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萍 赵亮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
■武金萍 赵亮**
【摘要】教育公平理念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群体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既可了解当今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关怀性,展示大学体育和适应体育的融合发展现状,又可以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科学合理的指导,达到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统计等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天津市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但实际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缺乏;教学内容较为传统,新兴的器械类项目太少;教学评价大多是总结性评价;在教学资源方面也相对缺乏,无论是器材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料,并不能满足高校残疾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通讯作者:赵亮,E-mail:tomzhaoliang@tom.com.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均等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在众多残疾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来说,简单的免修似乎并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残疾学生同样具有接受身体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权利和要求。
近年来,由特殊体育教育发展而来的适应体育,即探讨如何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和娱乐康复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作为一个多学科知识体系,其目标是发展和贯彻对运动和积极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理论支持,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服务衔接和授权系统方面创新和合作[2],这无疑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更为全面且更具终身意义。在美国,其不仅是多数体育院系攻读体育学学位的一门必修课程,更被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体系[1]。遗憾的是,在我国这一学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直到2015年才出现第一本相对系统的教材[3]。因此,对普通高校残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自身特点及存在问题,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适应体育的发展,满足残疾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同时还可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1 研究对象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调查院校涵盖天津市范围内的16所大学(包括部属院校和市属院校),满足了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基本上可以代表天津市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出于招生情况特殊性、办学规模等方面的考虑,本研究不包括体育院校、军事院校、艺术院校及民办高校。
1.2 研究目的
了解他们的体育教学现状及需求。
1.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主要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得。实地访谈选择对象为调查院校体育部领导(1~2名)、教师(1 ~2名)以及残疾学生(2~4名)。
根据不同调查对象形成两种问卷。问卷1为“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其调查对象为天津市16所普通高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共计80人,主要针对高校各类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2为“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调查”,其调查对象是天津市16所普通高校的各类各级残疾学生共计87人,主要针对其对体育教学现状的满意度及其学习需求进行调查;主要通过走访和电子邮件形式发放。两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2.1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
研究所调查的天津市普通高校基本不存在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的单独表述,大都依从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定的、用于健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基本目标和五个领域目标。
本研究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结合专家意见,把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分为提高身体素质和增进健康、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促进心理健康六个部分。调查显示,16所高校都把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正在实施和应当实施的目标。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促进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见表1)。
事实上,多数高校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同健全学生相似,重视生物属性和技术属性,强调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动作的掌握,而对社会属性和心理发展等方面要求偏弱。虽然“体育”对于残疾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在心理调适、社会融合以及良好生活方式形成上的促进作用更应被放大。精神层面的升华和愉悦,情感的释放和沟通,学生对生命和人生思考的唤醒,才是适应体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表1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目标调查情况
2.2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依据残疾学生残疾种类和程度,受学校自身体育师资、器材设施和场地情况的限制,天津市16所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基本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见表2)。大体可归纳为四大类:养生保健类(太极拳、长拳、气功等)占100%;运动技术类(各种走、跑、跳、投,篮球、软式排球等)占85.7%;身体矫正与康复类(牵引、矫正、垫上动作等)占28.9%;其它(游戏、舞蹈等)占40%。具体到练习项目,其教学内容依次为简化太极拳、各种体操、游戏和步行、跑跳等素质练习为首选项目。其中以简化太极拳和各种体操类练习(健身操等)最为普遍,这对于轻度肢体残疾学生来说也是最受欢迎的内容。游戏和跳绳这两个项目具有健身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活动量小,安全,且在场地、器材条件方面要求不高,便于教学。对于语言残疾和听力残疾学生来说,是采用较多的授课内容。同时,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发现,选择太极拳和体操等项目的残疾学生,主要是受到身体活动障碍的限制。
表2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情况
各种球类运动,尤其是篮球,由于较为普及,残疾学生接触机会较多,深受语言残疾、听力残疾以及部分轻度肢体残疾学生的喜爱。通过对部分残疾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样,乐于参与竞争性强的主流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特别是同健全学生一起进行运动,更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实现自我。所以,这些球类项目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另外,与田径运动相关的各种跑、跳、投和其它身体素质练习,由于其在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展广泛,也常被列为主要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作为非竞技体育项目的游戏和跳绳虽然出现,但依然属于辅助性教学内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以简化太极拳、体操、田径和篮球为主。这也说明了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在体育教学内容上的相似性,仍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普通高校适应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并未形成单独的体系,仍沿袭健全学生体育课程。就这点来说,我们的适应体育名不属实。长时间来针对适应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远远不够;加之大多数教师都存在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不敢或不愿引进新项目。同时,有的项目也需要较完备的场地器材设施,这对于大部分高校还是难以实现的。
