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34-02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洪雨(1990—),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信息教育。
在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存在一个被人们称作“坏学生”的群体,他们成绩差,经常违反纪律,教师们对他们也大多是听之任之。但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天生顽劣、难以教育吗?还是教育对于他们的关注和帮助力度不大?本文尝试从一部经典教育电影个案——《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的启示,以期对中国的“坏学生”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个充满音乐才华和爱心但事业失意的老师马修到“池塘之底”这所独特的学校教学的故事,这个学校的学生要么是被家长放弃的问题少年,要么是孤儿。刚开始呈现给马修的是一副沮丧昏暗的工作环境:孩子们顽劣叛逆,不懂得关爱感恩,不爱学习,迷茫地生存着。仅有的几个老师绝望无奈,惯用体罚施教,还有一个独断专权、热衷体罚管理学生的校长哈珊。马修反对哈珊校长的管理方式,他坚信可以用更加和善有效的方式管理学生。在一次偶然的学生偷窃乐谱事件中他发现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并组建了合唱团。通过沟通谈判、针对性引导等多种教育方式,这个音乐老师最后让合唱团30个孩子每个人都找他们的位置,用音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其中颇具音乐天赋的皮耶尔·莫杭治最后还成为了一名蜚声世界的指挥家[1]。
二、从《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的教育启示1“坏学生”的定义与教育意义
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坏学生”就是在学校里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不遵守校纪班规、成绩差、不思进取,还影响他人学习、班级荣誉的学生。“坏学生”从狭义上来讲就是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背景经历、性格差异等原因,行为表现各不相同,如在剧中的几个典型——莫杭治:单亲家庭,表里不一,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理,很会恶作剧;佩皮诺:孤儿,内向、孤僻,严重缺乏爱和安全感;乐格克:孤儿,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蒙丹:孤儿,有暴力倾向,嫉恨社会和他人,最后烧毁了校舍。我们现实生活中所了解的一般是广义上的“坏学生”,大部分行为上的恶劣程度不如剧中角色,他们不爱学习,憎恶学校、老师,无视纪律、行为叛逆。而且在中国的中小学校,这些学生不会集中在一起教育,而是分散在各类班级里,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师刚开始对他们会抱有希望,苦口婆心地劝诫教导,如若屡教不改,老师则放任自流,一旦行为极度恶劣则开除出校。虽然对于学校的惩罚方式不太赞成,但当前学校教育能力有限,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提升教育质量的今天,该群体的学校教育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
2渴望被关注
在该剧中,有三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马修来校第一天,乐格克恶作剧弄伤了麦神父的眼睛;第二个是马修第一次上课,学生们在骷髅嘴巴里点上香烟;第三个是马修老师跟随校长出教室时,嘱咐莫杭治维持课堂纪律时,莫杭治在黑板上丑画马修。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学生虽然被父母放弃、自甘堕落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不想被默默地遗忘,渴望做一些事情得到他人的关注。只是他们找不到恰当的沟通途径,从而不断地制造事端引起学校注意。在现实的学校里,“坏学生”不是他们刚开始就不爱学习,喜欢被父母放弃期望,而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但得不到帮助或者帮助不足以让他们在学业上崭露头角,父母、老师渐渐对他们丧失希望而忽视他们,他们也想被注意,在学业上得不到满足只好转移到其他方面,一旦行为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不断强化,他们就会乐此不疲。由于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心理咨询欠发达、父母疲于工作、疏于和孩子沟通等各方面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学业就被荒废,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坏学生”。
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在完整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多。在看到中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背后,也应看到“坏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多。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边缘化群体,如果不加重视势必对社会发展不利。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放弃他们,应像剧中马修老师一样,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只要方式得当,他们也会变成好学生。当然,这要求当前社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应当配备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老师或者培训在职老师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3渴望被欣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人在6岁到12岁左右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都想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博得成人的认可和夸奖,如果做得没有收到肯定回复或者严厉的批评,他们容易陷入自卑中。该电影中的孩子们基本处于这个年龄段,与其他正常孩子不同,他们在性格或者行为上有些偏差,但是这个理论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适合的。当剧中马修老师为了组建合唱团叫每个学生试唱并分配不同位置时,学生们个个显得十分踊跃,渴望得到一席之地。从后来情节发展发现,每个学生都努力地排练,秩序井然。尤其是领唱莫杭治,他的嗓音得到了马修老师极高评价并给他安排了独唱部分,他后来在马修老师还没开始排练下一节拍时就自己提前排练试唱,让马修惊愕不已。可见,赏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让之前一直嘲笑马修老师的不守纪律的顽劣孩童们最后被教导的懂事明理、心存梦想。这样的转变不禁让人觉得,任何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希望被老师认可的,只是在他们努力了很多次都没得到肯定时,他们感到了深深的自卑,于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或者换另一种方式去宣泄。当老师或者家长看到的则是他们屡教不改、无药可救,自然就放任自流。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家长、教师都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抱着更加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哪怕他们犯了错误,也应该以他们能改正为最终教育目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他们。欣赏他们并不是纵容、无视他们的错误,合理的处罚也是必要的,只是惩罚的目的是教育,是为了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不能伤害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健康,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2]。
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基本上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坏学生”,他们中有不少人和剧中的孩子们状况差不多。对于这样一个边缘化的群体,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结果,给予他们的更多的也是苛责而不是追本溯源,想着如何去帮助他们。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提倡赏识教育,他们认为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3]。
三、结语 要想提高中国整体的教育质量,必须正视这个群体问题。“坏学生”自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容易毁坏自己的人生,对社会造成许多困扰,也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增大这个群体人数。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坏学生”,而要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也需要被关注和欣赏。只要我们教师不放弃对他们的希望,相信他们迟早会走出阴暗的泥沼,赢得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唐佳佳野百合也有春天——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情感启示〖J〗艺苑,2006,(10).
〖2〗郭爱芳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