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幼儿注意力集中水平为目标的教师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策略

2016-05-12 22:14马天宇
教师·中 2016年4期
关键词:秩序注意力策略

摘要:注意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本研究立足于提升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专注水平,探讨课堂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及影响因素,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构建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而为提升儿童学习效益以及整个课堂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提供支持。

关键词:注意力;课堂教学;秩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122-03收稿日期:2016-02-14

作者简介:马天宇(1979—),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教师教育研究。

镜头1: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室里闹哄哄的,年轻的新老师想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可无论她怎么声嘶力竭地喊叫、拍手示意,总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孩子还在兴奋地说话、走动。

镜头2:某特级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把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男孩请到了前排就座,小男孩情绪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听得更专注了。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中的对孩子不良行为截然不同的反应与结果,引发了笔者的一系列思考。

一、以提升幼儿注意力集中水平为视角的课堂教学秩序研究背景

1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秩序调控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植根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它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谈到课堂上的规矩,容易联想到“课堂纪律”,笔者以为“纪律”更注重外部的训练、惩戒,而“秩序”重内在的次序、章程,追求有序中的合理积极主动。[1]本文中所谓“课堂教学秩序”,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共同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媒体及手段,进行双向建构、深入对话和有效合作而形成的一种使师生双方都充分浸染其中的有序状态。 [2]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容易陷入了一个高控的怪圈,严格的纪律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3]儿童作为鲜活的生命体,不喜欢受约束的生活。当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个体儿童的认知需要时,或因儿童长时间的学习而感到枯燥乏味时,就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出现交头接耳、嬉笑打闹、注意力分散等现象。[4]教师如何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又尊重儿童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组织、控制和调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儿童为什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提升注意力水平

注意力集中水平(又称专注水平)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的心理充分指向并集中于当时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的状态,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注意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凡是对幼儿有直接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其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难以通过自我控制来维持有意注意,容易分心,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一般3岁幼儿的注意力可连续集中3~5 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水平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升。而幼儿园通常要求儿童上课要坐20分钟以上,我们并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的自我发育的完善,而应该采取相关策略提升其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为什么要以幼儿注意力集中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秩序调控

目前关于课堂纪律(秩序)调控的论文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纪律问题源头的探讨即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对教师旨在维持纪律,改变学生不良行为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干预模式的有效性评估。[5]这些研究多是站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角度的探讨,鲜有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探究;此外,课堂秩序领域的研究多是在中小学场域下进行的,对学前阶段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提醒儿童要认真听讲往往只是徒劳,关键是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儿童的专注是由兴趣而来的,没有儿童能单凭努力就能一直专注。如果老师能顺应孩子的兴趣需求,及时进行课堂调控,就有可能引发幼儿的深度专注。

本研究将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是立足于提升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专注水平,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构建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而为提升儿童学习效益以及整个课堂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提供支持。

二、课堂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需要开展活动,儿童将注意力聚焦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班级秩序保持积极主动、井井有条的状态。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课堂上总有一些无序的现象发生。波里奇(Borich)指出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相对轻微的,大多与课堂中的注意力、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和完成作业有关。[6]开小差之类轻微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易被教师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不构成威胁,它不会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秩序;而严重的违纪问题(如儿童争吵、打闹、破坏规则等行为)也是从轻微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演变的。下面我们将探讨幼儿注意集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以期待把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解决在发生大麻烦之前。

1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认真听讲的注意状态。一般来说,注意力集中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7]:

(1)适应性动作出现。幼儿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注目凝视”的,眼睛处于不断地注视、跳动、再注视的追随运动过程;注意某种声音,又会“侧耳细听”;当然,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配合做各种操作活动。

(2)无关动作停止。当幼儿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幼儿不会总是坐立不安、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

(3)呼吸运动变化。幼儿在注意力集中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2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原因

在课堂中,幼儿注意力集中通常是由外部事物引起或由内部刺激引发的。

(1)外部刺激。即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动作、环境要生动、有趣、形象,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孩子很容易去关注它。

(2)内部刺激。内部动机对提高注意力至关重要,在幼儿主动选择喜欢的活动内容时,当大脑释放多巴胺时,儿童的动机会增强,多巴胺释放并喷向大脑的大部分区域,从而加强神经元信号的传递。[8]当儿童完全投入学习活动的时候,他们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

3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影响因素[9]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判断幼儿是否注意力集中。如果幼儿注意力分散,则应马上寻找原因,运用注意的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

(1)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有大约3%~7%的学生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困扰而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心灵与肌肉和神经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常幼儿因饥饿、疲劳、疾病或者面临焦虑、压力和烦恼,而影响思维敏捷度、视野和听觉的精确度时,不能强行苛求他各方面能与其他幼儿一样,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2)认知因素。儿童通过观看外面世界秩序后才能了解到自身行为的准则,教师需要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共同制订和解释行为规范,让孩子明白“当为”与“不当为”的界限:如在集体场所,不大声说话,做事不妨碍别人。老师的榜样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镜头1中教师在吸引全体幼儿注意力的时候,声调比较高,而只有一半的幼儿在注意听老师讲话,剩下的一半幼儿还在小声低语或聊天,仍旧继续讲话。教师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在表明类似的谈话、聊天、大声嚷嚷、在课桌上摆弄小东西等行为是可以容许的。

(3)环境因素。孩子在专心学习时,不良的学习条件(不舒服的椅子和桌子、不合适的灯光、噪音干扰),或者天气骤变、无关刺激物,都会引起分心现象。教学中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教室的布置相对固定,构建有秩序的环境,才能培养稳定的情绪和安全感。如教师在教室的前面走来走去,这样幼儿可能会过度关注教师的走动,教师过度摆动的动作发出了一个不安的信号。有益的做法是教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来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力,面对幼儿、放松站立、在提示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扫视全体幼儿,这些动作都表明教师做好授课的准备和对幼儿的期待。