总体上看,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显著增加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去掉了强度较大的无氧短距离和器械项目的教学,课程活动密度小、强度低、要求松,这一点与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情况相似[4]。
在国外,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同场运动是被鼓励的[5]。其目的是让残疾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考虑到学生普遍身体较弱,肌肉力量较差的现实,体能类项目、力量练习和有氧运动应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选择,都应该紧紧抓住“特殊体育教育个性化”这一主要特点进行设计。另外,随着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在教学内容上还应及时吸纳一些时代感强的项目,如瑜伽、普拉提、核心练习等。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真正产生兴趣,而且从运动中找到自信和满足,才有可能把体育锻炼作为习惯坚持终身。
2.3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
天津市16所高校残疾学生在每学期和每学年都需进行体育课考试,并获得成绩,这一点同健全学生相同。虽然不同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指标并不相同,但基本都是按照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学期和学年末进行总结性评价。只是评价过程弱化了运动技能和技术指标,多以低强度有氧项目作为评价内容。如对于太极拳或健身操等项目的考核,更为注重完成的整体性,而对细节动作技术给予分值较少,这远远低于健全学生标准。虽然这样的评价模式符合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但单纯依靠总结性评价来决定残疾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这一行为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另外,由于形成性评价存在诸多优点,所以在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应充分运用。最终应逐步形成注重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并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体系。
2.4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
2.4.1 体育场地器材。国家教委曾在1994年对特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做了明确规定(162号文件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1994年7月21日颁)。作为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考虑到其本身同样具有医疗康复性质,不但需要配备相关的健身器材,还需要配备相应医疗设备和测试仪器,如一定数量的按摩床及相关按摩器材、理疗仪器等。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目前没有一所大学为残疾学生提供专属的安全运动场所。在体育经费划拨本身有限的前提下,学校首先考虑占绝大多数的健康学生无可厚非。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残疾学生的存在,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重视还不够。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不具备残疾学生专用的体育器材。另外3所也都是一些简单的按摩器械,并不能满足当今适应体育的需求。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经费紧张;另外,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忽视和不了解,以及自身缺乏对残疾人体育器材的简单开发。这些因素除了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可能以外,更多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进一步唤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促进高校适应体育地位的提高。
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保障设施的建设。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资源已经开始应用于残疾学生群体。天津理工大学面向聋人学生开展的“Duang Running来了”素质拓展活动便是其中之一。聋人大学生通过参与量身制作的体育小游戏,如指压板跳绳、大象转、不听指挥、抱人起蹲、叼水杯递球等,在运动中体会到合作与坚持的重要性,既引导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和团队合作精神,又促进了其体质发展与身心健康,可谓是一举多得。
2.4.2 体育教学师资。适应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其专业师资培养更是匮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基本没有经过特殊体育教育的培训,更缺少适应体育的系统学习。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任课教师的专项特长多以体育保健、传统养生和武术为主,教龄多在20年以上,以老教师和女教师为多。主要考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运动量小,工作相对轻松,带有照顾的性质。理论上讲,适应体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细腻的情感,老教师和女教师在这一方面虽有明显优势,但还应考虑对新兴项目的学习速度和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另外,任课教师的专项特长并不存在哪一个项目更适合残疾学生,只是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这个群体最需要的是保健和养生,而主观地也就这么安排了。
我国适应体育人才的培养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矛盾性。随着高校招生在数量和公平上的进一步提升,特殊需要的学生大量进入高校,因此对掌握适应体育知识的教师需求必将大大增加[6]。另外,在任课教师是否接受过适应体育的相关培训这一问题上,回答结果也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适应体育的相关培训。在所调查的高校教师中,仅有1名教师学习过较为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但与适应体育相距甚远。在这种状态下提高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质量,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一句空谈。
2.4.3 体育教学资料。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并无权威的残疾学生体育教材。但各自院校有着针对体弱病残学生的自编教材。我们的调查显示,天津市大部分高校根据多年的保健课教学经验采用自编教材(68.8%),采用其他教材的学校多以教材中一些体育保健、传统体育的章节内容为主。这些教材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具有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特殊体育教材的编写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81.3%)没有订阅或购买有关特殊体育教育的期刊和书籍,部分高校(31.3%)没有任何特殊体育教育方面的音像资料。这对体育教师学习有关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掌握特殊体育教育练习方法和手段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2.5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作为适应体育的对象,特殊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残疾学生自身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与建议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0.6%的学生对特殊体育课程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92.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特殊体育课程对将来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带来积极影响,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利前提。究其原因,是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其生长历程中体育参与的机会要远远少于普通学生,这就导致了他们更加珍惜大学生活中体育学习的机会。
调查还发现,残疾学生更倾向于融合体育课程。即如果身体条件和教学条件允许,大多数残疾大学生更愿意同普通大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本次调研中几乎没有中重度残疾大学生,有个别也是免修体育课。通过对天津师范大学融合体育课程——健美操的体育学习效果(包括学生成绩和课堂活动)观察,残疾学生无论在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方面,还是在自身活动感觉方面,融合课程均比隔离授课要好很多(隔离课程指对残疾大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授课)。另外,相比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融合相对简单直接,且具有可观测性,是最具可能性的融合教育工具。
