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映初++黄勤++曾圆
摘要:目的:了解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情况,提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对策。方法:通过分析文献自制调查问卷,采用自制问卷对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新媒体的使用以手机为主,占到了9615%,3147%的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5~8小时之内,4755%的学生每月新媒体的费用在50~100元,其中关注娱乐新闻的占到了8636%;将近6906%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非常容易受新媒体的影响。结论: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价值观形成了冲击,给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24-03收稿日期:2016-02-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工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5C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宾映初,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预防医学教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是1967年由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1]。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数字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因其丰富的资源及便捷的方式受到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青睐。目前新媒体主要有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屏等形式。在新媒介作用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给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我们对学院护理系、临床医技系、药学系部分大学生就新媒体对其思想行为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选取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临床医技系、药学系3个系部7个专业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抽取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2份,有效率为953%。
二、结果1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见表1)
据统计,使用手机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9615%,而电脑PC产品拥有率为3619%,有的既有手机又有电脑等新媒体工具。尤其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中,手机是他们最常接触和使用的新媒体类型。
2高职院校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统计(见表2)
有约145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 8个小时,314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8个小时,4598%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5个小时,只有804%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能控制在2小时以内。且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集中在中午和晚上,而这段时间也正好是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消遣娱乐活动大多数是通过新媒体开展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及与外界社会的交流相对闭塞。
3高职院校大学生每个月使用新媒体的费用(见表3)
从使用新媒体的花费来看,每月的手机费用在50元以内的为总人数的3934%,50~100元的为4755%,有1311%的学生每个月的手机花费超过100元。
4高职院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软件类型(见表4)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被调查的大学生都拥有QQ账号和微信账号,各项网络社交工具中使用率最高的为QQ(包括QQ空间),使用率达到了9650%,其次是微信,使用率达到8444%,说明QQ、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在这些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的使用比例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处于较为活跃的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发短信、打电话、聊 QQ、刷朋友圈成了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每天均抽出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
5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见表5)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要用于上网聊天、看视频、浏览信息,其中关注娱乐新闻的占到了8636%,从使用目的来看,把新媒体作为娱乐消遣的目的占大多数。
6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场景
从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场景来看,频率最高的5个场景依次为床上、厕所、公交、自习、课间,运动、换教室的路上、联网的电脑旁是使用最少的场景。女生较男生更喜欢在课间使用手机上网。348%的学生手机依赖性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经常无法控制地去查看手机短信、QQ、微信等;137%的学生表示控制力较强,对使用手机的空间和时间把握良好。
7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受新媒体影响的程度(见表6)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将近6906%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非常容易受新媒体的影响,认为不受影响的只占到了140%。大部分学生对新媒体上呈现的信息不是完全深信不疑,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即具有初步的新媒体信息质疑和思考的能力。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受新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不同媒体对同一舆论事件意见有分歧时,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自行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容易被其误导。
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受到新闻第一次出现时的影响最为深刻,而并不会去主动利用新媒体来参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
表6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思想行为受新媒体影响的程度统计选项 小计比例不受影响8140%影响一般1121958%受影响大57996%非常受影响3956906%三、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习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空间的控制,这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多方面和多角度的信息资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为大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更多地了解社会,开阔知识面,有利于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和提升个人素质。
(3)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讯息、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QQ、微信等多种交流平台也给广大青年学生的交往带来了便利,加强了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以微信为代表的聊天交互应用的产生与普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2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1)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高消费和攀比心理。新媒体的到来致使流量的需求变大,导致消费上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学生每月新媒体的费用在50元以上。此外以4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也在诱导着青年大学生不健康消费和引发攀比心理,品牌、型号多样的智能机也让青年大学生们变得越来越“不智能”。
(2)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步入社会,有着一定的自我决断能力,但他们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对一些事件和观点的判断仍存在不足,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做出合理的处理。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使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然而大学生好奇心强,自我监控能力相对较弱,网络上色情、拜金、暴力、反动等负面信息对其影响巨大。如果长期受到这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会滋长不良情绪,包括对现实的失望、追求享乐与刺激、崇尚权利与金钱等,扭曲了其正常的价值观,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很大的危害。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还会弱化其社会责任,贻害无穷。
(3)容易使青年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高职学生具有以手机为载体的多种新媒体应用软件,每天使用手机在2小时以上者占了90%以上,其中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者占了1451%。
学生对手机过分依赖,一旦离开手机,便会产生空虚、紧张甚至恐慌的心理状态,这导致了青年大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有时甚至心理上对手机与电脑的强烈依赖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冷漠,导致人格的自我异化,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抑制新媒体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相关对策1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要发挥在网络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及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规范。对于一些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对敏感字符要加大对海量信息分析力度,使得那些
真正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从源头消失。
2高职院校加强对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教育和管理
高校应该在相应的新媒体,比如微信、校园网络的帮助下引进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郭明飞在其研究成果《创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新媒体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交流、互动、娱乐、生活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高校要建立一套比较严格的学生思想意识工作责任制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断适应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
3高职院校正确引导大学生运用新媒体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状况,在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媒介技术,比如微信、学校论坛、手机报等各种媒介,通过这些新媒体网络传播正能量。如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微信,通过官方微信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重庆职业学院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通过学院的官方微博发起了“重职最美女教师”的微博话题,该微博话题中提到:“重职最美女教师”她们或许是科研上的佼佼者,或许是平凡讲台上的传道者,或许是普通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在你心中,谁最美?发表话题“重职最美女教师”并给出强力推荐理由参与活动,有小礼品赠送。[2]重庆职业学院众多的粉丝能够用当下最为流行的方式参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习主题任务的优点,也是一种传播正能量的方式,且学生的参与热情度高,可以转移学生使用新媒体关注娱乐方面信息的注意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不断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建立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主题网站,从而构建高职院校新媒体教育阵地。
4建立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的反馈机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淡出课堂,取而代之的便是双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实践证明,在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十分必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大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和建议,那么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与校方交流,这样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在学校产生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的长久发展。除此之外,建立校园新媒体的反馈机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所了解,有助于提升沟通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绍莲,魏琳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98—101.
〖2〗范庆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