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
摘 要 本文就文学作品教学中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采取“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巧妙设置恰当的对话话题,根据文学作品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 对话式阅读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对文本的肢解式剖析,在阅读过程中,师生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对话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让他们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初浅的看法。
1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要实现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
1.1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对对话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如教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时,当教师读完“我—我—然后就哽住了…”时。同学一片沉寂——他们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情感氛围里。此时,教师乘机问学生:韩麦尔到底想说什么?你能替他说出来吗?一时间,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韩麦尔先生想说‘我的孩子们,我再也不能教你们了,你们要记住是谁不让我们学习祖国的语言……”还有的学生会说:“韩麦尔先生想说,我爱这工作了四十年的小镇,我更爱从事的教育工作,因为我让你们认识到自己是法国人……”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解十分丰富。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近了,课堂的气氛活了,这里不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区别,他们都是课文的探讨者;也不存在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双方。在这样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1.2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提升学生
在教小说《故乡》过程中,曾讲到“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不认为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当时,教师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讲,他说到:“也许过去作者生活经历中有着过多的辛酸往事,生活在家乡时曾有过艰辛、痛苦、无奈和悲伤;而在我们今天,故乡的美丽饱含着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美从来就是阳光的,灿烂的。”教师听完,不禁为这个学生解读文本能融入自己的思考而高兴,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认同,于是,教师首先对其发言大加赞扬,然后因势利导地指出文学作品的理解要从作者的身份、生活时代去赏析,不能脱离文本,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个性,也显示出自己的阅读个性。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也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提高。
1.3师生之间要互相真诚、信任
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师生之间的真诚、信任是教学对话进行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现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应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的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和沟通,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2教师要巧妙设置恰当的对话话题
(1)话题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如果话题设置的内容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难度过大、过高,学生难以展开对话,就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果话题的内容太低而缺少价值,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开展对话式的阅读教学,教师在话题的设置上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找准师生能够相互沟通、深入对话的切入点,应具有科学性。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乐于对话。
(2)话题的设置应具有涵盖性。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话题设置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课文内容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可从“杨修究竟聪明不聪明”话题展开,引导学生结合《三国演义》探讨杨修死因,从而带动整篇文章的学习。这种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涵盖性。
(3)话题的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置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就把问题设置成三个层次:一是知识积累型和答案明确的初浅话题,如“回忆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品,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什么特点?”等;二是难度较大的理解型话题,如“文中对江南雪景和对雪人的细致描写有何用意?用南方的雪对比北方的雪有什么作用?”等;三是难度最大的挖掘文章内涵和主旨的话题,如“如何理解结尾——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话题的设置应具有启发性。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引发到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如何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
(5)话题的设置应具有时代性。如学习笛福的小说《荒岛余生》,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话题就具有时代色彩。
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如能巧妙地设置好话题,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极大的兴奋、充沛的感情投入到对话中,通过对话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
(1)在散文类教学中,构建“情境——自主——感悟”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如教老舍散文《五月的青岛》,教师先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配乐朗诵表演,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领会课文优美、壮阔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品味“顺”、“悬”、“散”等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感受文章清丽的语言特色;最后让学生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作品所构筑的自然风景画和社会风俗画。这种“情境——自主——感悟”式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2)在诗歌类教学中,构建“诵读——品析——描述”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学习这首词,先引导学生听读,再细细地品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深切体会一代伟人豪迈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在熟读、对话中,悉心揣摩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如“舞”、“驰”、“略输”等词;最后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有一个学生就这样描写道:“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描述得多么形象生动啊!
(3)在戏剧类教学中,构建“合作——表演——评价”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在戏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表演——评价”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它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先让学生抓住剧本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自由组合,以课本剧的方式开展,并通过学生评价表演中的得失,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在表演过程中,如果能找到类似的影视片段让他们欣赏、模仿,他们就更乐此不疲。
(4)在小说类教学中,构建“感知——探究——创造” 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以小说人物的形象为“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探讨人物形象的美点,再结合现实生活,创造新的人物形象,形成“感知——探究——创造”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把握了文学教学中情感共鸣所激发的浓度,审美体验所引发的深度,在对话的驱动下,师生间的语言感悟与思维发展同步,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共振,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共谐,这势必会成为文学教学中姹紫嫣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胡根林.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意义的自主建构——2012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十一[J].中学语文,2013(31).