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九英 张燕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向城镇小学。背井离乡的奔波,简陋的租住环境,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因素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处境有了一些判断和认识,而自卑心理也从此萌生并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育。
一、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后的表现
1.拒绝交往,自我封闭。他们把自我封锁起来,只生活在个人的自我世界,与外界缺乏交流、沟通。
2.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农民工子女来到城镇学习,他们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进城”,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于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自己是正确的,更不敢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在大多时候,他们只是言听计从,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3.逃避现实,沉于虚拟。具体表现在不思上进,对老师、同学的激励和批评都没有太大的心理反应。与外界缺乏交流,沉醉于自我的幻想中,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上课走神,不合群。回到家里常关上房门,沉浸在电视或虚拟的网络游戏中。
二、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为自己父母的职业而自卑。这些孩子的家长来到城里,从事的往往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重活儿、粗活儿、脏活儿。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常常是穿着又旧又脏的工作服接送小孩。而城里的孩子,父母大多是商人或公务员,家境优裕,甚至很多家长是开着小轿车接送小孩。这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深深刺痛了农民工的子女的心,自卑心理也随之而生。
2.为自己的老家是乡村而自卑。在一些城里人看来,农村往往代表着贫穷、落后和愚昧,正是这样的误解甚至歧视,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置身于城市之中却没有主人翁的感觉,不仅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与城里人产生隔阂。
3.为自身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而自卑。农民工子女本来具有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和更近于大自然的聪慧,但由于初涉城市,往往有许多的不适应。总认为自己不行,各方面均低人一等,穿着土里土气,言语土腔土调,不敢与人大胆交往,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抛头露面,久而久之,自卑心理也因此而生。
三、消除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对策
1.培养自信,消除自卑。(1)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去发掘,去肯定,去宣扬农民工子女身上的这些闪光点,久而久之,就一定能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并逐渐削除自卑。(2)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农民工子女由乡村步入城镇,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在学习上也充满了激情与期待,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大力去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3)体验成功,强化自信。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农民工子女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心理调适,消除自卑。(1)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教师要引导农民工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能发挥补偿作用,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要尽量克服和弥补。同时要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这也是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的重要一步。(2)勇于面对失败,克服自卑。教师应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变化,给他们以指导,帮助他们及时驱逐失败的阴影,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3)积极大胆交往,远离自卑。农民工子女步入城镇学习,他们渴望获得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期待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因此,要培养他们乐群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交往,广交朋友。要积极引导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获得成就感,满足尊重感,从而消除自卑感,获得自信心。(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