(4)注意的内容。注意的内容深浅或是否有趣,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内容过浅或重复,幼儿不需要努力便能完成,所以幼儿边玩边听,丧失兴趣;如果教学内容过深,幼儿难以理解, 不能进入角色,就会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

三、基于幼儿注意力集中水平提升的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策略

幼儿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教师是否决定进行教学秩序调控往往是对幼儿状态和特定的时间地点等综合判断的结果。

1运用无意注意,吸引幼儿注意力

在任何课堂上,前三分钟都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设置过渡环节,激发全体幼儿的注意力。

(1)等待法。教师需要给幼儿一点时间在椅子上坐好,在这段时间内,教师要向幼儿传递的信息是——老师在特意等大家坐好(眼睛看这边,耳朵听这里)。这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的搭配来达到目的。

(2)注视法。教师面对幼儿,站在中心前面的位置,扫视全体幼儿的眼睛和脸部,这样有利于传递出教师积极正向的举止,并将幼儿的注意力情况反馈回来。给幼儿一些时间安静,让噪音慢慢消失……等待他们的回应。当扫视幼儿的时候,向那些安静下来、面对教师、做好准备的学生给予肯定性的反馈,比如一个微笑、点头且眼睛看着他们,这样其他孩子也会吸引过来。

(3)语言法。当全班都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接着说要说的话,例如,全班欢迎词和全班开始上课。采用积极正向的指令性语调:“大家坐好。”然后,技巧性地停顿一下,给幼儿一些热身时间来反馈教师的提示。用“看这里,仔细听”“谢谢”表达一种期待。

(4)表扬法。教师可以表扬已经专心的小朋友。“谢谢你,某某,你坐得真好。”以此来强调幼儿正在听讲、坐好、面对教师、做好准备等状态。注意要避免使用请求式语言,如“请大家看这里,好吗”,因为当教师的态度举止呈现出一定的自信和权威时,幼儿更容易适应教师的风格并给予合作。

(5)音乐法。可以放些比较宁静的音乐,唱一唱新教的歌,敲响手中的铃铛或弹琴或开始响指韵律等。

(6)游戏法。当幼儿非常吵闹时,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与幼儿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暂时缓解一下孩子的情绪;做做手指游戏,例如“小狐狸”“十指兄弟”;也可以和个别幼儿附耳朵说悄悄话,引起幼儿好奇。

2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规律,保持幼儿注意力

(1)把握最佳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长时间的集中注意,会消耗相当的体能,引发幼儿疲劳,注意涣散。因此,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前十分钟,后面则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吸引幼儿无意注意,使幼儿的注意有张有弛。具体而言就是进行适当游戏、练习,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生动形象,配以适当的手势、表情,使幼儿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凡需要幼儿注意的内容需要难易适当,让幼儿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维持注意的关键。

(2)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学具。学具的新奇有趣,变化的媒体等能够很好地抓住幼儿的注意,能够减轻幼儿的智力疲劳,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3)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例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4)反复强化规则。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为反复的现象。在刚建立规则的几个星期,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及时督促,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秩序行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一时表现不佳时,也要及时纠正。幼儿明确了要求,反复操练,自然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3调整策略,唤回幼儿有意注意力

并非幼儿所有的注意力涣散或对规则的破坏都需要教师干预。在一堂课最后几分钟不能集中注意力就算不上什么不良行为,但在上课之初或者发生在教师对全体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出现如走神、晃动、窃窃私语、离开座位、插嘴等就需要教师及时制止。

(1)教师尽可能忽视非语言的次要行为,有小朋友走神,可以温柔地触摸一下儿童的头,提醒他集中注意。

(2)如果幼儿的行为不当或者扰乱了课堂,教师可以简单强调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拉回到期望的规则或者行为上。眼睛看一眼,简要而坚定地将我们的引导语聚焦于要求或者期望幼儿做到的行为上,不用“某某(姓名),你叫出声了(描述错误行为)”,而用“请举手然后等待老师点名,谢谢(描述期待行为)”,这样的指导方式优于“不要叫出声”这样单纯的指责。

(3)当教师屡次提醒,幼儿仍不改变,导致教师无法上课或者影响其他学生时,应该当机立断处理。可以借鉴镜头2中特级教师的做法,让捣蛋的幼儿离开群体,独自待一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老师在公开课中对儿童采取措施也需要相当的魄力,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事后矫正更需要苦口婆心或大费周章。

(4)当课堂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征兆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声调、榜样示范和游戏奖励等办法,让孩子重新关注课堂。例如,中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正在和老师一起唱歌的时候,幼儿被突如其来的闪电和雷声吸引了。老师无法排除自然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计划,这个时候教幼儿学唱《夏天的雷雨》这首歌也更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就能将幼儿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仅需要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创新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的策略;要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持久巩固,还需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由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同时要能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在主动作用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培养注意力。

参考文献:

〖1〗王丽琴教学秩序初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丽琴,鲍森从“课堂纪律”走向“教学秩序”〖J〗中小学管理,2005,(1).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12).

〖4〗郑国娟培养大班幼儿注意力的三个阶段〖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5,(1).

〖5〗〖6〗王桂平,史晓燕,郭瑞芳,吕燕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6).

〖7〗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美)波·布朗森,(美)阿什利·梅里曼关键教养报告〖M〗夏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金蓓蕾谈幼儿注意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

猜你喜欢
秩序注意力策略
让注意力“飞”回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秩序与自由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Passage Four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