了自己再发展的方向。
小学语文“本真课堂”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而我校开展“本真课堂”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始终坚持上真实的课(个体备课,一般不试教)、开展真实的评议活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将研究过程全程实录,结集成册。这其中已经产生了很多充溢着草根气息的、常态下的鲜活课例,直面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虚、闹、杂、碎”的现状,引发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对促进课堂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要保持这一研究平台向纵深发展进而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避免“一个平面向另一个平面滑行”,亟待将基于经验的、零敲碎打的实践转入更加理性化、主题化和序列化的研究。于是,我带领着一群致力于本真课堂研究的老师们在理论中学习摸索着,在课堂上实践争论着。
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教育研究同样也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取证、实践、推翻、反思、重建……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团队达成了有关“本真课堂”的内涵共识:以“文本”为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以“学生”为本,确立差异发展的教学理念;以“生长”为本,加强真实的内化体验。
文本是教学内容的来源,改变从前习惯于“固有观念”层面的运作,用“除旧纳新”的姿态从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这样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这也正是学生对文本语言事实的亲历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本真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文本事实而非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亲历和占有语言,不断提高解读语言的能力。文本,是作者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文本解读,是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指向文本意义的生成。上述这个对话过程,首先是通过阅读主体学生的“思”与“反思”来实现的。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言语内容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自我的这种思与反思的对话体验,它内在地包含了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对话体验,它是一切思想信息或审美体验之源。因此,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以“文本”为本的表现形式。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而“本真课堂”的研究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文本中的言语表达与实际口头表达的差距,来发现文本言语的形式这一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言语内容的理解是手段,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的内容从而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及言语本身,才是“本真课堂”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还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延至课外,建议学生练习使用课堂上遇见的言语形式,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时刻关注不同学生的习得过程,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模因理论”的研究,探讨学生的内语用现象,力求以“生长”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帮助学生通过读、说、思、视进行文本阅读,因为这涵盖了输入性及输出性语用。同时,走出课堂,为学生建立微信群等更多的互动平台,让学生不再仅仅进行课堂上的单向或双向互动,还包括网络平台上的多向互动。这有利于保证每个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权利、时间,使每个学生拥有发言的平等机会和时间,可以争论,也可以点赞,这是一种基于独立人格和思考的表达行为。这些内外兼有的语用活动为“本真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为学生不断生长的语言能力服务。
如果说,与孩子们的平实相处,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真实与成长的力量,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促成了我更深入地思考语文课堂原本应有的模样,那么,做研究就是推动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愈行愈坚实的指路明灯。种桃种李种春风,花开需时,花有期,我仍然奔忙在广阔的田野之上。(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