残疾学生对现行体育教学不满意的比例占19.2%,原因从高到底依次是:(1)对场地器材设施不满意(37.7%);(2)教学内容难度大,没有合适的项目(28.4%);(3)上课枯燥乏味(27.3%);(4)体育教师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21.1%)。可见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所存在的共同现象,即特殊体育教学在场地设施配备、教材内容的选择、课堂组织和教法及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普通高校中残疾学生数量所占比重极小,但为了一切学生,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的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锻炼场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学生认为到保健班上课就是为了拿到学分正常毕业,因而对体育保健课的评价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这也代表了一部分残疾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观点,从自身否认身体练习的需要或可能,相信随着适应体育在高校的推广,这种观点会越来越少。
3.1 结论
3.1.1 天津市普通高校基本不存在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目标的单独表述。参照普通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来看,提高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依然是特殊体育教学的目标,而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则关注不够。
3.1.2 从教学内容来看,太极拳、各种操类运动和篮球等项目各高校采用较多,一些新兴的、需要完备器材设备的以及安全性较低的体育项目很少开设;教学评价基本是每学期、每学年的总结性评价。评价过程弱化了运动技能、技术指标,多以有氧、低强度的项目作为评价内容。
3.1.3 天津市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设施并不能满足需要。缺乏适应体育器材、师资和教学资料,这对体育教师学习有关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掌握新的适应体育练习方法和手段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这些问题同样出现在全国范围内。
3.2 建议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强健体格和个体团结协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残疾学生更需要学校体育,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7]”因此,我们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应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参与到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中来,树立健康的意识,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以迎接将来更多的挑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2.1 更新传统理念,规范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借鉴国外的经验,更新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现状,制定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普适性的大学适应体育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进而在开发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采纳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研发简单实用的设施设备,以及科学利用资源等诸多方面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
3.2.2 突出适应体育,发展个性化的体育教育。作为涵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舞蹈、运动以及在一生中受损个体的适应和修复的学科,适应体育更多地强调对个体的尊重以及发展个性化的体育教育。通过对残疾学生的了解和熟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器材设备以及教学评价,关注其自身纵向发展,重视运动参与以及个体情感体验。
3.2.3 加强师资培养,真正做到关爱残疾学生。重视适应体育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加大适应体育师资培养力度,充实各级教育系统。应加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来服务和关爱残疾学生。
参考文献
[1]卢雁,韩松,郑守吉.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91-1394.
[2]Robert D.Steadward, Garry D.Wheeler, E.J.Watkinson.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2003.
[3]吴雪萍.适应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5.
[4]何敏学,王怡.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特点初探.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5]Mike Gillespie Palaestra.Attitu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 an integrated campus recreation program.Summer 2002,18(3): 27-32.
[6]周洁.关于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残疾人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16/ c_1110731631.htm.2014.
Research on the Disabled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WU Jin-ping, ZHAO Liang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equality has be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Education situations of the disabled students can not only make us understand the fairness and care of the China’s new-era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give the students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guidance with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achieving the expected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sports needs of the disabled students, and providing som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some new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By making use of literature, survey and other scientific meth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ituations of the disabled students of the Colleges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Tianjin.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which are as follows: the Colleges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have set up the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students, but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s are not optimistic.The teaching goals, the courses and evaluation, the equipment and teachers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enriched.At the same tim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get strengthened and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be increased.
【Key words】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The physically disabled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武金萍 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市残疾人体质调研与评价体系研究(TJTY12--37)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10(2016)21-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