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彬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问题解决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题意的习惯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运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新教材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问题情境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也随之多样化。例如:1.这个大棚共480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这里的“一半种萝卜”,虽然没有数据,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解题信息,需要学生认真寻找。2.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水分。小明重多少千克?在这里,成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关系是一个多余的条件,需要学生加以辨别。3.一杯250ml的鲜牛奶大约有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这里的250ml是鲜牛奶的体积或是型号,与解决本题问题是没有关系的。
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要把题目读懂读透,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联信息。只有把问题阅读和理解透彻了,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关键性句子分析数量关系,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这个句子的数量关系很明显,学生可以抓住这个句子分析数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理清了数量关系,学生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就不会那么含糊了,只需要根据关系式对号入座,当女生人数确定时,用乘法解决;当男生人数确定时,用除法或者方程解题。
2.借助直观图,理清数量关系。在上面提到的种植萝卜的例子中,学生明确题意后,可以引导学生折纸或画图,借助直观图形分析数量关系。要让学生说清楚题中的已知信息中描述的分别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谁单位“1”。一半种各种萝卜,指的是萝卜地的面积是整个大棚面积的。又知道红萝卜地的面积和整块萝卜地的关系,要求红萝卜地是多少,很自然地就想到要先求出萝卜地的面积。画出线段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同时也可以使得解题步骤清楚,解题思路更具条理性。
3.渗透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新教材问题解决侧重学生经历解题过程,教材中数量关系式的呈现较少,而数量关系式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理清楚了数量关系,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回顾与反思”阶段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包括检验计算过程,检验是否符合题中的数量关系,答案的合理性等方面。
例如:六(1)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这是典型的和倍问题,学生在经历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环节后,得出结论上半场得分28分,下半场得分14分。结果出来之后要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中计算是否正确,同时反思答案是否合理。反思的时候既可以从信息一“全场得分42分”入手,也可以从信息二“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如果能兼顾那就更完善了。
“回顾”既是检验答案是否合理,保证答题准确率的有效过程,同时也是问题的继续延伸,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良好方法。“反思”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时刻关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